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校本科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 投稿色系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551次
  • 评分4
  • 50
  • 0

张泓

(福州大学人事处,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 创业教育是近年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包含创业知识的传授、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等。创业教育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已经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并得到了积极的发展。通过对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探讨并做比较与分析,提出了构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基本思路:即高校创业教育应该从理论到实践,立足于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创业模拟、创业实践四个基本点,构建具有我国高校特色的“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本科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0-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137-04

[收稿日期] 2015-01-16;[修回日期] 2015-01-26

[基金项目] 福州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创业精神培育机制研究——以福州大学为例”(02001601007)

[作者简介] 张泓(1964-),女,福建平潭人,福州大学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一、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情况

(一)国内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2000年西北工业大学率先开设了创业课程,并组织编写了有关创业教育教材,这也是国内较早的具有较强理论性、科学性与系统性的创业学教材之一[1]。2002年,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九所高校被教育部列为创业教育试点。这些大学结合自身特点构建了创业类课程体系,编写了相关教材,建立了创业管理学院和创业指导中心作为其工作的组织保障,逐步探索出三种较为典型的教育模式,即:① 以着重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完善综合素质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② 以着重培养学生创业技能、创业知识的为侧重点创业教育;③ 综合培养创业意识、技能和知识的创业教育,进一步推动了创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在先进示范的带动下,国内其他高校也陆续开始了创业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如开展深入的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开设创业相关的课程、举办创业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创业服务机构、培育创业孵化基地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创业教育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已经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各高校创业教育成果也有目共睹,但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发展中的难题,例如课程设置较为零散,大学生创业观念出现偏差,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健全等,这些原因导致高校毕业生创业率较低。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比我国早了几十年,其教育水平和规模已远远超过我国。因此,了解他们先进的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我国创业教育水平的提升。

(二)国外创业教育主要典型模式

1. 美国的创业教育

美国的创业教育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哈佛商学院首先设置了创业管理课程,随着教学理论和方式在美国国内日渐成熟,一些高校甚至制定以创业教育为其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美国的创业教育意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培养创业兴趣、激发创新热情、提高风险意识、增强协作意识,到捕捉商机、资金运作、管理运作等能力的培养[2],都是其创业教育的内容,其特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美国的教学非常看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锻炼。其高校创业教育广泛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公司实习、创建孵化器、模拟训练和举办创业大赛等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第二,其创业教育中心是主要负责机构,提倡不同学院课程知识的交叉交流。创业教育中心的发展主要以传统院系为基础,因此其人、材、物等资源供给能够得到有力保障。目前美国国内的创业教育中心数量已达到上百个[3]。第三,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注重专业性与综合性并存,结合各院校不同的特点等。

2. 比利时创业教育

在比利时,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社会当中重商的观念也使得整个国家创业风气十分浓厚,创业教育也相对较为成熟与完备,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并为希望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各种咨询与帮助。目前,比较常见的形式是在商科类如工商管理、企业管理、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中,开设“创业方向”或是名为“创业教育”的必修或选修课程等。作为选修课开设的“创业教育”课一般为全校公选课,而并非仅限商科类学生选修[4]。此外,比利时高校非常流行可以相互承认学分的“校际选课”项目,因此大学生可以方便地参加其他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

3. 日本创业教育

日本很早就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其国民议会在2000年就明确了创业家精神的定义。其创业教育中心提出,拥有较高沟通水平、善于借鉴学习他人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素质才称得上具备创业者的能力和资质。经过研究者的提炼,日本高校创业教育有三个主要特点:首先,“官、产、学”合作是日本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5],政府、业界和学术界都为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尽力创造条件;其次,日本非常注意将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产业特点相结合,充分挖掘、利用地方资源,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日本高校提倡创业教育要具有连续性,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二、国外高校创业教育优势

通过对国内外创业教育典型模式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中外高校各有各的特点,各个学校的模式大多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和资源优势来实施。虽然不同教育模式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和发展理念等方面存在不少相近之处,但由于发展历史的差异,国外创业的教育发展水平和发展层次优势明显。

第一,国外高校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更加深入。美国高校开办创业教育的时间较早,加之其注重个性与独立、鼓励个人奋斗的文化,使得其大学生普遍具有更强的创业意识。比利时社会中良好的创业风气,促使高校普遍开设创业课程,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也较强。第二,国外高校对学生的创业技能培训更成体系。在日本,高校根据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针对性进行创业教育,并注重各阶段的衔接,形成连贯的教育。第三,国外高校的创业模拟竞争机制更加完善。美国学校特别重视对学生创业项目的扶持。不少学生创业项目通过参加创业竞赛得到了专家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启动资金的扶持,并进入创业孵化器继续发展,从而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第四,国外高校为学生创业提供更广阔的平台。高校教师积极践行和引导学生跨学科交流、跨学术边界与外界交流,以锻炼学生灵活利用资源、适应变化的能力。

三、高校本科生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

借鉴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的优秀成果,必将对我国高校构建更好的创业教育模式有所帮助和启发。综合考虑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系统性不足的现状,本文提出构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基本思路:即高校创业教育应该从理论到实践,立足于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创业模拟、创业实践四个基本点,构建具有我国高校特色的“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见图1)。

(一)加强创业意识提升教育

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6],包含创业意念、创业精神和创业思维三个部分。创业意识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对于推动大学生选择创业之路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多种渠道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提升。

1. 在校园文化中增强创业意念

具备创业意念是指萌发创业动机、创业兴趣,甚至是进一步形成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和创业价值观。大学期间,正是同学们探索未来发展方向最活跃的时期,校园创业文化对创业的引导能够收获良好的效果。高校应注重将制度、景观、言行作为载体使创业文化得到生动具体的体现。如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确保创业文化活动的顺利实行;在校园景观建设中渗透创业文化的标志、内涵,以达到耳濡目染的作用;通过教师的言行来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和探索,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业观等。

2. 在实践活动中磨砺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包括创业活动所需要的自信、坚韧、创新、探险和团队精神。创业精神的培养和提升需要大学生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因此,高校应该建立校园实践活动的平台,搭建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桥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近年来,全国各高校普遍开始重视校园实践活动的举办,例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各类沙盘模拟大赛及创业大赛等的组织开展。但是,这些活动是否能够真正激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这需要活动策划者对活动有正确的定位,校园实践活动不是为了吸引资金或者成为业绩比拼的砝码,其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素质,应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设计、组织与开展。

3. 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创业思维

创业思维主要由战略思维、转化思维和商业意识、风险意识、敬业意识等组成,教学课堂是大学生形成创业思维的重要场所。高校教师在创业教学的课堂上,不仅需要传授创业有关的知识、技能,更需要引导学生培养战略的创业思维。在非创业课程中,教师的有意引导也能促成学生商业意识、敬业意识的形成。

(二)完善创业技能培训体系

只有扎实的创业知识和熟练的创业技能才能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打下夯实的基础,创业知识与技能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应尽力提高课程教学、师资力量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构建系统、成熟的创业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创业理论及技能培训的有效性。

1. 构建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

首先,增设一定比例的课外创新创业学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如通过选修创业课程、积极参加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创业实践活动等方式,完成创新创业学分;其次,在课程设计上,分层次、分专业开展创业教育,开发相应的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诸如《创业学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等普及型创业课程,供学生选修;在一、二年级中开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实验》,举办《创业基础》培训班;在三、四年级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管理与案例》《创业与创新管理》等课程。此外,普及型创业教育还应考虑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比如理工科大学生,由于在专业知识上具有一定优势,可以着重培养学生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物,或者把专利技术产业化。而对于商业基础较好的经管类学生,可以在原有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未来创业积累经验[7]。针对三年级的学生,选拔那些创业意识强、专业知识和创业基础知识均比较扎实的学生,开展专业型创业教育,通过组建“创业精英班”,把创业课程作为专业课来讲授。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就业与创业理论知识,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2. 统筹规划创业技能培训环节

高校可以组织多样化创业培训活动,开展实验教学,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创业培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创新创业基础实验阶段,除了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外,本阶段紧紧围绕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潜能、培养创业能力展开,其实验教学方法多以心理训练及情景体验式实验为主;第二阶段为项目孵化运作实验阶段,按照项目管理的步骤进行实际(或虚拟)的项目运作,目的是通过项目的实际运作,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承担经营的风险与责任,并启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树立团队协作精神,帮助学生开启创业人生;第三阶段是领袖能力培养实验阶段,目的是培养创业的领军人物,使学生不仅接受相关知识的培训,而且其领导技巧及气质也得到训练和提升。

3. 建设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优良的教师团队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很多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讲教师多为缺乏创业经历的“学术派”,他们在授课时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团队可由两类人员组成:第一类是专职教师,主要承担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在这方面,学校要注重加强专职教师的实践提升,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研究和学术交流,了解、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创业教育经验;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公司工作一段时间,积累实践经验。此外,要重视对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激励。一方面,对绩效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另一方面,推出科研成果产权政策,鼓励师生组建有创新潜能的学术团队,以科研促进成果产业化。第二类是兼职教师,选聘或邀请企业家、创业有成者、技术创新专家等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开设创业沙龙或讲座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大学生对社会上的商业活动有更生动形象的理解。

(三)强化创业模拟竞赛机制

目前,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大学生创业竞赛和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为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模拟演练机会,很多竞赛中涌现出的优秀商业计划书在获得资金、政策等支持后成为了现实。因此,在创业意识和技能教育的基础上,应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创业模拟活动[8],获得实战经验。

1. 开展预创业培训与实践活动

高校可结合学校的不同专业优势,开展经营管理、营销推广、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培训与实践活动。比如:预创业项目评选大赛、营销管理实战活动、预创业网络营销大赛。在课堂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教师分析预创业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与学生经常进行教学互动和经验分享,用新鲜的内容启发学生的思考和领悟。

2. 鼓励并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业竞赛

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踊跃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优秀创业项目征集、电子商务竞赛、erp企业沙盘对抗赛、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等活动,不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而且推动学生以团队的方式运作创业项目,寻找风险投资,促进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顺利实施。

3. 培育创业优秀团队

高校应鼓励、支持创业社团的组建与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自发地开展一些创业实践活动[9]。推出社团、预创业团队与企业相结合的“1+1+1”模式。即在所有有创业意向的社团基础上成立预创业团队,鼓励跨社团组合团队,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1+1+1”模式,赋予高校学生社团更多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社团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丰富了创业教育的平台,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创业团队。对于脱颖而出的优秀团队,学校可为其免费提供创业场所,通过评选,对于考核优秀的团队,给予奖励,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团队实行末位淘汰制,鼓励学生大胆创业、用心创业。

(四)打造创业实践梦想平台

1. 开拓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各高校的创业孵化基地是进行科技转化的关键平台,目前,国内外的众多高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着手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清华大学在2001年就成立了清华科技园孵化器有限公司。2004年,天津市成立天津工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温州大学则构建了“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位一体的创业实践平台。各高校在建设和应用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时,不仅应加强和创业实践平台的密切联系,而且要不断开拓建设新的创业实践平台,逐渐建设成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代表不同行业特色、综合化的生产实践环境,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同时,也为学生创业提供梦想成真的通道。

2. 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

目前,资金不足是国内大学生在自主创业路上的拦路虎。我国的风险投资体系并不像美国那么发达,可供大学生选择的融资渠道比较少。由于科技型创业项目往往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现有的融资模式不利于鼓励大学生进行科技型、专业型创业。因此,不少缺乏创业资金的大学生创业者要么暂时搁置项目,要么选择资金门槛较低的服务型或者电子商务型创业。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一方面学校应呼吁政府拨专款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整合企业、校友以及学校现有资源,设立学校的专项创业扶持基金,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王桂云,帅相志.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10):43.

[2] 李桂陵,彭斯超.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09(12):120-123.

[3] 王长宇.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中国民族教育, 2006(7):72-75.

[4] 陈冲,钱逸昀.中国、荷兰、比利时高校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2):90-95.

[5] 宋延东,卢萌.中外职业教育中的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102-104.

[6] 王亚娟.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路径研究[J].神州(中旬刊),2013(10):266.

[7] 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京),2013(12):59-67.

[8] 罗志敏,夏人青.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与逻辑[J].教育发展研究(沪),2011(1):29-33.

[9] 牟永川.高校大学生创业团队体验式培养模式的构建[J]. 前沿,2011,(24):245-247.

[编辑:何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