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银行论文3600字_金融银行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6-18
  • 阅读量51次
  • 评分0
  • 0
  • 0

  导读:金融银行论文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也都是会有很多严格要求的,所以在写作之前必定会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比如说参考前人的写作方式等等,本论文分类为文科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金融银行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金融银行论文3600字(一):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产业的高速增长,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互联网金融组织。互联网金融产业刺激了银行业又一次的历史变革,为银行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也都纷纷加入互联网金融行业,改变原有的传统发展模式。内审部门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内审部门工作体系不完善、工作方法落后、复合型人才缺乏的问题。为此,本文根据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出现的情况,提出了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系统、创新金融科技审计手段、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


  随着国家对互联网及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大力扶持,互联网金融产业逐渐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主流。互联网金融不断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影响了传统银行业的发展,撼动了传统银行业作为唯一媒介的交易地位。在这一形势下,传统银行业将危机转化为机遇,顺势而为,推陈出新,推出了许多符合当下社会发展需要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进一步巩固创新银行业在对公、对私等多方面在金融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一、银行内审部门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现状


  (一)国家对互联网金融方向的政策支持


  2015年国家提出了互联网+银行计划,为银行业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改革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包括国有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在内的所有银行都纷纷开展互联金融业务,推出了各项服务与产品。进一步加速传统银行业改革,推动银行业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焕发新的生机。


  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方面,先后颁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关于条例与指导意见。


  政府已经组建“国家审计监管+行业自律+企业内部审计”多向监管的审计监督体系。以央行、国家审计部门、银保监会等政府部门对金融行业的有效监管,银行业协会利用自身力量营造健康的行业环境,企业内部审计合规有序的操作,降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推动行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内审部门应对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做出的改革


  在互联网金融产业高速发展的这一时代背景下,传统银行在借鉴国外互联网模式并且符合国内市场环境的基础上,也相继推出了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及服务。如利用互联网技术研发App客户端、开始涉及直销银行式金融业务。在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推出各项符合市场需要的新型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等。实现了传统银行产业产品、服务的各项转型,适应市场对银行业的需求。


  在审计线索上,商业银行从原有的纸质记录逐步扩展到电子化、数据化的业务审计查证。在审计范围上,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由原来以审查业务流程操作的合法性、规范性等内容为重点逐步转向了以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性评估为重要审查对象。并扩大了数据的审计范围,如将电子邮件、文件傳输等相关数据和材料也包涵在内部审计范围内。在审计方法上,传统的人力手工审计方式逐渐被数据化、智能化的电子信息操作方式所替代。


  二、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体系不完善


  当前,商业银行针对原有的传统业务建立起了一套完备成熟的内部审计规范,对传统财务、业务合规性的审计监督都有较为完整的审计操作流程。但是面对以互联网金融为主的产品及服务,还未形成一个有针对性的、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作为新一代互联网金融的银行业还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内部审计准则。


  目前对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审计工作认识和对系统控制风险应对与业务风险防范相结合的认识并不到位。不能有效依据互联网金融潜在的风险,进行相对应的内部规范性审查,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作为商业银行主要业务的信贷业务,在给商业银行创造价值的同时也有相对较高的风险。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方便客户、提高工作效率。信贷业务的线上操作已成为业务操作的主要工作方式,相关的数据已经由过去的纸质数据转为了电子数据。操作手段走上了自动化、编程化和数字化的道路。若依旧按照原有的现场纸质审计已经无法取得全面、系统的审计证据。如果银行的内审部门还依照原有的审计标准进行监督和审查,并不能起到行之有效的防控风险的作用。


  同时,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差异在于内部审计更容易受到单位内部相关人员的影响。如果没有一个细致、标准的审计规范,会影响审计人员的判断,易造成内部审计风向控制不到位、审计有效性不足,以导致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二)内部审计工作手段落后


  传统的商业银行内审工作中重点主要在于事后审计,对降低银行业务风险识别、计量、风险责任的事前要求与防范较少。事前和动态的审计监督并没有成为审计工作的日常。对互联网金融相关业务分析与调控也比较少,不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审计信息。


  目前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依旧还是通过现场审计方式来进行,不仅工作效率得不到提升,而且也不适用于当前越来越广泛的电子化业务。同时,银行的内部依旧是需要审计人员做大量的现场工作来保证内审结果的准确性,还不能达到依靠内部审计系统的数据进行完全的电子化内部审计操作。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由此可见,落后的审计手段已不能适应当前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


  (三)复合型人才数量不足


  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主要由有过业务操作经验的银行从业者组成,普遍以金融及相关专业为主。对电子信息技术了解较少,不能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务进行有效融合。这就影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电子化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依旧像过去一样仅仅依靠审计人员的个人能力和经验判断,对电子化的审计软件,数据分析利用率并不高。从而产生了审计工作效率低,恶性循环的现象,不利于内部审计整体的长远发展。


  三、优化互联网金融时代下银行内部审计操作的建议


  (一)完善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系统


  在互联网金融不断变化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模式也随之进行了相应的转变,由于商业银行的产品的增多,国家和银行行业规定各项制度逐渐的完善,内部审计需要更加的规范化和程序化,需要更加关注银行内部的规章制度、经营环境以及各个部门的商业数据。


  建立与互联网金融背景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规范。针对自身情况制定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细则,与时俱进,完善系统,制定相关监督机制,做到内部外部、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监督,形成一套完整的、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发展需要的内部审计工作体系。


  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迅速发展已成为银行大力发展的方向。所以为适应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审计工作也要做到电子化,紧跟互联网金融大方向,创新金融科技审计手段。防止和规避银行由于电子业务的发展所带来的风险,确保客户和银行资金安全


  (二)創新金融科技审计手段


  转变审计工作重心,认识到经营战略风险和经营实际风险等方面风险评估的重要性。把风险评估放在审计工作的重点,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和范围,做到由被动变主动的审计态度的转变。


  将审计工作贯穿到整个银行业务的工作中,尤其是风险性较强的业务,对其要有一套全面的审计工作的流程。并且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互联网化、电子化已经是银行业务的常态。所以审计工作要将传统的现场工作方式与电子化方法结合起来,通过审计软件和有效的计算机系统实现对风险的全程监控,使审计工作能够对于非现场的风险做到有效的防范与干预。


  同时,审计工作人员要综合利用多种审计方法,确保每一个审计环节都能够准确充分地进行有效监察。并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全面整合和分析,得出充分有效的数据进行整体的总结与规划,为下一步的审计工作的制定提供有效参考,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审计专业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其中包括审计、金融、法律及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培训,掌握互联网金融审计的方法。只有熟悉并掌握审计电子信息系统平台的操作方法,真正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才能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完成实质性审计程序。


  增强审计人员与业务操作人员的交流频率。一方面使审计人员及时有效地了解各项业务的操作流程,抓住审计重点。另一方面也提高业务人员的操作规范性和严谨性。进一步促进审计工作效率,提高审计应用价值。


  四、结语


  在互联网金融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内审部门作为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内部防线,需要紧跟银行的发展方向,适应银行整体发展的需要,实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作者简介:张继中(1982—),男,浙江杭州人,本科,主要从事银行审计研究。


  金融银行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关于商业银行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思考论文


  摘要: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要正确认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主动进行改革,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以新金融实践推动改革,提高对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金融


  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中央于2019年初首次提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这为未来中国金融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一年多来,围绕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讨和实践有不少。但全面深刻理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仍然是有效推进改革的基础前提。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改革调整金融供给结构,减少重复、无效和低端的金融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使金融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金融需求的结构变化。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把商品、服务的供应和需求关系作为揭示经济规律的一个重要视角。金融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和服务,同样有供给方和需求方,其中,供给方就是银行、证券、保险、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需求方就是广大的企业和居民。目前,我国金融业供给总量上是充足的,但结构上存在问题,例如,金融资源主要集中于发达地区、城市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获取金融服务的难度较大;大企业、房地产等领域占据了大量的金融资源,而中小微企业、创新企业却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商业银行经营同质化,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等等。改革的目标就是通过调整和优化金融资源供给结构和方式,提高和优化金融资源供给质量、效率和水平,进而实现实体经济和金融产业的共生共赢。


  二、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身处经济金融系统的核心,商业银行要主动进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既是商业银行的初心和使命,也是顺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需要,更是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呼唤商业银行加快变革


  我国经济发展从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后,实体经济的供需体系均在不断升级,并需要与之更加适配的金融体系。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金融供需出现期限错配、权益错配和服务对象错配等问题,导致资金到不了实体经济,甚至出现了一系列金融乱象,长期积累的金融风险居高难下。究其根源,是因为金融企业特别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产品结构、创新能力等还不能适应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国绝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是由国家资本控股或国家实际控制的企业,作为党执政兴国的依靠力量,理应不忘初心使命,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主动作为。


  (二)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基本矛盾发生变化


  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基本矛盾也在发生变化。具体到商业银行,以前储蓄不足、投资需要旺盛的时候,各种建设项目亟需资金,银行的主要任务是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并投入再生产环节中;而现在储蓄过剩、投资需求不足表现得更为突出,一方面,个人理财需求剧增,去年底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70万亿元;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优质项目相对稀缺,所以商业银行的经营重心转移到如何有效管理社会财富、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上来。


  (三)传统盈利模式不可持续,倒逼商业银行改革


  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仍然以赚取存贷款利差为主,70%的营业收入与信贷活动有关,非利息收入占比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主要银行相比差距较大。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空间正在被挤压,绝大部分银行的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降至个位数,而且由于历史原因,投入产能过剩产业的存量资金较大,信贷资产质量管控压力较大,亟需调整信贷结构。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崛起,特别是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普及应用,让支付结算、投资理财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也减少了其收入来源。因此,商业银行要破解自身发展瓶颈,必须要敢于自我革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商业银行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金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实现了体量的快速扩张,这除了得益于40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自身努力外,更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的政策支持、资源倾斜,得益于人民群众和广大客户的信任。


  新发展理念催生新金融。中国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田国立提出,新时代金融工作者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反思审视并注入金融工作的发展逻辑中去,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金融。新金融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与西方金融有本质区别。西方金融以资本为中心,目标是实现资本的价值最大化,虽然特定情况下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人民福祉的增长,但很容易因为过度逐利而给社会带来灾难,历史上发生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都是很好的说明。


  近年来,建设银行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这个“高站位”,守住服务广大人民群众这个初心,在发展新金融的道路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比如大力实施住房租赁、普惠金融、金融科技等“三大戰略”,依托物理网点开设“劳动者港湾”,成立建行大学推动产教融合,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有力推动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值得国内商业银行借鉴。


  (二)以新金融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金融着眼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金融业基本矛盾的变化,有效整合金融资源、社会资源、技术资源,积极回应人民期盼和社会痛点,在实践过程中呈现出科技性、普惠性、共享性。商业银行把握好这三个属性,对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1.把握新金融“科技性”,发展金融科技,增强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效能


  发展新金融,最关键的是运用金融科技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金融供给效能,以科技的力量造福大众,以金融的智慧回馈社会,打造金融服务新优势。


  (1)加强技术应用。一是推动技术应用场景化,将金融服务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娱、教、医等生活场景的每个环节;二是推动技术应用移动化,以手机银行为核心,打造开放、集成和个性化的线上综合金融服务;三是推动技术应用智能化,通过区块链、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主动筛选识别客户、匹配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专属性、个性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


  (2)加强数据应用。一是利用数据推进产品营销,对客户的家庭组成、收入水平、支出结构等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发现客户消费规律和潜在需求,找出其中隐藏的关联关系,为产品营销提供指导和建议。二是利用数据防控金融风险,通过利用大数据资源,深度挖掘信贷需求群体的行为特征、发展规律和风险隐患,在流程设计中预判预控风险。三是利用数据构建金融生态,推动传统定式金融升级为场景金融、再演化到生态金融。


  (3)强化科技赋能。一是自我赋能,主动为业务发展提供科技、数据支持,强化新技术应用,打造难以复制的服务模式,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二是赋能客户,就是依托技术进步,提供更加灵活精准的定制化金融服务,满足客户不同发展阶段的全方位金融需求。


  2.把握新金融“普惠性”,发展普惠金融,提升大众获取金融资源的公平性和可得性


  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把普惠的能量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地方,输送到金融力量还未曾触及的地方,而新金融的普惠性与改革的方向正好契合。商业银行要改变传统“垒大户”的经营模式,将业务拓展到小微企业、涉农群体等普惠客群,既主动承接社会责任,又赢得未来市场。


  (1)深刻洞悉客户发展变化趋势。小微客户隐藏着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小型科创企业孕育着未来的行业“头部企业”,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具备潜质成长为“明星企业”,长尾客户日益可能跨越“二八定律”成长为优质客群。因此,商业银行要紧跟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重构市场营销体系和获客模式,服务对象从传统双大客户类型,向小微客户、潜在客户、长尾客户转变。


  (2)强化金融供给的差异化。通过区分不同类型客户与银行的合作模式,为不同客户群體搭建和创新生态场景,将金融服务融入客户日常社交活动之中,使金融变得有温度,更加方便、快速、便捷响应客户需求。例如,建行运用区块链等技术推出“民工惠”产品,填补了金融在这一领域的服务“空白”点,帮助农民工摆脱讨薪困境、获得职业尊严。


  (3)大力发展零售业务。银行业务关系千家万户,联系最密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而“便民、利民、惠民”则是商业银行零售服务的初心。要重点围绕吃穿、家具、家电、汽车、住房、消费升级等六个层面的消费市场,抓好零售业务,加强对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分析,创新推出更多个性化的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精准供给。


  3.把握新金融“共享性”,打造开放银行,促进金融资源要素跨界流动融合


  新金融的“共享性”表现为以开放的平台和生态赋能社会,有助于促进金融资源要素跨界流通融合,这也是商业银行破解金融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例如,建设银行依托原有的物理网点建设了1.4万多个“劳动者港湾”并向社会开放,通过共建打造集便民、公益、政务、信用等功能于一体的共享共治平台,协助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商业银行未来要基于新金融的“共享性”着力打造开放银行,既要开放共享有形的空间,更要与政府、客户等共建无形的空间,依托金融科技,将越来越多的银行服务嵌入第三方平台,让用户在场景中感受到无影无形却无处不在的全方位银行服务。


  作者简介:詹学朋(1985-),男,河南信阳人,中级经济师,硕士,主要从事商业银行治理研究;容美平(1985-),女,湖南邵阳人,硕士,主要从事银行信贷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