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彩陶的发展困境与保护对策

  • 投稿姚泽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273次
  • 评分4
  • 39
  • 0

李道红,高 峰,何成胜

(安徽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界首彩陶被称为中国近代“四大彩陶”之一,相传已有千年的历史,它是界首彩陶艺人继承和吸收唐三彩、界首剪纸、当地木板年画、戏曲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经历代彩陶艺人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技艺风格。2006年界首彩陶烧制技艺荣登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时代的变迁以及高新技术的冲击导致界首彩陶工艺失去了它原有的文化土壤,生存处境比较艰难。文章基于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的考证,从界首彩陶历史文化渊源入手,剖析其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对策,以冀推进界首彩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界首彩陶;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困境;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217-03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kyx12013046);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界首彩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AHSK11-12D54)

摘 要:界首彩陶被称为中国近代“四大彩陶”之一,相传已有千年的历史,它是界首彩陶艺人继承和吸收唐三彩、界首剪纸、当地木板年画、戏曲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经历代彩陶艺人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技艺风格。2006年界首彩陶烧制技艺荣登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时代的变迁以及高新技术的冲击导致界首彩陶工艺失去了它原有的文化土壤,生存处境比较艰难。文章基于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的考证,从界首彩陶历史文化渊源入手,剖析其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对策,以冀推进界首彩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界首彩陶;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困境;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217-03

界首彩陶是我国皖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陶器,它与宜兴的紫砂、湖北的铜官和景德镇的瓷器并称为中国的“四大民窖”。界首彩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是与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生产条件及民俗文化等息息相关。如今,时代的变迁以及高新技术的冲击导致界首彩陶工艺失去了它原有的文化土壤与生存环境,其烧制技艺受到巨大冲击,生存空间日益逼仄,对其保护与传承已迫在眉捷。有鉴于此,安徽大学《安徽省界首彩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课题调查小组于2013年7月26日到29日深入界首市,探寻界首彩陶历史文化渊源及现状,进而提出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性策略,希望能对界首彩陶的保护与传承提出建设性的参考建议。

一、界首彩陶的历史溯源

据《皖志述略》中记载:“界首城东八里,颖水南岸有窑址,自隋唐以来,居民业陶,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如今所产陶器仍保持唐三彩特色。界首窑旧有卢窑、魏窑、殷窑、沈张窑等十三处窑群,以卢窑最为著名。”[1]界首彩陶在隋唐时期,继承了唐三彩遗风,其釉色呈现黄、褐、绿三色。在清晚期至民国时期,界首彩陶在继承前期制陶技艺的基础上,又受到当时戏曲艺术的影响,纹饰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除了花鸟鱼虫之外,出现了大量以传统剧目为题材的戏曲人物纹饰。同时,刻划、剔花装饰技艺手法也更加成熟。新中国成立初期,民间艺人卢山义、卢山志有幸被地方政府选送到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群众艺术研究班学习,经过这次学习,卢山义、卢山志在纹样装饰造型、制坯工艺以及艺术素养等方面都得到极大的提高。1954年他们在界首颍河北岸顺河路组建了界首第一个陶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将该合作社发展为界首工艺陶瓷厂,五六十年代是界首彩陶艺术的盛名时期。文革期间,卢山义等彩陶艺人顶着压力,仍不间断地坚持进行陶艺事业。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采用剪纸的表现形式,歌颂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摄取当时样板戏的题材,刻划杨子荣的英雄形象,留下了历史的烙印[2]。从“文革”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受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先生的指导,界首彩陶不断创新,不仅研制硅硼系列彩釉代替铅釉,使界首彩陶釉色艳美,而且造型艺术风格更加多样。

二、界首彩陶的发展困境

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技术科学革命和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目前,界首彩陶的行业发展现状极不乐观。课题组成员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和田野考察发现,界首彩陶保护和传承存在四大问题,这些问题掣肘着它的保护和进一步发展。

(一)传承模式的局限性导致技艺处于封闭和落后状态

一直以来,界首彩陶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族式和作坊式传承。家族式传承是我国传统手工艺最主要的传承方式,主要是以传承人的亲缘关系、家族系统为基本脉系进行传承。通过家族成员内部之间以言传身教的途径传承技艺。一般是子承父业,父为子师,代代相传。作坊式传承是由作坊主招收徒弟,师徒相授,传承技艺。目前,界首彩陶的生产基地主要有三处,一处是界首工艺陶瓷厂,制作人员有卢莉华、卢华、曹振亚和两名工人,另外两处分别是王京胜家和卢群山家,他们都是家庭式个体作坊。另外,在传承上家族之间在技术上是绝对保密,密不外传的,师徒之间也是手把手地口传心授的。这种原始的传承关系,不仅会使一些烧制技术处于封闭和落后状态,也会使传承链条过于纤细,一旦传承人故去,传承脉系中断,烧制技术就会消失[3]。再加上学员文化底蕴的薄弱,专业水平不确定,多数继承人都处于狭小的地域之内等因素,非常不利于界首彩陶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且限于家族内部小范围运作不利于媒体宣传和产业化推广。

(二)现代工业产品的涌现挤压了界首彩陶的生存空间

最近二十多年来,由于市场经济残酷的淘汰制,以及现代科技的介入,新型工业产品发展迅猛,各种新型材质、新的造型生活用品与文化艺术品层出不穷,使传统陶器的使用与生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代工业产品占领主市场的情况下,陶瓷品出现滞销,市场萧条问题,界首彩陶由生产陶器生活器皿转化为彩陶工艺品,市场变得极其狭窄。

(三)经济利益的牵制促使界首彩陶的从业者人数严重下滑

随着现代工业产品发展迅速,以传统技艺生产的界首彩陶还多以手工制作,技术含量高制作工序复杂,成本高经济利益低,很难实现大批量生产。作为工艺品,界首彩陶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现阶段彩陶制品表面的釉最多只能维持四五十年,之后便会出现褪色、脱落现象,降低了收藏价值。人们认为烧制彩陶难度大、费事,没有人愿意来学,甚至很少有人认为界首彩陶可以创造较大的经济价值,年轻人更是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生计来专门学习制作界首彩陶的技艺。作为一种极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彩陶,20世纪50、60年代还风行皖北,但现在制作者只有10余人,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有后继无人之忧。

(四)原材料短缺遏制了界首彩陶的生存发展

《界首县志》中写道:“黄黏土俗称黄胶泥,为可塑性软质粘土,由黄泛沉积而成,是制作陶器的主要原料。”[4]界首彩陶采用的陶土就是当地的黄胶泥,窑工又称之为“黄河淤”。黄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其可塑性,柔韧性、延展性和粘性都相当好,是极佳的制陶原料。用这种胶泥烧制出的陶器胎质细腻,胎体厚重。界首彩陶在制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粉土和白土,这两种化妆土是形成界首彩陶“白地红花”独特艺术风格的原料。白土和胶泥主要分布在界首田营镇陶庄湖一带,陶庄湖一带是粉土和胶泥的重要资源地。可是,现在陶庄湖已被划入田营镇工业园区,迫不得已,制陶艺人只有从外地采购化妆土,但是,采购的粉土土质均不如当地陶庄湖一带的土质,这样不仅严重影响界首彩陶的质量,而且也增加了制陶成本。陶瓷文化所固有的地域性特征很大程度上与其原材料分布的地区差异有关[5],目前,界首彩陶原材料不能当地取材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界首彩陶的生存发展。这些种种问题的存在都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界首彩陶的传承及发展。

三、界首彩陶的保护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安徽界首彩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理应受到各方面的保护与传承。我们结合在界首市的调研情况来看,在界首彩陶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地方政府应给予全面和有效的制度支持及资金扶持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在当下所面临的传承问题,有着长久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的客观环境。界首彩陶是皖北传统文化的积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事关当前中国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大计,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首先,前文提到界首彩陶制作中原材料紧缺的问题,当地政府应高度重视,给予政策倾斜,让界首彩陶艺人在当地取到原材料,解决原材料紧缺的重要难题,降低制陶成本。其次,在当地培养优秀的传承人方面,需要建立在政府政策指导上,在培养人和被培养人自愿的基础上充分给予政策及资金上的扶持,要有相关法律条例的全方位保护,如医疗保险、补贴及传承教学的基本开支等。安排授课带徒、展演和展示其优秀作品等方法,鼓励支持传承人开展各种传习活动。再次,地方政府为界首彩陶的保护和传承要提供一个良好平台,建立界首彩陶专题文献数据库,全面的展现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如对界首彩陶的发展阶段,建立分类文献数据库;根据陶器的不同用途,分析造型结构建立彩陶数据库;通过视频的形式对制作工艺收集建立数字工艺数据库;剖析界首彩陶原料,建立彩陶原材料数据库;将彩陶纹饰整理建立纹饰数据库等。同时,通过专业人士的建立与管理,实现专题文献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文献资料的网络化共享,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不断地了解和关注。最后,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门应积极开展丰富的活动,加大对界首彩陶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界首彩陶的关注和保护意识。目前,尤其是年轻人不了解,甚至不知道界首彩陶。因此,通过开展界首彩陶文化艺术节、民间界首彩陶藏品展、界首彩陶文化发展研讨会等活动,展现界首彩陶艺术的魅力,推动界首彩陶文化研究,增强界首彩陶的影响力,引领人们对界首彩陶的新认知。不仅如此,还要开展界首彩陶文化“走进中小学校园”、“走进大都市”“走进大学城”等“三走进”活动。在提高广大人们保护与传承意识的基础上,走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新路。

(二)充分发挥高校在界首彩陶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第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这是由学校教育的特殊地位和资源所决定的。地方高校应积极担负培养界首彩陶专业后备人才的重任。大学作为人才密集、智力集中荟萃之地,应当发挥其在界首彩陶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高等学校作为人类文化的传习地,要承担起培养专业人才的义务。重视界首彩陶后备人才的培养,对美术专业、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彩陶的教学实践,从课程体系、专业发展、田野调查、实习实践教学等层面建构传承教学体系,从大学中培养更多的界首彩陶传习人和创作者。地方高校要积极开展界首彩陶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创建国家及社会文化事业急需的工艺美术学科,为界首彩陶艺术的发展提供土壤和养分。鼓励研究人员积极参与文化保护的社会实践,将界首彩陶的保护和传承责任落实到实处。

(三)通过创新发展将其不断融于现代化社会

徐艺乙在《工艺美术的发展当与时代相适应》一文中指出:“一般来说,人的需求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的,当原有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激发出新的需求来,不断的需求是传统手工艺不断发展的动力,不同的需要导致了人们创造的多元化:从最初能够满足生活的基本要求,逐步发展到能够美化和丰富生活。”[6]创新发展是民族传统文化生存的基因和动力,对传统的创新式保护,它赋予传统工艺更强的生命力。首先,为了使界首彩陶更好的美化和丰富生活,传承人在继承界首彩陶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应从美学、设计艺术学、工艺学等角度将现代设计理念、现代视觉符号和艺术语言融入到界首彩陶外观造型和刻花纹样中,以提高其艺术品位,适应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其次,开拓新领域、研发新产品。从造型和装饰等方面进行创新,将其融入现代空间环境。如制作彩陶景观雕塑和彩陶景观小品的形式介入皖北地区的城市环境空间,能够较好地体现城市景观的地域风格,提升城市环境的文化品位。再次,充分发挥科技发展的力量,发展界首彩陶产业。在大力提倡原始的手工制作的同时,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运用科技的力量加大对技术难题的攻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制作周期,减少制作成本,提高制作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研发解决界首彩陶的时间久了褪色、脱落的问题。这样不仅仅提高了界首彩陶的产量、品种,扩大消费市场,更增加了界首彩陶的收藏价值,无形之中提高了销售量。

四、结语

界首彩陶作为传统手工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思想,并且形成了独特的工艺语言,是皖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真实反映,为研究皖北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语境中研究界首彩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应该树立科学、系统的保护观,注重协调保护中的传承、传承中的发展,让民间艺术更好地回归民间,使其成为现代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皖志述略[M].1983.

(2)张志.载誉的界首彩陶,界首陶瓷[Z].合肥:合肥枫海印务有限公司,2006.

(3)徐华颖.青瓷烧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J].文艺争鸣,2011.(10):153.

(4)界首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5.

(5)高峰.界首戏曲人物纹饰彩陶的成因及其艺术特征[J].装饰,2012(1):116

(6)徐艺乙.工艺美术的发展当与时代相适应[J].美术观察,2011(6):13.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