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快疫的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 投稿魏大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221次
  • 评分4
  • 33
  • 0

张秀君

(黑龙江省林口县畜牧兽医局157600)

羊快疫的主要致病因素是腐败梭菌,该疾病传染性强,发病快,病程短,羊的胃部存在出血性坏死,腐败梭菌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两端钝圆的外形,经过培养可知,其大多是单在,偶有短链,在肝脏浆膜上会有丝状物形成。幼龄培养物可见鞭毛,无荚膜。体外可形成芽孢,体内较少。对其进行革兰氏染色,显示阳性,在陈旧培养物中检测为阴性。

1临床症状

患有羊快疫的病羊在发病时会急促的死亡,病羊离群卧地,运动失调,强迫其行走时会有虚弱的表现,腹部膨胀,排便异常,变黑软稀,可见粘液以及黏膜,也有血丝症状。体温上升,超过40℃,最后昏迷、衰竭,口流涎,有血丝,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便可死亡,病程极短,症状变化快且明显。

2剖检变化

尸体迅速腐败、膨胀,可见黏膜充血,呈暗紫色。皱胃及十二指肠黏膜明显的充血、出血,黏膜下组织水肿甚至形成溃疡,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心内外膜有点状出血。肝脏肿质脆,呈煮熟状;胆囊胀大,充满胆汁。

3实验室检验

细菌学检查。无菌采取新病死羊的肝被膜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两端钝圆、单个、无节丝状长链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

病原分离培养。将新病死羊的心血、肝组织分别接种于葡萄糖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用厌氧培养法做细菌分离培养,37℃培养24小时,鲜血琼脂平板上细菌呈纤细蔓丝状生长,边缘不整齐且薄纱状的菌落,菌落周围有微弱溶血环。挑取单个菌落染色镜检,可见形态同上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

动物感染试验。无菌采取新病死羊的心血、肝、脾组织磨碎,制成1:10生理盐水悬液,肌肉注射5只小白鼠,0.2毫升/只;另用5只小白鼠作对照,肌肉注射生理盐水。24小时内试验组的小白鼠全部死亡,立即采取死亡小白鼠的脏器组织用厌氧法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在培养物及死鼠的肝被膜中分离到与病死羊尸体中同样形态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对照组存活无异常。

生化试验。该菌能分解葡萄糖、乳糖、麦芽糖、杨苷,还原硝酸盐,产生硫化氢,不分解蔗糖,不产生靛基质,缓慢液化明胶,凝固牛乳。

荧光抗体试验。无菌采取新病死羊肝脏浆膜触片,用丙酮固定,磷酸盐缓冲液浸洗后,以腐败梭菌荧光抗体染色镜检,触片上明显浓染,显示出鲜艳黄绿色无关节、长丝状的菌体形态的阳性反应。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分析,确诊为羊快疫病。

4类症鉴别

和羊炭疽的差异性。2种疾病在病理和症状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可以进行病原学检验,羊炭疽的主要致病菌是炭疽杆菌,还有就是通过炭疽沉淀试验也是能够进行区分的。

和羊肠毒血症的差异性。两者临床表现具有相似处,主要区分有以下几点。季节性,羊快疫的高发期在秋冬和早春,多发于低洼潮湿的区域,而羊肠毒血症在春夏和秋季较多,农区在秋收后易发生,是因为食用过多的谷类和高蛋白质草料所致。肠毒血症发病时,羊有血糖上升的症状,这是羊快疫不会出现的。肠毒血症患病后无胃出血性炎症,仅有肾脏软化症状,2种疾病刚好相反。羊快疫病例肝被膜触片可见无关节长丝状的腐败梭菌;肠毒血症病例肾脏等实质器官可检出D型魏氏梭菌。

和羊黑疫的差异性。羊黑疫患羊的肝脏有坏死的症状,该疾病和肝片吸虫病的流行具有直接关联性。对羊进行病理检验,羊黑疫是因为诺魏氏梭菌所致,两者致病菌不同。

5防治措施

做好养殖场的饲养管理,防寒保暖,避免羊受凉,饲料和饮水洁净,放牧的时候慎选地点,低洼、潮湿的地方不适宜放牧。

每年定期注射“羊快疫-猝疸-肠毒血症三联苗”或“羊快疫-猝疸-肠毒血症-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

发现患有羊快疫的病羊后,要立即将其隔离,病羊的病程如果比较长,可以采取青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将未传染和发病的羊转移至干燥的地方进行放牧,做好饲养管理,密切留意羊群的情况,为羊只进行疫苗接种,积极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