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政治现代化——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读后感

  • 投稿万金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826次
  • 评分4
  • 34
  • 0

穆奇玲 熊永兰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的关键,国家政治现代化正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深刻阐述了制度建设对中国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性,并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存在问题和改革的重大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国家政治现代化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阐明了必须对国务院领导成员进行调整的原因,强调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明了改革的基本原则及基本方法,总结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经验和‘文革’十年动乱教训。提出了改革的重大任务,是指导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思想,具有高度务实性、预见性,必将对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产生深远影响。

一、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政治体制改革是在不改变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前提下,对国家政权组织、政权组织的相互关系及运行机制调整和完善。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一样,国家政治现代化包括国家政治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政治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政治治理体系现代化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

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社会各方面的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合理,社会各项事务的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主要包括领导体制、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是对国家政治制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1. 党政分开,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按邓小平的话“我们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

党应主要负责制定国家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监督保障政府工作的正常运行,其他的都应该交给政府,不能单纯地让政府接受党的命令。党和政府的职能必须划分,明确各自职能权限,并逐步走向制度化。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普遍存在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现象。这种现象对提高党的政治领导水平具有制约作用。比如,党委包揽分钱分物,批项目这类政府部门的日常事务,并直接出面干预。不仅没有发挥政府的作用,也没有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党作为领导者,应该充分发挥领导者作用,做好领导者应该做的工作;同时,“党要管党”,党政不分使党无暇顾及自身建设,党应该把自身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不能因为一些繁杂事务荒废了自身建设。繁杂事务应充分发挥政府、人大、社会组织和各类群众团体作用;以党代政也不能有效发挥党“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党作为领导者,要做好总揽全局工作,社会成员是一个有机联系整体,他们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存在一定矛盾。

这些矛盾政府会处理,但也需要党协调;以党代政也不能真正履行党的监督职能。—党包揽政府工作,使自己既是领导者,也是执行者,自己不能监督自己。在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使自己经受住实践的考验和人民的检验。

2. 简政放权,解决好中央和地方关系

邓小平指出:“我们历史上多次过分强调党的集中统一,过分强调反对分散主义、闹独立性,很少强调必要的分权和自主权,很少反对个人过分集权。过去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分过几次权,但每次都没有涉及党同政府、经济组织、群众团体等之间如何划分职权范围的问题”。邓小平强调必要的分权和自主权,在现在的政治体制改革中,也应明确这一点。邓小平说过,机构臃肿必然促成官僚主义发展。为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大力精简机构。实行权力下放,保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逐步划清中央和地方职责。中央主要负责提出大政方针,进行监督,而地方主要处理自己的事务。权力下放并不意味着地方可以为所欲为,也不意味着中央失去对地方的领导权。权力下放必须把握好一定尺度,既让地方有充分的自主权,也要保证中央的监管权。

3. 完善干部制度,改革人事制度

邓小平强调:“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制度,让制度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让人接受制度的管理,有助于实现人的现代化。邓小平提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包括选举产生、委任和聘用的)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不同情况,做出适当明确的规定”。邓小平亲自带头,领导层实行退休制就是最好的表率。本文认为对干部谈不上什么弹劾,但对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和考核过程必须透明化、公开化,让群众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干部至少要有接受群众考验和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邓小平还强调:“任何领导干部的任职都不能是无限期的”。

领导干部任职不能无限期,应该把更多优秀、有责任心的年轻人提拔起来,让他们来为国家发展做出应有贡献。邓小平作为中央高层领导亲自带头实行领导干部退休制,实现了领导职务不再终身制的转身。他提出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作为过渡形式,逐步解决高级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问题。他出任第一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即意在从他做起开退休先例。这在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有助于实现干部队伍年轻化。邓小平是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里程碑,他把退休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把退休作为一种制度提高到国家改革高度。30多年来,我国干部制度和人事制度逐步完善和发展,但对干部的考核水平还有待提高。不能总是等到问题出现后才发现干部有问题,才去解决问题。干部应经得起实践锻炼,经得起人民检验,经得起时间考验。

4.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邓小平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

解放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法制不健全,是源于传统社会遗留的弊病。中国传统社会一直都是人治,对制度的构建比较欠缺。例如,毛泽东时期单纯的把官僚主义看做作风问题,只是通过整党整风、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及对党员干部进行意识形态及理想信念教育来解决官僚主义问题,并没有把成功经验以制度或法律法规形式固定下来,没有找到官僚主义产生的体制根源。而邓小平较早意识到“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的问题更重要。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不是光靠改革就能解决的,还需要不断创新,适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民主和法制必须配套进行,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障。只有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治国。只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才能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以国家政治现代化为视角,解读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

国家政治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强调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即领导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要以法律制度为依据管理国家事务;二是强调从独自治理向共同治理转变,即在国家政治活动中,社会组织、事业单位和个人等行为主体,都可参与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事务的管理中来,以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和公共利益最大化,是一种多元式的发展。站在国家政治现代化角度来看,当今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存在以下问题:

1. 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有效监管

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政治权力问题。邓小平早在上世纪80 年代初就提出,过去苏联模式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总病根”是权力过分集中。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进一步指出“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产生官僚主义”。由于权力过分集中,造成了权力结构畸形、权力运行紊乱、权力监督失效。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人管制度,而不是制度管人,许多领导之所以会腐败,根源就在于制度建设不到位,没有制度的约束,个人权力无限地膨胀。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比如,建设领域潜规则泛滥,开发商、转包商、寻租掮客绳聚左右,以及各种官场潜规则的耳濡目染之下,人性脆弱的底线往往容易被突破。

2.“四风”问题

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兼职过多,工作难以深入,特别是妨碍选拔更多更适当的同志担任领导工作。副职过多,效率难以提高,容易助长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者不深入基层和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不关心群众疾苦,遇事不负责任,只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主观主义地瞎指挥等;形式主义则表现为弄虚作假,不求实效、作表面文章,以赢得上级肯定和领导满意。在市场经济的诱惑下,党和国家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着严重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比如,思想空虚、精神萎靡、贪图安逸、不思进取,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挥霍公款、骄奢淫逸、腐化堕落。

3. 公共权力缺乏约束,滋生形形色色特权现象

特权现象是指权力不受法律和制度约束。特权思想是政治和经济上超越法律制度之外的权利行为欲望。凡是手握公权者都有产生特权欲望的可能。我国现有的权力结构和权力配置的重大缺陷,就是不适当地把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集于一身,必然会造成对权力垄断,形成权力的“巨无霸”,更利于特权者把法律赋予的公共权力私有化、经济化、关系化。随着国家加大反腐力度,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大老虎相继落马,可人们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并没有随之提高,腐败仍在高位区。

三、以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政治现代化

邓小平深刻指出“要克服党和国家各项具体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根本的问题是改革制度”。并明确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范围之广,触及利益之多,敏感程度之深。以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政治现代化要注重制度设计、政治体系完善和策略推进。

1. 健全和完善权力运行的制度体系

一是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公开权力的使用流程,让权力的使用公开化、透明化。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二是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规范权力运行的流程。实行权力清单制度可有效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权力运行体系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国家治理的过程就是社会权力运行的过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按照现代法制和民主政治的要求,建立起配置合理的权力架构,规范社会权力运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

2. 健全和完善权力运用的法规体系

国家政治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权力明确、能力有限的政府。政治治理的主体是政府,它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做为支撑。一是要完善权力结构,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侵权,通过法律规范清晰明确权力运行的轨迹,可以大大减少个别人或者少数几个人“拍脑袋”决策导致的权力滥用;二是强化反腐的法规威慑,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措施严厉、下场可悲,使领导干部畏惧战栗,“不敢腐”;三是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法规体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3. 健全和完善权力运用的监督体系

我国现行权力监督体系,就专门机构来看,在执政党有纪律检查委员会系统,在国家有检察和反贪系统,在政府有监察系统。一是强化内部监督。通过党内法规、政府权力治理法规,形成预防监督、过程监督和结果监督的完善的监督体系;二是强化外部监督对权力的制约,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等全方位监督,让权力运行的每一个过程清晰可见;三是完善政绩考核体系,以民众满意度作为选拔官员基本标准,以重塑领导干部的权力观、价值观,真正实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总之,国家政治现代化为政治体制改革现代化指明了方向,而政治体制改革的现代化为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不管政治体制怎样改革,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体制改革牵涉的利益群体多,十分敏感,要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有步骤地进行,继续坚持渐进式的改革之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1975-1982[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2]莫志斌.论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对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的重大价值: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J].观察与思考, 2014 (8): 3-8.

[3]姚红.论政治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 2014(3): 23-25.

[4]程竹汝.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4, 15(2): 55-61.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