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视野下家庭德育新问题及路径探索

  • 投稿不想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834次
  • 评分4
  • 84
  • 0

张科

摘要:良好的品德是做人的根本,家庭是个体道德人格形成的重要场所,家庭德育是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重要渠道,父母是子女首任教师。多元化价值背景下,青少年的家庭德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困惑。本文结合现实,从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着眼,探索了应对的路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和谐视野;家庭德育;问题;路径

一、和谐视野下家庭德育的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颁布以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文件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社会环境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施加无意识的影响或有意识的教育,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家庭德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品德教育。家庭是个体道德人格形成的重要场所,家庭德育是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重要渠道,父母是子女首任教师。以父母为教育者的家庭德育,具有亲子之爱的感化性、血缘伦理的权威性、言行的示范性和家庭生活的渗透性等特点,因而家庭德育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品德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和谐视野下的家庭德育是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现代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其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促进青少年个人的和谐发展。家庭德育是通过父母及家庭中其他成人的引导和规范化的教育,转化为青少年的内部精神活动,通过不断自我完善,摒弃不良的习惯、秉性,不断脱离自我,成为新我,从而塑造出更美好的自我形象,实现青少年个性道德的良性发展。

二、和谐视野下家庭德育面临的新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近些年国家通过各种政策和途径引导家庭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取得较大进步。我国青少年热爱祖国、关心时事、善待他人、保护环境,但社会责任感较薄弱、自我意识浓厚、意志力不够坚强等缺陷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1.多元化价值背景影响家庭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逐步深化,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体制逐渐被打破,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在各种体制转化过程中,不同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相互影响,我国传统道德与西方伦理思想发生激烈碰撞。传统道德中某些积极因素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拜金、享乐、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目光短浅、商业欺诈、自私自利等不和谐因素侵蚀着人们的心灵。多元化的价值观影响了家长们的道德判断。众所周知,儿童处在道德判断的养成期,明辨是非能力低。父母是与孩子相处时间最长、影响最深刻的人,“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1]上行下效,先施后学,父母自身的行为告诉了孩子该怎么做。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价值观的养成。

2.劳动教育的缺乏减弱了独生子女的独立自主能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各种溺爱现象比比皆是。在“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念引导下,家长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由于忽视劳动教育,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慢慢退化,孩子的自主能力大为减弱。有新闻报道,少年大学生不会叠被子、剥鸡蛋,让人匪夷所思。美国的英瑞·卡布门尔教授谈及“由于独生子女的父母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子女身上,使子女产生依赖性,使孩子没有独立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多的依赖父母去获得新的经验,依赖父母的保护去抵御危险,靠父母的暗示进行选择,在父母的同意下对事物作出决定……。致使儿童养成懒惰、贪图享受、意志薄弱等不良品质,缺乏家庭责任感,感恩意识薄弱。”[2]缺乏养成教育,没有形成养成习惯,同样导致孩子的独立意识淡薄。

3.父母家庭德育方法不当压抑了青少年的主体意识

多数父母具备一定的教子能力,但道德教育观念陈旧,采取灌输式的道德教育,缺乏对子女生理、心理特点的了解,运用传统教育观念教育下一代,缺乏与时俱进意识,无法完成新形势下新的教育理念的转变。知识经济时代使得“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理念泛滥,家长们争抢为数不多的优质教育资源,选择重点学校、重点班级,报考各种课外补习班、特长班,期望孩子将来能获得充足的精神和物质生活。调查显示,67%的家长表示除住房外,孩子的教育是他们未来最大的投资。在追求孩子智力发展过程中,家长渐渐忽略了孩子诚信、友爱、尊重、平等、社会使命感等个性品格的教育,致使青少年自私任性、信任度低、道德情感冷漠。《中国青年报》曾经发表过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市1800名家长近三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三分之二的家庭教育不当。他经过测试把家长教育分为四类。一类是过度保护型,父母什么都代劳;二类是过分干涉型,只允许孩子按照家长指令办事,使孩子缺乏思维的批判性;三类是严厉惩罚型,使得孩子性格压抑心理自卑;四类是温暖理解民主型,比例却只有20%。受传统家长制思想的影响,父母处于中心主导地位,对孩子的行为颐指气使;而青少年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渴望与父母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却适得其反。青少年缺乏生活实践的反馈,在面临多元道德情境时,父母价值观念的摇摆不定,使得青少年在道德判断上产生困惑,他们的道德认知多建立在父母的灌输教育之上,随之产生价值混乱,使得道德认知和行为分离。[3]

4.家庭、学校、社会德育各行其是,未形成规范的三维系统

檀传宝教授在《德育原理》一书中,把家庭德育归类到学校德育的外部环境的微观系统中,认为家庭环境是学校德育的基础环境,家庭环境作用有着深刻性,对学校德育具有互补性。[4]无论如何,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是现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三大体系,缺一不可。目前,三者尚未形成合力,学校一套、家长一套、社会又是一套。学校德育将“未来做什么人”作为终极目标,而家庭德育则注重眼前利益,常与学校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比如,孩子拾金不昧,家长却嗤之以鼻,反复告诫孩子从自身利益出发。同样,社会上很多不良现象,给青少年带来困扰,德育效果受到极大影响。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并未清晰认识各自对青少年德育的责任,工作机制不健全,很多责任互相推诿,家长忙于事业,把孩子教育推到学校、社会,学校又认为某些事情是家长的任务,不能全部负责。即便酿成大错,依旧在相互找对方的错误,不去进行自我反思。三维系统不健全给家庭德育带来极大弊端,德育实效性大大降低。

三、和谐视野下家庭德育的路径探索

福禄贝尔指出,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把握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父母的手中。这句话深刻道出了父母进行家庭德育的重要性以及肩负的历史使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新父母的观念,使之进行科学的家庭德育,成为众多学者努力攻克的重要课题。

1.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导向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价值多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家庭德育,应当坚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导,重新挖掘我国传统教育的精神内涵,例如,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秉承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使这些中华民族的精髓成为约束自身行为的规范;同时广泛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博采众家之长,形成既坚持民族文化特色,又体现时代特征的家庭德育。”[7]因此,在多元价值背景下促进家庭德育的发展,必须加强对家长、青少年的价值观引导,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宣传,使之始终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指导,把握家庭德育的方向。

2.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网络等电子媒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弊端。尤其是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不高,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诱惑,“网瘾”、“网恋”等现象比比皆是。对网络的过度沉迷使得青少年学习兴趣下降,与家人感情淡漠,甚至做出违法犯罪行为。网络道德、网络安全问题一度成为人们的心头之重。约束子女的上网时间,家庭成员之间一起运动、学习、外出郊游,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家庭生活方式,共同做家务、组织家庭游戏、规范作息时间等,这些均能缓解家庭压力,活跃家庭氛围,增加亲子互动,保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3.指导青少年进行自我修养和建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的快速发展,成人意识渐增,自主意识增强,他们渴望参与成人活动,渴望享受成人权利,渴望亲子之间的平等交流。父母应遵循孩子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掌握子女道德发展动向,了解儿童内心真实想法和需要,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特点,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评价能力、道德选择及应用能力。

4.构建“三位一体”的家庭德育机制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学校职业化优势,建立家校合作的模式。一方面,向家长普及家庭德育知识理论,帮助家长树立“德育为先”的科学教育理念;通过开展家长会、家庭德育讲座、家庭亲子活动等形式,使家长和教师互相了解儿童的家校发展状况,共同提出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实现良性互动。发挥大众传媒的普及性、大众化的特点,社会传媒人把关心、关爱青少年成长作为自己的份内之职,加强自身修养和提高业务水平,为青少年德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陶冶儿童情怀,潜移默化地滋养儿童德行。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12).

[2]崔爱林.关于当前我国家庭德育的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1997(12).

[3]卢梅丽.当前我国城市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6).

[4]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5]郑东霞等.价值多元化社会中家庭德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青年探索,2009(6).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