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中的“后大都市话语”

  • 投稿Baha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274次
  • 评分4
  • 82
  • 0

王 娟

(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本文以索亚的“后大都市的话语”为研究视角,从都市空间的全球化、都市空间的两极化、都市空间的领土化三个层面分析了德里罗《大都市》中“纽约版”的大都市特点和其中存在的社会问题,体现了德里罗对下层民众和贫困群体的人文关怀,也表达了他对全球化时代城市人口生存状况和城市发展趋势的担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后大都市话语;德里罗《大都市》两极化

中图分类号:I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187-02

《大都市》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后现代派小说家德里罗的第十四部小说,被认为是近年来美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的主人公埃里克·帕克是一个28岁的亿万富翁,生活在纽约。他的天性就是要在世界上不断擢取新的东西。小说描写了2000年4月的一天他乘车穿过纽约发生的事情。

关于这部小说,国外评论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没有价值,“忧郁,笨拙,如同德国导演维姆·艾德斯拍摄的一部糟糕电影”,也有评论认为该小说确认了德里罗的精英地位。国内对它的研究较少。本文尝试运用爱德华·索亚“后大都市的六个话语”为理论视角,分析这部小说中“纽约版”的大都市特点和其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后大都市的六个话语” 是爱德华·索亚在他的著作《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中提出的,索亚将20世纪60年代之后发生巨变的都市形式称为“后大都市”。这6个话语描述了“后大都市”的一般性特征,包括:后福特方式工业主义、城市空间的全球化、扩散性城市、碎形城市、监禁群岛与模拟城市。它们已成了一种鲜明的国际性都市研究的焦点。本文选取其中三点作为我的理论支点。

一、城市空间的全球化

广义上讲,全球化被理解为“世界的压缩和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识的强化”,并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社会关系”的蔓延与扩张,“地方发生的事件受到远距离事件的影响,反之亦然”。这样,遥远的地方就联系到了一起。全球化时代的本质不是全球化本身,而是它对全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影响。

小说的主人公埃里克是一位跨国资本的预测专家。他交易的货币“没有地域界限,有现代民主国家的货币,古老的苏丹王朝货币,偏执的共和国货币,还有强权下反叛的民族的货币”,那“巨额资金以令人炫目的速度穿过国家的十字转门”,形成了阿帕杜莱所说的“金融景观”。埃里克本身是一个亿万富翁,操纵着世界金融市场。他的一个小小的举动都会对全球资本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令整个市场体系崩溃。他以前“预测股票行情……向人们兜售科技股,推荐整个板块,接着促使股票价格成倍上涨,改变整个世界行情”。现在,“他想要市面上所有的日元”,结果却是“货币到处都在暴跌,银行破产在蔓延”。埃里克的个人行为带来的金融市场的动乱,进而把世界金融体系带入了危机之中。这是全球化时代在资本层面的典型事件,少数的金融寡头控制了全球经济,他们无视法律与道德,肆意妄为。危机之后爆发了一场全球性的抗议,“抗议分子来自四十多个国家”。他们砸毁发布市场行情的电子显示屏,在投资银行外投掷炸弹,进攻投资银行大楼”。经济的全球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附生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资本市场的不可控制。

德里罗在作品中还描写了全球文化进程中市场信息化的“媒体景观”。作者详细描写了发布市场行情的电子屏幕,“这里同时有三层数据快速滚动……信息包括金融、新闻、股票价格、货币市场”,这些安装在办公室、家里或车里的监控屏幕成了一种“偶像崇拜,让人们惊讶地聚集在它面前”。整个世界变成“地球村”的根本动力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高科技为人们提供便利信息的同时,巨大而又快速更新的信息也将人们淹没其中,奴役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埃里克的车里也装备着先进的高科技设备,因为对科技和它提供的信息的笃信,埃里克无视他的理论顾问对他的警告,坚信日元会上涨,执意买进更多的日元,带来的后果是自己的破产和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

二、城市空间的两极化(碎形城市)

索亚用“碎形城市”这一术语比喻两极化极为严重的“后大都市”。居住空间的分层是都市空间两级化的一个方面,住宅的位置,面积,居住环境是居住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德里罗在小说中描写了三个住宅区:埃里克现在的住所,童年的居住地和杀手本诺居住的废楼。埃里克现在的公寓拥有“四十八个房间”,带“游泳池,纸牌室,健身房,鲨鱼缸和影视厅”。拥有两部电梯,分别安装了演奏钢琴曲和说唱歌曲的程序。这幢楼“高九百尺”,是世界上最高的住宅楼。他童年住的地方是廉租房,“这是一栋灰暗的楼房。街道也是灰暗的,但住在这里的人们习惯了吵架拥挤,习惯了噪音”。杀手本诺住的地方是一幢废弃的楼,他居住的房间里“有一个破烂不堪的沙发,有厨房和浴室的残迹”,还有“一个从建筑工地弄来的橘黄色的活动厕所”。在这栋废弃的楼里,“还住着别人,有很多门和狭窄的过道,整个家庭挤在一起生活”。他们的居住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索亚将这种不同层级的住宅区分布称之为城市“马赛克”。它描述这样一种空间性表征:城市中不同层级的镶嵌式分布类似于建筑装饰中细碎的马赛克,不同层级人群的聚居区像格子一样密集排列在城市之中。

在居住空间分层的背后隐藏着的是职业和收入的分层,这也是都市空间两级化的另一个方面。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过程中,劳动分工、生产方式、工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结构的改变对都市劳动力市场的两极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曾经作为社会阶层中突出的中间部分—中产阶级被挤压掉了。他们当中除了一些被幸运地提升到技术和管理岗位之外,更大数量的几乎都与蓝领工人为伍,朝着依靠福利生活的城市下层阶级的“边缘迈进”。小说中杀手本诺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一个范例。他原来是一个社区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助理教授,为了赚更多的钱,到埃里克的公司工作,因为跟不上技术的更新,渐渐被降职降薪,成了公司的一个普通的劳动力。最后,“他们没有事先通知就把我解雇了,而且也不给我解雇补偿金”两极化的另一头是高科技产业催生的一些“上层专业人士”,他们主要在技术统治类行业和金融类行业中从业,例如高技术电子产业、生物医药、股票经纪人和其他从事金融、投资、房地产行业的男男女女,其又被称之为“新贵阶层”。小说的主人公Eric是这些新贵阶层的一员。他是一个资本预测专家,“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他始终能跑赢大盘”。他的住宅区的邻居们也都是这一类人群:投资银行家,土地开发商,风险投资家,软件企业家,全球卫星通讯巨头,贴现经纪人,爱管闲事的媒体主管。他们拥有各自的豪华加长轿车和专职司机。埃里克个人拥有一亿零四百万的资产,而本诺“每天用可怜的现金去买瓶装水,为了饮水和洗澡”。

城市空间的两级化趋势加剧了阶层之间的不平等,使不同阶层人群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恶化,从而爆发了全球性抗议和本诺的疯狂行为。埃里克的理论顾问维娅·金斯基曾自信的认为“他们在市场之外不能生存”,“他们受市场的驱使”,但在抗议运动中自焚男子的行为使他们不得不意识到,“市场不是全部……对这样极端的恐怖行为,市场也无能为力”。

三、城市空间的领土化(监禁群岛)

索亚在这里借用福柯的监禁概念,描述了后大都市的一种“空间控制”。他认为后大都市是“一个规范化封闭的群岛和被包围的空间,它有意和无意地把个人和团体互相阻隔在一个个可见或不太可见的城市孤岛上,并受到经过重组的公共和私人权力和权威的监督”。后大都市“监禁群岛”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分化与管辖。分化即一种“领土化”趋势,把不同等级的人群,尤其是下层民众,划分在不同的区域。前面笔者提到的城市中不同层级人群的聚居区“马赛克”也是城市“领土化”的表现。埃里克居住在世界上最高的住宅楼,有安保主管随侍左右,而本诺这些无家可归的底层大众只能住在废弃的大楼里。这样的一种都市空间控制是通过城市设计、建筑和警察机器三者来实现的。这些貌似公共场合的场所—银行、商务中心、购物中心、公园—布满了无形标志,以告诫来自底层的人们保持距离。“银行是大理石和玻璃的建筑,还配有武装警卫”,所以本诺虽然“在银行有小额资产”,但他知道保安“不会让我进入银行”。

管辖是在城市内部进行的,是确保城市领土化的手段。警察是执行管辖职能的国家机构。埃里克对日元的行为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崩溃,在随后爆发的全球性的抗议中,警察在人群中随意的施放催泪瓦斯、发射橡皮子弹,用警棍戳“一位抗议女士的肋骨”,还有一些警察站在八英尺之外,“协助埃里克的保镖们护卫他的轿车”。在这个空间中,抗议人群、下层民众是警察斗争的对象,而富裕阶级则是他们的服务对象。警察部门不遗余力的与贫困的罪犯战斗着,以此残酷的把富裕阶级与“恐怖地带”隔离开来,形成了以维护富裕阶级利益为核心的城市空间的控制。

四、结论

《大都市》是德里罗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本文以索亚的“后大都市的话语”为研究视角,从都市空间的全球化、都市空间的两极化、都市空间的领土化三个层面分析了作品中“纽约版”的大都市特点和其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城市空间的全球化有利于不同国别资本的流通,但也附生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资本市场的不可控制。城市阶级之间的两级化加剧了阶层之间的不平等,使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恶化。都市空间的领土化将城市分割成一个个城市孤岛,“努力使每个人待在应该待的地方”。通过揭示纽约这个现代大都市中存在的问题,体现了德里罗对下层民众和贫困群体的人文关怀,表达了他对全球化时代城市人口生存状况和城市发展趋势的担忧。虽然他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但无疑敲响了人们需对此加以重视的警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阿帕杜莱.现代性普遍化:全球化的文化维度[M].剑桥:政体出版,1996.

(2)唐·德里罗.大都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3)M·戴维斯.石英之城[M].伦敦与纽约:斐索,1990.

(4)A·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剑桥:政体出版社,1990.

(5)R·罗伯森.全球化[M].伦敦:萨吉,1992.

(6)爱德华·W·索亚.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朱荣华.难以同化的“他者”——论《国际大都市》中“物时间”和“身体时间”[J].外国文学评论,2011(1).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