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润食品预亏近7亿经营方式被指不可持续

  • 投稿沈星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514次
  • 评分4
  • 95
  • 0

文 高素英

业内人士表示,雨润食品主业业绩一直不理想,营业额逐年下滑,其盈利主要靠政府补贴,而这种模式不可持续。在业内人士看来,导致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雨润食品的渠道难以下沉到三、四线市场,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雨润集团虽然对外主营业务是肉制品,但实际带来效益的还是房地产,不过由于这两年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业绩一度出现下滑,其多元化发展前景堪忧。

渠道下沉遇阻业绩逐年下滑

7月13日,雨润食品发布业绩亏损预警,预计上半年业绩将亏损不少于7亿港元,而去年同期净利润为1611万港元。雨润食品称,业绩亏损主要原因是高端餐饮及肉类消费市场疲弱,经营环境日趋激烈。同时,生猪价格比去年同期上升,生产成本上涨。

对此,生意社生猪产品分析师李旭文认为,从今年3月底开始,生猪价格触底反弹,反应到市场上的价格应该有一个滞后期,加之企业有一定的存货储备和提前签订的采购合同,生猪价格的上涨不会立刻对业绩有明显的影响。

记者从雨润食品2014年年报中查阅到,雨润与卖方集团,即祝先生(代表多家由他拥有及控制而主要从事生猪养殖业务的实体)签订了生猪采购框架协议。其中第三条规定,价格不超过雨润经公平磋商及按正常商业条款于该月份内向其他独立第三方支付同类生猪的平均价格。协议时间为期三年,从2013年1月1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止。

从产品来讲,雨润主要是以冷鲜肉为主,这种产品在城市里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在一、二线城市之外的市场却非常小。相比而言,冷鲜肉行业另一龙头企业双汇主要经营的是常温产品,其适应面特别广,即使在农村市场也很容易被接受。其次,雨润食品主要是以经粗加工的分割肉为主,冷鲜产品深加工的产品做得不是很成功,他们也尝试做低温的肠产品,但优势并不明显,加之渠道不匹配,市场表现平平。

雨润食品2014年年报显示,冷鲜肉的销售额为171.63亿港元,同比减少10.4%;冷冻肉为19.98亿港元,同比减少24.2%;深加工肉制品销售额(抵销内部销售前)为27.59亿港元,比2013年减少6.4%。李志起认为,冷鲜肉的成本要比常温肉的成本高很多,储存需要冰柜的低温环境,物流同样需要配套的冷链系统,这就制约着雨润食品没有办法把产品下沉到三、四线市场,下沉成本太高。

多元化发展难解整体困局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表示,雨润集团除了主业食品之外,多年来一直在进行多元化经营,过度扩张不仅造成资金紧张,也加大了公司运营风险。此外,公司董事长祝义财被查也给公司业绩带来了负面影响。

根据雨润控股集团官网介绍,雨润是一家集食品、地产、商业、物流、旅游、金融建筑等七大产业于一体的民营企业集团。目前,雨润旗下拥有雨润食品、中央商场两家上市公司。

李志起表示,虽然雨润集团表现看似是以雨润食品的经营为主,但行内人都知道房地产才是支撑集团最重要的利润,但房地产这两年并不景气,导致业绩压力很大。

然而在地产业绩下滑的同时,商业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中央商场在报告中称,2014年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消费市场增长趋弱的大背景下,多元化零售业态新起,商业竞争持续升级,网购市场迅猛发展,实体商业仍被持续冲击。公司主业为百货零售业,由于区域内竞争加剧、网购分流、招商难度加大等因素影响使得销售规模增长乏力,同时经营成本增加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盈利水平提高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而且雨润食品之前一直依靠政府补贴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但是这种发展模式抗风险性差,不具备可持续性。

虽然雨润在黑龙江、辽宁等地不断投资建厂,但实际开工率并不足。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表示,造成实际开工率不足的原因在于生猪屠宰市场整体出现产能过剩,利润非常微薄。而扩大产能是因为国家对农业项目给予了多方面的政策扶持,雨润这么做能够获取大量的补贴资金和优惠政策,而借土地免费、财政支持、收费减免等惠农政策进行低成本扩张是雨润做“亏本买卖”的主要目的。

数据显示,2005年雨润食品上市至今,十年间的年报中,累积获得的政府补贴超过40亿港元,占到十年总利润的46.38%。2014年,雨润净利润为5700万元(以下均为港元),而政府补贴、出售附属公司的收益及冷库租金收入为8.82亿元。

向健军认为,依靠政府补贴的盈利模式是雨润当前最大问题所在。雨润食品之前一直依靠政府补贴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但是这种发展模式的独立性、抗风险性差,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在市场环境恶化、公司经营状况持续表现不佳的情况下,雨润集团急需进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必须依靠主营业务实现自主盈利。

对于未来发展,李志起认为,雨润的主业没有做好,而房地产市场也面临下滑。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通过资产结构调整,出售—些资产的事情有可能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