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创业教育机制构建

  • 投稿框架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209次
  • 评分4
  • 19
  • 0

陈伟民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16)

[摘要]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氛围不浓厚、资源未整合、师资较薄弱等问题。“2011 计划”的出台,协同创新丰富的价值内涵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应积极构建战略、政策、资源、知识、环境及服务协同机制,使创业教育得到丰富、发展和提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协同创新;高校创业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034?04

2012 年,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 计划”),“2011计划”的正式启动,吹响了高校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号角。协同创新,既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催生国家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又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激发创新创业智慧的必然要求。在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高校针对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应该主动适应国家协同创新战略,推动创新发展。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发生了改变,要求也更高了,探索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创业教育新的更加有效的机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目前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自1998 年《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首次正式提出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以来,大学生创业教育经历了17 年的实践和发展,尽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各种问题,总体上看就是创业教育协同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和创业成功率“双低”的现象,也说明了高校创业教育的成效并不理想,凸显的问题很多。

(一)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不平衡、成效不明显

相较于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成效甚微。无论是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投资力度、大学生的受众数量和参与热情,还是高校的体系建设和教学效果,我国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整体上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创业教育目前可以说还刚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高校之间创业教育发展也不平衡,校际差异比较大,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福州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创业教育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多数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仍然滞后。部分高校领导忽视了创业教育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导致创业教育在许多高校发展缓慢。部分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带有很强的功利化倾向,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如一进行完创业教育就马上让学生开始创业,希望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高校创业文化不浓厚、热情未激发

富含创业元素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涵养、创业意识的觉醒、创业能力的提高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然而,当前许多高校校园依然未现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创业激情远远没有点燃,校园缺乏创业的活力。政府、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框架体系尚未建立,大学生创业缺乏相对优良的机制和环境。学校内部的文化氛围、发展目标、激励导向及评价体系也未见向创业素质培养倾斜;社会依然缺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创业教育精英化倾向使多数大学生只是沦为了各种创业竞赛的看客,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创业文化的形成。

(三)高校创业教育资源未整合、实践不充分

校内外资源是创业教育可持续进行的有力保障。当前,多数高校校内资源整合度不高,有的学校有丰富的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的师资力量却游离于创业教育之外;有的学校学生系统与团系统各行其事甚至重复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同时,也未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产学研机制未能有效促进创业教育的正常开展,难以形成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外围环境。诚然,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创业实践,而创业实践就离不开校外优质资源。如果外部资源不能提供创业实践的平台、机会,高校创业教育就将要面临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不利局面,创业能力也将会大打折扣。

(四)高校创业教育师资较薄弱、课程建设较滞后

现实中,高校创业教育老师多数由高校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人员担任,他们承担创业课程教学、创业培训本身不是问题,但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乏创业的实战经验,在创业实践的指导中就显得力不从心。师资力量的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业教育的质量。同时,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也普遍存在滞后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教育资源比较匮乏,有些高校甚至还根本没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第二课堂;创业教育课程没有真正融入到常规教学体系,不能面向学校所有学生,创业教育严重脱节于专业教育;创业教育内容零散,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这就使创业课程没有发挥出创业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二、协同创新对高校创业教育的价值内涵

“2011 计划”是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计划,核心是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2011 计划”将会带来高等教育思想和高校办学理念的巨大改变,包括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的基础研究、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创新等在内,都应该是协同创新的重要内容[1]。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既是建设创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更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和崇高使命,理应成为创业教育的首要的、根本的方向和目标。而具有深远意义、丰富内涵的协同创新思想必将对高校创业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协同创新的机理具有普适性

协同是一个物理学概念,但其具有普适性。无论是自然系统还是社会系统,都存在协同作用。协同创新是一种新的创新模式,从协同创新的本质来看,协同创新应该要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高校的协同创新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创新等方面。高校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既包括产学研大系统的协同创新,也包括高校内部各个子系统的协同创新。作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的创业教育更需要主动融入协同创新框架体系,更早实现协同创新。

(二)协同创新将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协同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协同创新是一种管理创新,目的是要产生“1+1>2”的效果。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组织、人、环境等各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互相配合,优势互补,围绕目标协同运作,就能产生“1+1>2”的效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地方政府和高校制定的创业扶持政策、创业环境、创业知识等各个子系统。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协同创新在于构建新的体制机制,促使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共同促进创业教育更加良性地发展。

(三)协同创新新理念、新要求为破解创业教育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协同创新可以培育高校内部的创新土壤与氛围,形成以沟通、合作、协同为主要特征的创新文化,释放创新要素的活力,激发创新动力,提升创新能力。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无疑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协同创新要求高校努力构建创新资源有机融合、充分共享、有效利用的发展模式。通过协同创新,实行教育制度、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体制创新的联动,形成创新人才与创业人才协调培养的大体系。长期以来,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校内外资源分散,无法形成合力,协同创新理念将有助于破解这个难题。协同创新要求高校要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学科交叉与融合等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业教育是在学科专业教育基础上包含经济、管理、心理、法学等多学科的系统教育,协同创新理念为创业教育所依赖的知识教育、专业教育、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好思路、好方法。

三、协同创新视阈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构建

把协同创新的理念引入到高校创业教育中来,将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突破性发展,为提升高校创新创业能力、转变高校发展方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将是以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等为要素的系统创新,尤以体制机制创新最为重要。只有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创业教育才能得到丰富、发展和提升。

(一)构建重视支持高校创业教育的战略协同机制

创业教育的战略协同需要通过制度安排和顶层设计,构建包括创业理念、创业课程、创业导师、创业平台、创业实践、创业政策等在内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各级政府、各所高校要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协同创新的理念和共识,着力构建政府各部门之间、高校与地方之间、高校与企业及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高校各专业之间的战略协同,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及创业实践等方面形成合力。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在出台政策、举办培训、开展竞赛等方面加强战略协同;高校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教学、科研、就业中心、团委、孵化器中心、大学科技园等部门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协调机制。避免出现政府部门、高校对创业的主管部门没有明确的归口,导致责权不明、各自为政的现象。

(二)构建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协同机制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很多支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但是由于政策可操作性和政府执行力等原因,导致相关政策根本无法落实。可是,促进大学生创业需要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需要各个部门在政策上给予有力的支持。各级政府应该通过建立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等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对现有政策进行梳理,为保障创业教育提供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在税收、租金、人才及创业培训等方面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并强化不同政策间的协调衔接。相应的,高校也应出台与之对应的协同政策,如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创业计划大赛;鼓励师生协同创业,先行先试;依托大学科技园开展创业培训,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等,促进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的汇聚,为创业教育深入开展、持续推进提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撑。

(三)构建保障大学生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资源协同机制

对政府、高校、企业等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协同作用,有利于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政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扮演主要的角色,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政府应推动制定、出台促进就业创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搭建、优化各类创业孵化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融资、技术咨询等方面的完善服务。政府还应该尽快建立各高校间创业教育交流平台,建立创业教育网络,促进创业教育资源共享。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研究,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成立创业指导中心,充分发挥校内外资源的协同作用,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训,鼓励师生协同创业、共同成长,丰富教师创业实践经验,提高创业指导能力,增强创业教育效果。通过整合校内经济、管理、法学、心理等专业学科师资力量,聘请社会上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或创业导师等形式,改变目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单一现状,提高创业教育整体水平。要挖掘校友企业、大学科技园企业资源,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和场所,捐资成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通过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方式为创业教育开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和扎实根基。

(四)构建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知识协同机制

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基础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加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高校要注重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协同。把创业教育自然融入学科教学体系,构建创业教育通识课程体系,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建立专业创新创业实验室等形式,努力构建立足专业知识学习、传授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形成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相互融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要注重课堂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协同。除了专业基础知识,大学生创业所需的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并不能从单纯的课堂教育中获得。高校要积极构建包括KAB创业俱乐部、创业实践基地和大学科技园协同互动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充分利用产学研协同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鼓励扶持敢拼敢干的学生进行创业尝试,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运用多学科知识的机会,获取和消化与创业活动相关的知识,丰富和改善创业的知识结构,更好地储备他们成功创业的各种知识。

(五)构建大学生主动接受创业教育、自觉投身创业的环境协同机制

创业文化、创业环境是否良好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级政府、高校、社会及家庭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性,要对创业教育的价值有高度的共识。一方面,全社会要共同构建创业教育环境协同机制,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激发大家进行创业,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业、创业光荣的舆论导向,发挥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面影响。帮助家长和大学生摈弃落伍的教育价值观和陈旧的人才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创业意识,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另一方面,高校要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植根在社会的大环境和高校的小环境中,不仅要使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化,而且要将高校和地方对接起来,把校园和社会的鸿沟弥合起来,使校园和社会中的各种因素相互协调,形成互动、共生、协同的机制[2]。构建创业教育环境协同机制,营造有利于开展创业教育的环境和氛围,调动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无疑对高校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构建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服务协同机制

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体现“全程化”“全员化”,从接受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到走上创业道路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得到相应的指导和服务。政府各部门和高校要树立创业服务的意识,以支持创业教育、扶持大学生创业为己任,切实制定和落实各项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自觉服务大学生创业,帮助创业者排忧解难。要从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信息、技术咨询、市场指导、创业人才服务等方面协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完善创业教育的制度。政府则要扶持建立创业教育非营利第三方组织,在项目推介、创业培训、项目评估、贷款担保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第三方支持,分解高校创业教育的压力,促使高校创业教育多样化发展。政府和高校要通过协同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等形式,搭建创业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创办企业提供经营场地、设备设施、技术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等综合服务支撑,降低大学生创业的成本和风险。高校还应整合校内资源,从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后续咨询等方面完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投入资金,加强创业教育的软硬件建设,为创业教育提供优质、周到、热情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