新时期农民知识化水平偏低的原因探析

  • 投稿殷浩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713次
  • 评分4
  • 63
  • 0

吕春燕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6)

摘 要:我国农民素质在不断提高,农民知识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但依然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造成当前农民知识化水平偏低的现状,既有政府和 社会重视程度失衡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社会原因,也有知识化进程中农民的主体地位的丧失的内在原因。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农民知识化;缺失现状;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_0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259-02

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应主要依靠知识化的农民群体,农民的知识化是农业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民素质在不断提高,农民知识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但依然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造成当前农民知识化水平偏低的现状,既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复杂的社会原因,也有农民自身的内在原因。

一、重物质、轻精神,政府和社会重视程度失衡

农民知识化既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无论在农业现代化理论上,还是在农业发展中,都对农民知识化问题重视不够。在理论研究上,往往只讲农民的文化水平或受教育年限,而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意识、政策法规观念、市场经济知识、经营管理水平等反映农民综合素质的因素研究较少[1]。

在实践中,往往只注重经济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忽视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变革加速运行,同时,形形色色不健康的思想意识也向农民全方位

渗透。加之有的地方放松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教育,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农民思想意识的混乱,甚至封建迷信泛滥。

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 ,农村一些党组织重物质文明建设 ,轻精神文明建设 ,一手硬 ,一手软 , 这便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一面是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面是封建迷信回潮泛起 ,两者极不协调地掺和在一起 ,封建迷信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农民辛辛苦苦劳动取得的财富,极大地阻碍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农民们通过“打工”、做生意等形式接触到了城市现在文明,开阔了视野,从而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文化建设却大大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致使乡村文化现状与农民新的追求不适应

造成他们精神上空虚和困惑,这也为封建迷信活动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条件。

宣传舆论监控不力,误导了广大农民。一些出版单位受利益驱使,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出版了大量宣传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书籍如《手相与人生》《风水术》等;一些报刊,电视宣传报道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消息误导了农民,有些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捐款,让亲属把祖坟修得好一些,让村里的人把宗庙,道观,佛寺修整修整。这些事情见诸电视和报端,误导了广大农民。

在受到广泛重视的农村成人教育中,存在着重科技知识教育、忽视政治思想教育的倾向。各级政府和社会对农民知识化研究和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是农民知识化水平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农民知识化发展不平衡,制约着总体水平的提高

河南省农民知识化发展带有很大的不平衡性,从而制约着总体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民个体间的不平衡

由于农民个体间机遇和努力程度不同,尽管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知识化水平差距日渐拉开,收入水平也逐渐拉大,使得有的地方知识的贫富差别已经相当大。

(二)行业间的不平衡

农村各行业间的收入差别,诱使知识化水平高的农民向高收入行业流动,而知识化水平低的农民就业能力差,只能滞留在当地的传统低收入行业,致使行业间农民知识化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从邓州市柳庄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工作情况可以看出,文化程度高的往往从事与管理、技术有关的工作,并且在工作过程中,还可以得到培训的机会,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而文化程度的低的,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以手工、体力劳动为主,并且收入较低。

(三)地区间的不平衡

由于历史基础、开放程度、经济发展速度、教育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差异,地区之间的农民知识化水平存在着不平衡性,总体上东部发达地区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从全国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得到提高,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但各地区间的受教育程度存在着差异,东部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略高于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则明显地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各地区的文盲率近几年持续下降,地区间的不平衡性仍然存在,中部地区比东部略低,西部地区的粗文盲率最高。河南省的情况与全国基本相似,存在地区差异,从历年的人口普查看一看出,郑州、洛阳、三门峡、焦作、鹤壁、新乡等六市,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人口文化素质的几个指标在全省居于前列,文盲率较低。与其相反,商丘、周口、驻马店地区,由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每万人中拥有的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都不较少,文盲、半文盲人口的比率也比较高。

三、管理体制与投入机制不健全,制约着农民知识化水平的提高

提高农民知识化水平需要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健全的运行机制作保障,这包括科技推广体制、教育体制、投入机制、农村就业制度等许多方面。从现实情况看,农民知识化的体制与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制约着农民知识化水平的提高。如《义务教育法》执行不够严格,农村仍有一定数量的中小学生辍学;缺乏初、高中后就业教育制度、岗前培训制度和农村就业资格制度,大量无专业知识甚至低文化素质的人口在农村就业;投入机制不健全,各级财政对农民知识化投入较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能力所限无暇顾及农民知识化投入[2]。

提高农民知识化水平,是一项复杂的基础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由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长期以来,政府和社会以及农民个人对此投入的积极性不高,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农民投入的积极性和能力又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使这项投入更加受到影响。由于投入不足,农村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师资的配备与提高、教育手段的改进与更新速度缓慢;农村图书阅览室等文化设施建设进展更缓,各种知识载体如书籍、报刊杂志等在农村发行量仍然较少。如此等等都影响着农民知识化水平的提高。

四、历史与现实的惯性,延缓着农民知识化的进程

在提高农民知识化水平上,封建思想存在着较大的惯性,影响着农民知识化的进程。从历史发展看,我国封建制度延续几千年,农民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深,重农轻商、权利崇拜、重礼轻法、平均主义、宗法观念、传宗接代等思想观念在许多农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封建愚昧、散漫守旧、不守秩序、目光短浅、小富即安等特点在相当一部分农民身上还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些均不同程度地阻碍着农民对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的接受。

从农村社会现实看,农村人口多,农民从业时间长,从业人口变化速度慢,农民知识化水平的提高从整体上表现出一定的惰性。据对内乡县全湾村的调查显示,农村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主要分布于35岁以上年龄段,而文盲半文盲则主要分布于55岁以上年龄段,这部分农民不但文化程度低,思想更趋保守,其知识化水平的提高相对较慢,也从整体上延缓着农民知识化的进程。

五、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高素质人口流失严重

由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的原因,城乡在收入水平、生活条件、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差别依然存在,甚至还有扩大的趋势。收入分配改革的迫切性不言而喻。用于考察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基尼系数,我国接近0.5,早已超过国际上公认的0.4这个警戒线。

城乡差别一方面制约和影响着农民知识化的进程,另一方面还导致了农村高素质人口不断脱离农村进入城镇。城乡差别也使很大一部分农民形成了畸形的教育投入观念,许多农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如果子女有望成才则不惜倾其家产进行教育投入,以期子女早日跳出 “农门”进城就业;如果发现子女升学无望,则干脆少投入或让其辍学,从而又造成新一代低文化素质人口的产生。

近十年来,中国城市的知识化正在突飞猛进发展。目前,高考录取率已超过百分之六十,农村大量优秀学生通过就学流入城市,现在大学生就业已出现很大困难。这从表面上看是坏事,其实是好事。表明大学生高就的时代已经过去,大学生做一般工作的时代正在到来,城市的知识化水平正在大幅度提升。可是农村却相反,不仅农村青年读了大学不回农村,而且农村中有知识有才干的人大量向城市流动,又加上许多农村青少年因读不起书而辍学,所以,农村的知识化进展迟缓。这与农村的发展正好相背。

六、知识化进程中农民的主体地位的丧失

“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强化农民的主体性,保证农民的独立性、发挥农民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在农民知识化中, “主体”主要表现在农民的主体性特征、主体性意识和主体性作用。实践证明,在过去农村基层建设过程中如果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不培养农民主体性意识,便会阻碍农村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农民知识化本身是农民主体性地位的体现,如果没有农民作为主体,知识化便成为空谈。因此,农民主体性地位是农民知识化的前提,而知识化进程中必须明确农民的主体性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以政治为主导的价值判断标准向利益为基本价值尺度转变。“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缺乏对农民的及时引导,金钱万能的思想逐步在农民思想中生根发芽”[4]。农民的个人价值观念和农村成员共同的思想发展倾向形成了错误的社会观念,使得农民在知识化中的主体性地位岌岌可危。

农民群体价值观念的游离态造成了农民主体地位认同缺失。认同的缺失无法指导科学的行为,更无法达到科学发展。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说过“科学发展是强调以人为本,不是以资本为本,农村要科学发展就要以农民为本,许多地方发展没有意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是不对的,是在延续着昨天的故事。”[5]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刘笠萍.农民知识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农村.农民,2011(6):20.

[2] 许永哲,李春花.试论农民知识化与知识获取环境建设[J].农业经济,2011(12):52.

[3] 叶德跃.关于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的思考[J].经济师,2012,(4):35.

[4] 杨燕.用“五个一”举措化解农民思想教育难题[J].武汉:学习月刊,2009(下半年):135.

[5] 温铁军.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党的建设,2006,(9):18.

(责任编辑: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