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决裂”思想看当今中国改革

  • 投稿月岛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642次
  • 评分4
  • 41
  • 0

杨利利

摘要:“两个决裂”思想是《共产党宣言》中的重要论述,其基本观点是主张“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当今中国正在进行着各方面的重大改革,如何正确理解“两个决裂”中所蕴含的改革思想,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改革取得胜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两个决裂;社会主义改革;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两个决裂”思想的论述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世界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着许多重要的思想,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范围开展。“两个决裂”思想是《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重要论述,即“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第一个“决裂”强调了共产主义所有制与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根本对立,即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共产主义私有制不是以另外一种私有制来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或者是以另外一种分配方式分配私有劳动,而是从根本上否定消灭私有制。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都只不过是以另外一种私有制取代先前的私有制而已,而这正是共产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所不同的地方。《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废除先前存在的所有制关系,并不是共产主义所独具的特征”。一句话,共产主义就是废除一切私有制。

第二个“决裂”中所提到的传统的观念,是指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之服务的社会意识。这些社会意识不仅是指旧的资产阶级意识,还包括过去一切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之服务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基本原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并具有相对独立性,产生于过去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必然要为作为经济基础的私有制服务,这就必然要求共产主义在同一切私有制进行决裂的同时,务必要同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相应的社会意识一块决裂。第一个决裂思想是第二个决裂思想的前提,而第二个决裂思想是第一个决裂思想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的改革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黑暗中苦苦摸索而最终选择的,是比资本主义更高一层的社会形态,具有比资本主义更大的优越性。然而,由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还比较低,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就成为我国目前的主要任务。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提高了,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真正本质,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成为生产力的桎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及时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以便促进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就是要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就是要“制定和完善各种符合于社会主义原则的制度”,其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目的是要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等等,最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胡耀邦曾指出,改革的目的是“藏富于民, 让人民富起来”,古代的管子也认为“治国之道, 必先富民”,后来司马迁把这句话概括为“治国之道,富民为始”。邓小平曾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所以说,改革最终是实现经济发展,人民富裕,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此,改革,首先体现在经济领域内的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顺利地实现了由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序幕。

然而,对于现阶段我国正进行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面对经济迅速增长同时带来的诸多矛盾问题时,有些人便开始质疑我们所走的道路是否还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是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最终目标是否还是坚持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同样,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些问题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从《共产党宣言》的“两个决裂”思想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三、“两个决裂”思想对改革的启示

改革开放的30 多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步摆脱传统观念形成新的认识,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邓小平首先指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本身不区分谁姓资谁姓社的问题,社会主义同样可以发展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十八大进一步把原来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提法改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共产党宣言》中的第一个“决裂”思想讲共产主义革命首先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进行决裂,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经济性质和经济作用的区别。就经济性质而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本原则是坚持公有制,因此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就经济作用而言,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仍有其一定的发展优势,因此,只要是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都可以为我们所用。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既然资本主义仍有其一定的发展空间,那么作为其经济基础的私有制经济也就有其发展空间,因此只要这种优势还存在,我们就应该积极的吸取借鉴,而这种借鉴并不是为了使社会主义同化于资本主义,相反,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因此,第一个“决裂”思想的提出是有前提的,即共产主义是在在充分吸取了私有制的有利因素之后,再彻底消灭私有制。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社会主义最终要战胜资本主义,矛盾的双方在斗争方面的结果就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存在要以资本主义的存在为前提并积极吸收另一方的有利因素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一个过程,同样共产主义的实现也不是一撮而就的。共产主义不仅仅只是一种理想,一种结果,更是一种运动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创新,用实践不断完善理论。1893年5月11日,恩格斯在对法国《费加罗报》记者发表的谈话中说:“我们没有最终目标。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马克思恩格斯只是为我们设计了一幅宏伟蓝图,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法和步骤,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实践的道路上只能朝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不断摸索前进,出现偏差并不断的改进,通过实践以便达到对真理的更加准确的认识。

第二个决裂思想提出了与传统观念的决裂,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这种传统观念的内涵。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意识形态是为私有制服务的,消灭私有制就应该同时消灭相应的意识形态,否则就不能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这些意识形态包括哲学、艺术、道德、文学、法律等等。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提出与传统观念的决裂,并不是要与一切传统观念所决裂。对于人类历史上优秀的文明成果,对于那些并非为私有制所服务的社会意识,我们是要积极利用吸取的,否则,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这与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也是相吻合的。社会主义民主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的又一体现。现阶段,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奋斗目标。文化作为经济、政治在观念上的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与传统观念的决裂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封建思想长期扎根于中国土壤,对整个国民的影响异常深远。另一方面,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使得不同民族间存在很大文化差异,其中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但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先进性、正确性。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各个民族文化间的碰撞也越来越激烈,正是这种文化交融性使得原本抽象的意识形态领域更加面临着多样性的挑战。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居于首要地位。一方面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上述的种种挑战,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国家才愈来愈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改革。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指出“: 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 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推翻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上世纪90年代苏联的解体,正是由于意识形态首先出了问题。以史为鉴,不断的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改革,使之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更好的发挥其反作用,但始终应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内的指导地位,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老祖宗不能丢啊”。总之,两个决裂思想提出了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与我们现阶段所进行的改革并没有矛盾,反而为我们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改革的最终目的。

改革开放已进行了30 多年,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绩。当今改革已进入到了攻坚期、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远比以往更为敏锐和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大难题,但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十八界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接下来如何啃改革的硬骨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当前改革的重中之重。这不仅需要实践的不断推进,更需要理论的正确指导。正确理解《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决裂”思想内涵,以共产主义为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主导地位,辩证的吸收国内外各种有利因素,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积极化解国内外矛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