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和思想渊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27
  • 阅读量222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邓小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邓小平理论在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是历史与逻辑之必然。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背景;渊源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


  1、国内背景


  1956年以后,我国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转入了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新时期就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在同年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曾试图解决这个历史课题。八大深刻地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进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路线,所以后来就出现了1956年、1957年经济发展较好的形势。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后来的发展形势并为能按照八大的路线走下去。反“右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运动等等,这一连串的运动把八大的发展路线斩断了。


  这里我们要特别关注“文化大革命”的反面教育。“文化大革命”被广泛认为是自1949年建国以来最动荡不安的灾难性时期。“文革”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工作的破壞,怎样估计都不会高。但是,这场运动也有一个深刻的好处,那就是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左”倾的错误。“文革”十年,把“左”推到了极端,最终使矛盾激化并暴露无遗。这样,人们就清楚的看到了“左”倾错误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并且要下定决心纠正它。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文革”的反面教训,要纠正党内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左”倾错误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克服“左”倾错误的指导,回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正常轨道上来,回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即使提出了邓小平理论,那也会被视为“异端”、“邪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20年的实践活动和经验教训,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足条件。理论的产生来源于实践,邓小平理论在本质上是一种崭新的理论,因此如果没有崭新的实践是不可能被创造出来的。而这个崭新的实践最重要的标志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开展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从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六中全会,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为新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材料。实践的呼唤和实践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这两方面的结合,使得新理论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现实性。


  2、国际背景


  邓小平理论虽然主要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践,但也绝不是与世隔绝的,它也是当代世界主流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反映。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人民历来热爱和平,反对世界大战。而且,在二战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发展要求和平,和平促进发展。邓小平曾多次讲过,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正当世界迅猛发展、周边国家和地区迅猛发展的时候,我们中国却关起门来搞“以阶级斗争为纲”,搞“文化大革命”,耽误了许多时间。因此现在要集中力量发展自己,而且要抓紧,不能耽搁。


  邓小平理论还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不可分。二十世纪是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伟大时代,社会主义实践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既有辉煌的成就,从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但是,也由于社会主义国家自身的食物和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社会主义国家又慢慢被打倒了,最后所剩无几。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到了严重挫折和危机。而邓小平理论就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变化这样的背景下,对其提出的问题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进行探索、深思的硕果。


  二、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


  恩格斯在谈到哲学同经济条件的关系时曾指出哲学是受经济、政治、法律道德所支配影响的。“但是,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一个特殊的分工部门,都有由它那些先驱者传授给它,而它便以此出发的一定思想资料作为前提。”恩格斯虽然说得是哲学,但这也同样适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虽然是崭新的理论,但它也有思想渊源,而不是凭空臆造的。这个思想渊源就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1、马克思主义对邓小平理论的影响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的理论为依据的。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在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他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论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一直都很流行。然而,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之后,又一次把“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提了出来,而邓小平却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重新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探索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正式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其命题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产力方面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方面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根本目的就是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


  再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将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制度、全社会要按计划生产和分配的著名理论的同时,还强调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运用时“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他们的晚年,特别是当他们看到落后俄国革命高潮的出现时,就设想过在俄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强调,像这样的国家,必须积极“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成为统治阶级后,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社会制度方面,他们着重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不断变革的社会。


  2、列宁主义对邓小平理论的影响


  由列宁直接领导的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尽管时间不长,但也有了一些正反面的实践经验。列宁主张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然后结合俄国实际,诉诸群众,诉诸实践,在探索中加以解决。依据这一思路,列宁一开始采取了直接过渡的方法,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是实践了三年多之后,证明此路已行不通。于是他改用迂回过渡的方法,实行新经济政策,最终取得了重大突破。由此看来,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更具体也更宝贵。其思想在与俄国革命实践相适应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列宁的思想很灵活,出现了错误,立即纠正,不断在实践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思想理论,这一点对邓小平在我国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所做的一些政策调整影响极大。


  3、毛泽东思想对邓小平的影响


  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探索是邓小平理论的直接的理论来源。从总体来讲,毛泽东没有解决怎样去很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还犯了许多错误,但是,他在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也提出过许多正确的、符合实际的思想,虽然这些思想没有得到贯彻,但其理论的正确性还是值得肯定的。


  邓小平曾说过:“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讲,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没有做得事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纠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作者简介】刘姝君(1994—),女,四川巴中人,成都市双流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