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 投稿cC有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547次
  • 评分4
  • 86
  • 0

袁迪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思想的集大成者,形成了自己的伦理思想体系,这样一个思想体系起于对“幸福”的追问,并且其落脚点和归宿依然在“幸福”,构筑了一个逻辑自洽的幸福论理论体系。解读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于指导人们追求真正的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善:德性

中图分类号:B502.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6(2015) 08- 0052- 03

追求幸福,获得幸福,这是每一个人都期望的人生目标。可是,幸福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整合其人学、伦理学、政治学,首次构筑了一个逻辑自洽的幸福论理论体系。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多元化,丰富多彩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身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悟,对生活进行深度思考和理解,从而选取自己的幸福生活道路。可是,究竟什么是幸福?我们如何获得幸福?通过追问与思考,我们有必要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进行重新解读:他是怎样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并从中将问题一步步呈现出来,又是运用何种智慧来解答这些问题的。借鉴亚里士多德的智慧,一定能为我们带来许多人生启迪,从而拓展我们的智慧空间,踏寻最佳的人生幸福之路。

一、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定义

(一)幸福是最高的善

善,即好。希腊文是agathon,可以是sorregood,也可以是the good,在希腊人眼中任何好的东西都是善。中文的善”却没有如此宽泛的涵义,只有道德上的好才能称之为善。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善是个价值概念,是价值论意义上的善,而不具有纯粹道德的意味。他正是以此为基点来理解善,并且将其作为幸福观论述的逻辑起点。按照他的观点,善便是目的,人们的一切活动和探索过程、一切实践和各种不同的选择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善。“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所以有人就说,所有事物都以善为目的”。每种不同的行为所追求的目的是不同的,有多少种活动、技艺及科学,就有多少种目的,如医术的目的是健康,造船术的目的是船舶,战术的目的是取胜,理财术的目的是财富”。人们进行具体行为都有自己的目的,不同的行为旨在寻求各种具体的善,但归根结底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去追求终极的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努力追求的终极的善就是幸福,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外在物质的享乐,也不是柏拉图所说的善的相”。因为我们选择幸福仅仅只是因为幸福本身而不是因为其他目的。惟有为了它自己而去追求的东西才是最完满和最后的目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最高的善的意义所在。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不掺杂任何别的东西,纯粹以自身为目的的,所以是最高的善。

(二)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

亚里士多德在谈论幸福时认为把幸福定义为最高善是种同语反复,还应该着重地谈谈它究竟是什么。他认为,从人的功能和活动方面看就能清楚地说明,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德性是获得幸福的前提。一个人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良好的生活习惯,他就将获得幸福:一个人没有优良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习惯,他就注定不会享有幸福。为了进一步阐明幸福的内涵,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必要对德性进行深入剖析,他将德性划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两种,理智德性是人的思维方面表现的德性,是思考、推理的德性:道德德性表现为慷慨、谨慎,是人的行为优良所体现的德性。理智德性出于教导,所以需要经验和时间。道德德性则出于习惯。亚里士多德在对德性作了分析之后,进一步指出,人的幸福不仅在于拥有德性,更重要在于德性的实现。如果你只是拥有而不去运用它,就如同沉睡的人一般无法产生任何结果,好的结果对他们来说只能是奢望,是天方夜谭,只有在生活中,人们通过德性的践行才能获取好的结果。就像在运动会中,即使再貌美、健壮的人只要他不参与竞技,他就永远不会获得桂冠。获得荣誉的只能是参加比赛的人(冠军产生于这些人中间)。人们只有在拥有高尚德性的基础上践行高尚的行为,才会最终拥有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幸福不是因为做一件或几件好事就能够终身拥有,而在于一生之中都践行合乎德性的活动,在于活动的持久性。他指出:“一只燕子或一个好天气造不成春天,一天的或短时间的善也不能使一个人享得福祉。”

(三)幸福是最快乐的活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并不排斥快乐,快乐伴随着幸福。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七卷第十一章开始讨论快乐时就说,许多人认为幸福包含了快乐,“福祉(makarios)这个词来自“享福”(malachariein)。并且希腊文eudairronia和它的英译happiness都有幸福和快乐的意思。因此幸福即是令人快乐,让人觉得可爱,乐于去追寻的。但是并不能把幸福归结为快乐,只有那种受理性指导的、高层次的快乐才是幸福。很多人口中谈论的快乐并不是本性上的快乐,这些快乐看似能给人们带来一时的愉悦,快感,但就这些快乐本身来说是彼此矛盾、抵触的。惟有始终符合德性的行为,才具有本性上的快乐,才是真正的没有冲突矛盾的快乐,是最快乐。任何与德性相关的事情不可能不伴随着快乐和痛苦,做基于德性的事情就是快乐的,如前所述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那么快乐就从属于幸福。

(四)最高的幸福即思辨活动

亚里士多德将幸福定义为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两种,而理智德性又高于道德德性,理智德性是最完满的德性。因此,亚里士多德把人的幸福最终归于灵魂合乎理智德性的实现活动,合乎理智德性的实现活动是强大、持久、快乐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足,属于最高幸福。而理智德性是通过沉思活动、思辨活动形成的。因此,思辨活动是最高的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生活在世界上过着三种生活,即享乐生活、政治生活和思辨生活。前两种生活都过于肤浅,只能使人们处于低层次而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惟有思辨生活才是最高层次、最好的生活,才能使人享有最高幸福。因为思辨是实现人的本性中最好的部分,人们进行思辨活动仅仅是因为它本身,它自己就是目的,具有自足性和持久性的特征,通过思辨使人们享有纯洁的快乐和纯粹的幸福。因此思辨和幸福呈正相关,有思辨的地方就有幸福,思辨越多幸福便越大。这种思辨幸福虽可实践,但只有少数人可以达到,而过着这种思辨生活的、有智慧的人是最幸福的。在古希腊,哲学家被称为爱智者”,他们进行的就是思辨活动。因此,可以说只有哲学家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二、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获得的途径

关于幸福如何获得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第九章和第二卷第一章中寻求答案,亚里士多德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我们不敢确保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获得途径的理解和掌握,就一定能取得追求幸福的最佳方案。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通过学习能够不断地领会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真谛、了解幸福的内涵,这必定会在我们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带给我们更多地启发与灵感。

(一)从事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

亚里士多德在清楚地说明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时,实际上也将如何获得幸福的方式告诉了我们,那就是从事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说明幸福是一种实现活动而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需要人将潜在的本质充分地实现,进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同时他也规定了这种实现活动的标准——灵魂合乎德性。亚里士多德关于德性的划分有利于我们探讨幸福获得的途径,下面我将沿着这条理路继续幸福的探寻。“理智德性主要通过教导而发生和发展,所以需要经验和时间”。理智德性需要教导,通过对一般的、普遍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熟习,才会在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一种大智慧,具有将一切了然于胸的大情怀。当灵魂合于理智德性地沉思,它将对宇宙、人生的一切惊诧和困惑在沉思活动中无拘无束地以极高的智慧体察、了悟,那是何等的快乐、欢欣的幸福!道德德性的养成主要是依靠习惯的力量?自然赋予我们接受德性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通过习惯而完善”。在习惯的熏陶下,人们的心灵就会受到教化,去除情感、欲望的任意妄为,从而行为既不会过度也不会不及而达到‘中道”。道德德性不是以理论本身为目的,而是要生成优良的品质,能够行为得当,通过进行现实活动在做事中做人,获得他人及自我的认同,获得内心的自我满足和愉悦,从而到达最高善——幸福的彼岸。

(二)努力习得并一生从事高尚的行为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是人先天就拥有的,也不是上帝赋予的,而是通过学习和培养获得的。从这点来看,幸福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享有的。因为所有未丧失接近德性的能力的人都能够通过某种学习或努力获得它。而如果幸福通过努力获得比通过运气获得更好,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这就是获得它的方式”。所以要想获得幸福,我们就要积极进取,努力奋斗。即使遇到困难和阻力都不能放弃,而应该锲而不舍地追求幸福。同时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幸福的获得需要一生的时间。“幸福,如所说过的,需要完全的善和一生的时间”。幸福的人要想永远保持幸福、拥有幸福,就必须使他的灵魂和实践活动始终同德性的标准保持一致,毕生都从事高尚的行为。

三、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当代意义

麦金泰尔在其重要著作《追寻美德》中评价道,亚里士多德的道德传统,是我们高度确信的关于认识论和道德资源的最佳范例。他认为当代道德衰退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拒绝接受以亚里士多德德性论为中心的道德传统。虽然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存在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它的精神实质没有改变。解读和重温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使历久弥新的智慧为人们追寻幸福提供一种新思路、新启发。

(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有利于激励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通过学习和培养得到的,只要我们努力奋斗就会获得幸福。要想获得幸福,就要脚踏实地的从事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的实现,特别是创造性活动的实现,把握幸福的真谛。当今社会,许多人把幸福看成是来自机遇和命运的安排,因此将自己禁锢在坐等幸福”的状态中,亚里士多德强烈反对这种消极态度。他认为幸福的获得是积极进取和努力奋斗的结果,幸福和努力程度正相关。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憧憬幸福美满的生活,热爱生活,对待生活充满热情与希望,努力践行良好的德性,踏寻幸福的过程中勇往直前、矢志不渝。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彰显了对待生活的热情,体现了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学习与领悟,激发了当今年轻朋友们勇于追求幸福。

(二)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激励人们要为真理而奋斗

亚里士多德以人的三种生活为基点进行讨论,提出幸福不是简单过一种享乐和政治的生活,不在于外在物质的享受、金钱权利的获得,也不在于欲望的满足,而是灵魂按照理智德性做积极的实现活动。好的生活和好的行为就是幸福,幸福就是过一种思辨的生活,理论的思辨活动是最高的幸福。哲学家即爱智者,他们所从事的就是思辨活动。因此,只有哲学家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哲学家从事思辨活动只是为了追求真理自身。这样,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对真理的追求是人一生中最大的价值和最高的幸福。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激励人们为真理而奋斗,通过追寻真理获得人生最高的幸福。

(三)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有利于集体主义原则的落实

亚里士多德将个人命运和城邦兴衰联系起来,认为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是一致的,并且,在危机时刻人们应该牺牲个人幸福保全城邦幸福。我国所提倡的集体主义原则也是如此,主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有机统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为了集体利益有时会牺牲个人利益。现阶段,我们把集体主义原则当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但这个基础却相当薄弱。人们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个人的利益,不去关心集体的利益,或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牺牲集体的利益。虽然集体主义原则理论性很强,但在实际生活中操作性却不强,如果我们以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为指导,就会认为损害集体利益是不合乎德性的行为,是不会获得幸福的。因此,对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普及和重视,为我们弘扬集体主义精神,践行集体主义原则,抵制个人主义的侵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