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让语文课堂实现“知行合一”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22
  • 阅读量248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综合性学习致力让学生通过参与综合性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设置了“综合性学习”板块,现以五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一课为例,通过“说一说”“辩一辩”“做一做”“写一写”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并利用综合性学习让语文课堂实现“知行合一”。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语文课堂;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1-05


  作者简介:钟春梅(1974—),女,福建长汀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1.说一说——信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师: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信息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身边,那么,大家对信息世界有什么了解,你身边有哪些信息载体?


  生:我们每天都会看电视、上网。


  生:读书、读报、听广播也是。


  生:打电话、发邮件。


  ……


  师:大家试想,如果离开信息,我们的生活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生:我会感觉特无聊,生活没有意思。


  生:我看不了电视,上不了网,学习渠道更小了。


  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学生只有嘴巴动起来,说出自己的简介和认知,才能培养语言表达技巧,形成必备的语言素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学生的说离不开观察,离不开思考,离不开语言组织,这一简单活动能够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综合感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2.辩一辩——信息世界的好与坏


  师:阅读本章节的《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后,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信息对我们的生活具有特别大的用处,我们离不开信息世界。


  师:那是不是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都是好的东西,对信息世界的信息我们都要兼收并蓄呢?下面我们分正反两方辩一辩信息技术的好与坏。


  生(正):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


  生(反):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如以前,心与心的距离拉大了。


  生(正):信息技术让我们能随时随地地学习,获得前沿的知识和信息。


  生(反):信息世界中的很多信息是虚假的、有害的,甚至传播了诈骗、色情、暴力与反动信息,对我们造成伤害。


  ……


  辩不一定要辩出个胜负,辩出个所以然来,关键在于让学生在辩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在论据收集、语言组织、语言技巧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通过旁征博引,树立学生的素材积累观念;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这些都是在传统的课堂中难以实现而又十分重要的技能与素养


  3.做一做——用信息服务我们的生活


  在《走进信息世界》这一内容的教学后,教师可以以任务的方式驱动学生。任务1:奶奶血糖偏高,必须合理控制饮食,请你查阅资料,为奶奶设计一份健康的食谱;任务2:周末全家要秋游,请查阅周末的天气,查阅龙岩市知名的景点,规划好出行路线;任务3:妈妈有一二手电器需要转手卖出,请设计物品简介,选择合适的广告发布渠道;任务4:我们福建省长汀县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请进行调查并写出报告。


  知识要用于实践,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学生要掌握语文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信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并且能够很好地指导和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以上述任务3为例,其中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产品说明的写作,二是宣传渠道的选择。学生需要对二手物品的情况进行介绍,特别是客观描述物品的新旧程度、功能、适用情况、价格等,这是简单的说明文的写作;至于宣传渠道的选择,需要学生考虑实际情况选择,可以通过信息渠道,在二手物品交易网站上发布,也可以选择在小区的广告公告栏发布。这都对学生合理使用信息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既让学生体验了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也体现了信息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4.写一写——尝试学习研究报告的写作


  在《走进信息世界》这一主题综合性学习实践板块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报告的策划与实施,并撰写不少于800字的调查报告。比如,有的小组的调查报告主题是“小学生上网调查报告”,从上网的时间、目的、内容、影响以及对网络的认识等方面,运用调查问卷、采访等形式搜集资料,并整理信息。隨后,该组学生完成了《合理上网,健康成长》的习作,内容翔实,真实可信,情感真挚,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黄 键.浅议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6):43-44. 

  [2]蒋惠琴.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5(Z1):83-85. 

    作者:钟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