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让天堑变通途——浅谈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 投稿shya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41次
  • 评分4
  • 91
  • 0

福建泉州市永春实验小学(362000) 潘伍珠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这个重头戏在实际的教学中却使学生厌烦。长期以来,很多学生一听说要写作文,就产生惧怕心理。这是因为学生在作文时“无米下锅”。

小学生作文无从下笔,犹如一道鸿沟横亘在他们面前。那么,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获得的材料。”也就是说,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感受,以获取写作素材。鉴于学生的这个特点,在指导作文时,电教媒体派上了用场。它的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生活素材。在习作指导中,教师运用得好,就能让学生跨越鸿沟,体验到作文的乐趣。

一、 积累材料,丰富写作内容

1.制作课件,积累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这是很自然的。”学生不爱写作文,最大的原因是不知写什么。这说明,学生的积蓄不多。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内外兼修,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走入生活,用自己的眼睛捕捉身边有价值的素材,积累习作素材。这样,学生就能做到信手拈来,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了。

如在指导学生写《灯》的作文时,我先开展“我眼中的灯”的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或用照相机,或用手机将自己所见到的形形色色的灯拍下来。在实践的同时,我组织学生查找和图片有关的资料,让他们去调查、采访,了解更多的灯的知识。然后,我再运用电教手段,将其中一些与习作关联较大的内容制成课件。这样,有了之前的活动,再加上课件的气氛渲染,学生有话可说了。

2.借助课件,丰富写作内容。想象是作文这个生命体的血液,是作文世界里明亮的太阳,它可以突破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填补文章的空白,从而产生更多新见解。习作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时空条件和思维环境。如在《聪明的小兔子》的作文训练中,我充分利用课件,事先给学生展示了两幅图:第一幅图上有焦急的小兔、蘑菇、豆大的雨点;第二幅图是小兔扛着一朵大蘑菇在雨中高高兴兴地走回家。作文前,我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弄清画面的内容,感受雨势和兔子的着急心情以及兔子想到办法后的喜悦心情。接着,我根据习作的要求,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想到画面之外的情景,听到画面之外的声音。然后,我让学生把所见及所想结合起来说一说,从而打开作文的思路。这样,借助多媒体课件,想象有了依托,学生就能自觉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进行写作了。

二、积累情感,激发真情表达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之所以动人在于其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如何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真情流露呢?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如在指导《我的家乡》时,我播放了一组家乡的特写镜头,再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的家乡并不美》等歌曲,让优美的旋律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激发他们的爱乡情怀。写《我的妈妈》时,我让学生看看妈妈粗糙的手、疲惫的身影,然后饱含深情地唱《烛光里的妈妈》、《游子吟》等曲子。借助这些图像、声音,学生触景生情,心中涌起感恩之情,这种情感流溢于笔端,使妈妈的形象更丰满、感人。

2.激发欲望,挖掘潜能。多媒体可再现、模拟真实的场景,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情感,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在指导《我爱秋天》时,我精心准备一些能反映季节特点的课件,帮助学生恢复对自然景观的记忆。如山坡上似火的枫叶、果园里飘香的瓜果、公园里盛开的菊花等图片。学生如同置身于秋天,让他们说说对秋天的感受时,他们就有话可说了。

三、积累语言,促进个性化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要写好作文,就得有大量的积累。那么,如何利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通过实践,我觉得在平时的学习当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多阅读,使他们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作文教学环境;通过故事会等口头表达活动,使学生动笔、交流,以实际运用促进语言积累;让学生在习作中进行个性化的表达,真正享受作文的乐趣。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