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现状与对策

  • 投稿Leay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469次
  • 评分4
  • 58
  • 0

侯永雄1,黄子健2,颜求实2

(1.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广东广州,510631;2.华南师范大学创业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 通过对全国24 所高校2732 名学生的调研,了解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现状,及存在创业课程定位不准确、师资力量不强、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提出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规范建设创业教育师资,建设“四个结合”分层次、立体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对策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师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102?05

李克强总理在2014 年夏季达沃斯开幕式上指出:“要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人民当中蔚然成风”“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 年12 月召开的在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认为,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已成为时代主题,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学生创业实践、完善政策服务体系。2014 年因此被称为创业元年。而此前2012 年教育部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要求各高校将“创业基础”纳入必修课并发布了教学大纲。创业课程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本文研究通过调查深入了解全国24 所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归纳并分析高校创业课程的存在问题,提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新思路。

一、调查概况和基本结论

2014 年6 月,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选取24 所高校,每所高校发放1 份关于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工作的问卷,调查对象为高校相关工作的负责单位或负责人;每校发放150 份关于学生参与创业教育情况的问卷,总计回收有效学生问卷2 732 份。调研结果抽样分布结果如下表1-2。

从调研分布和问卷分布可以看出,调研对象具有广泛代表性,高校涵盖了东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北、西南和华南七个大区的高校;高校类型包含了985、211、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四大类型,样本的年龄、性别、生源地、专业科类等都具有代表性。

调研数据回收后,使用stata、spss 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基本情况如下。

(一)基于学校问卷的创业教育课程基本情况

基于学校问卷,从学校层面对创业教育进行调研,发现大部分高校(87.5%)开设了创业课程。从课程开设数量看,温州大学数量最多,达到27门,其他高校则较少,78.9%的高校创业课程数量在3 门以下。从年均修读的人数来看,哈尔滨师范大学最高,达到26.5%,其他高校的创业课程修读人数均较低。可见,虽然教育部在2012 年就出台了关于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和教学指导大纲,但大多数高校的创业课程仍处于探索阶段,课程覆盖面较窄,创业课程的“精英教育”色彩仍然较浓。从学分设置上看,一般的课程是2 个学分,相对于学生需要投入的精力,学分的吸引力显得不足。说明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力度不够大。

基于已有数据,可以看到调研的大部分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由本校老师和校外企业家共同组成,校内师资中又以学生政工干部、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和辅导员居多,此外还有经济管理类专任教师、部分学院专任教师等。总的来说创业课程师资其学历结构偏低,副高以上的教师较少,仅为13%,在科研成果上也较薄弱。83%的高校聘任了校外创业师资,其中多数以企业家为主,风投及银行管理人员较少,仅有16%的高校有风投或银行届人士担任导师,因此对于项目与资金的对接存在一定的不足。此外,政府官员和不同领域的技术专家聘任也很少,在对基本的创新产品评估方面往往不够全面。

(二)基于学生问卷的基本情况

在学生问卷方面对创业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查,其中包括创业的讲座、基础课程、经营管理课程、政策、实务课程、培训课程、与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与项目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计划等九个层面的课程的开设情况、学生参与度、学生的需求程度及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进行调研。调查发现,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以公共选修课居多,没有高校将创业课程开设为必修课。24 所高校2 732 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如表3 所示,学生对各种类型创业课程的需求较高,尤其是对与专业结合的创业课程(均值3.45)、创业培训(3.41)和创业实务(3.39)。但学生对现有课程的评价较低,评价均值低于需求均值,表明多数课程没有达到需求预期,认为课程较好和很好的比例在40%以下,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对于创业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比例为34.36%,其中广东高校学生有创业意向的比例为38.23%,稍高于全国高校比例,但都远没有达到部分媒体或学者调查得到的60%的大学生有创业意向。说明现今大学生创业氛围仍不够浓厚,创业意识有待加强。

创业教育预期效果的调查,如图1 所示,结果显示,仅有24.89%的学生认为自身能力满足或基本满足创业所需,创业教育有待结合学校发展特点和专业教育继续加强。

二、高校创业教育课程问题和及分析

结合调查了解的基本情况,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进行归纳分析,发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仍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创业教育课程定位不准确

很多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教学生如何创业的狭义创业教育范畴上,进行创业技能培训和讲授,更注重创业具体的技能培养,而忽略创业精神、创业素质的教育和养成。部分高校管理层在制定学校长远发展规划中未能将创业教育摆在发展的重要地位,而仅仅视为就业教育的一种途径或方式,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创业教育方式仅停留在参与创业计划大赛、开设几门课程、孵化几个公司的层面上,甚至把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混为一谈。部分重视创业教育的高校,却存在“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仅把创业人数、成效作为衡量标尺,忽略了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积淀。因此创业教育课程也局限在教授学生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创业教育课程师资不足

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高校校内缺乏专业的创业师资,目前学校多为经济学科或管理学科专业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就业部门辅导老师等组成创业教师团队,缺乏创业所需的创新意识与精神,缺乏创业实践经验,仅停留在理论讲授阶段。加上大多数高校尚未形成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的激励及评价机制,高校的专业老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热情不高,对将自己科研成果交给学生进行市场化运作、指导学生团队进行创业动力不足。第二,高校聘任的校外企业家导师水平参差不齐,讲授内容系统性不够。虽然很多高校都有聘任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但大多数高校对这部分导师疏于统筹管理,往往是根据企业家的时间邀请回校做创业经验分享,各企业家之间的授课缺乏体系和深度,不利于传授学生系统的创业素质,学生上课后收获有限。

(三)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由于国家尚未将创业教育纳入学科专业目录,高校创业教育没有与学科专业教育相结合。因缺乏学科基础,再加上与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脱节,导致部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不能形成合理的体系。多数高校缺乏对创业教育研究内容和内在规律的了解,在课程设置上仅停留在以“第二课堂”开展的创业指导和创业计划大赛的指导,开设何种课程往往根据现有师资来定,缺乏统筹。同时,高校创业教育教材匮乏。我国高校虽编写了一些创业教育教材,但多为翻译国外创业学教材、针对零散的创业教育实践整理而成或将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有关创业的课程拼凑而成,缺乏对创业教育内容及其课程的深入研究,亦未经过本地化实践检验,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体系。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新思路

针对以上对大学生创业课程调查结果的分析,结合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应建设本地化、多维度、实现“四个结合”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 明确创业教育价值

实施创业教育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创业可以带动就业,在减轻政府压力的同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在国家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高校作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所扮演的角色已不仅限于提供知识储备和智力支持,还需要同时走进主战场,参与经济建设过程,或者通过输出知识资源和人才,参与到知识经济中[2]。创业课程建设在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提供系统的、有层次的、实效性的创新创业活动方面具有意义。高校应多方整合资源,从教学规范、内容科学规划、师资力量培训等方面投入力量,共同助力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技能提升,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

2. 准确定位创业教育课程

2012 年教育部文件中明确要求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开展。高校须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加大力度投入财力、物力和人力,从人才培养的高度为创新创业教育留出空间和资源。杜绝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谈到资源就没必要的现象。创新创业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学生,旨在植入创新创业基因的综合性教育,力求大学一至四年级期间都能有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和熏陶。高校需结合学校实际,努力推进创业课程成为学校必修课,或努力提高创业课程覆盖面,避免创新创业课程带有“精英”色彩。只有在学校大范围宣传和渲染创新创业的氛围,才能带动有创新创业潜能的学生尝试,为创新创业成果的形成奠定基础。

3. 推动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才能体现适应到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鼓励学生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创新,进而为创业做准备。高校应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选拔部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实验班,开发与专业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替代原专业部分学分。设立创新创业教改项目,鼓励各学院、专业结合创新创业开展专业教改。采取“先试点、再铺开”的渐进方式,在试点学院(专业)推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改革实验,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教学组织实施、教学方法手段等各阶段增加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的课程和模块,配备专项经费和机制。

(二)规范建设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打造高水平创业名师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有强有力的机构保障。对于一门实践性、整合性强的学科,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实体负责单位的推动落实,而非兼职人员的小打小闹。没有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的实体化,很难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各高校可建立实体的创业学院或创业教育中心,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创业教育。为加强对创新、创业的系统研究,还有有必要成立相应的教研机构。

加强师资建设。实施“两大计划”,着重打造内外结合、专兼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共同成长型高水平创业教育师资团队[3]。形成以学者为引领、企业家为支撑、骨干团队为主力、学校各级领导老师参与的,集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一是“专业化计划”。通过培训、安排到企业和项目中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校内老师创新创业专业化水平,培养校内三支创业师资队伍,即创业基础课程老师,创业知识专业老师,与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师。二是“教练计划”。聘请校外企业家作为创业导师,包括校友创业者、企业家、专家、政府部门领导等,为学生授课,建立“教练”与“徒弟”的关系,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并通过导师论坛、集体备课的方式提高导师讲授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同时,建立高校教师参与创业教育的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各项工作的成绩、成果及所指导学生的实践成绩和经济效益纳入到教师评价机制中;鼓励专业教师整合自身资源和专业优势,推动教师科研成果产学研结合,对创业团队的指导乃至参股支持学生开展创业;建设教师创业辅导工作室,为教师带领学生创业提供支撑。

(三)建设分层次、立体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由启蒙层、授业层、孵化层到实践层的“金字塔”式立体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四个层次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创新教育。启蒙层,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目标是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启蒙;授业层,面向大部分的学生,目标是传授初步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孵化层,面向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目标是支持学生开展创业训练;实践层,面向有创业能力的少部分学生,目标是培养学生创业者。在学校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安排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包括全校创新创业类公共选修课程(含创新创业网络课程的开发与管理),针对比赛、项目(如“挑战杯”)等特色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结合不同学生群体、专业,采用不同内容、形式、方法,按照初级、中级、高级层次分类的创新创业课程超过多门,形成“专业化、模块化、立体化、信息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具体方式上,实现创业教育课程“四个结合”,即:一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积极探索将国际劳工组织KAB、SYB 等标准课程与本土化课程相结合,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立足广东经济转型升级的本地特点,开设系列创业教育课程。二是全面性与针对性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通识类的课程,提高覆盖面;面向特定学生群体,开设创业训练项目、与创业竞赛课程、相关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三是传统方式与新媒体教学方式相结合,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将传统的课堂、论坛、讲座等与小模块、小专题、小学分多选择形式的微课相结合,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四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在授课地点上,将校内课堂与校外创业孵化基地授课相结合;在考核方式上,将考试与完成创业计划书、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作用越来越被广泛认可,加大力度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意义重大。高校应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力度规范建设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分层次、立体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推动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