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论文范文欣赏(共2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5-12
  • 阅读量72次
  • 评分0
  • 0
  • 0

  导读:物理教学论文应该怎么写?想必对于这方面的职业学者来说也都是需要进行撰写论文的,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说证明自己的能力,本论文分类为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物理教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质量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此时就凸显出个体是否具备健全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以及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重要性。物理作为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让其站在理性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深化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初中物理;逻辑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95-624X(2020)02-0070-02


  引言


  逻辑思维即个体在认识事物中借助概念、推理、判断等符合逻辑的思维模式反映现实过程,人们的认知也从感性逐渐过渡到理性。物理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使其明确所学知识内容以及正确判断、推理问题的走向,进而为其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合理设置课堂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现代教育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的思考更具有独立性,避免养成人云亦云及尚未思考就认同他人观点的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灌输式知识传授,给予学生探索知识和答案的机会,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例如,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大家知道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科学现象吗?”也许部分学生不知何为科学,物理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例,进而启发其思维,当学生回答出不同于教师的答案后,说明他们正在养成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由于物理学科有着较强的探索性和抽象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为学生传授教材知识和技能,而应该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常见形式,物理教师可以围绕知识设置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以光的反射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在讲解知识概念时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大家知道人为什么能看到发光的太阳吗?”学生:“因为太阳光亮,视觉可以轻易捕捉。”教师:“但高山不会发光,为什么我们也能看到呢?”学生:“太阳光会反射到高山上,当反射的太阳光进入人眼后自然就能看得到高山了。”教师:“是的!当光反射到物体表面后,物体表面会反射出部分光线,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在学生掌握概念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除了高山外,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能反射出光呢?”学生:“金属片、湖面、平面镜以及玻璃等。”教师:“上述物体能反射光的表面可以称作反射面,光源在此过程中发出的光线可以称作入射光线,而光线与镜面相交的点可以称作入射点,大家能否为物体表面反射出的光命名呢?”学生:“反射光线。”教师:“为了便于大家深入理解该章节的内容,在镜面上可以引入一条垂直辅助线,该条线段可以称作法线。法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可以称作入射角,那么请问法线与反射角间的夹角该如何命名呢?”学生:“反射角。”


  由于光的传播途径无法直接看到,学生自然对光的反射缺乏直观的认识,理解光的反射概念也会有难度。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着手,引导学生将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物理模型或知识,这样一来就帮助学生从具体思维过渡到了抽象思维并成功建立物理概念,增强其逻辑思维深度。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再鼓励学生思考物理现象的发生以及遵循的原理。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应急于为学生解答,而是讓学生在独立思考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全面提升知识水平。


  二、鼓励学生缜密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概念和规律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引入能调动学生参与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便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朝着正确方向发展[1]。反之,如若引入不当则会出现如传统教学一般即教师讲解什么学生听什么,这必然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在学习中会从迷茫到了解,再从现象看到事物本质,之后形成物理概念与规律,整个学习过程也上升到抽象思维上。事实上,概念教学并非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概念,而是让学生学会积极思考所学的知识及合理运用。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是运用和发展思维的过程。


  以重力和压力的相关知识为例,学生自己无法感知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通过运用概念归纳总结出相关结论,再从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和力的三要素进行区分。其中,地球是重力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来自被压物体本身,运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方向为竖直向下,作用点则集中于重心,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压力大小。如果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指向被压物体,那么作用点则集中于被压物体,二者之间最显著的区别是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且只承受支持力和重力时,此时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大小,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


  学生通过运用概念才能对其产生深刻理解,从而有效发展自身的逻辑思维。因此,学生在掌握物理规律时,整个学习过程就是探索和理解客观规律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等一系列方法抓住事物本质,实现思维层面的飞跃。


  以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的教学为例,该物理规律并非从自然现象中得来,因而无法运用实验对其进行验证和检验。教师可以尝试转变教学思路,即从日常现象中得出符合理论的实验,然后将思维与实验相结合形成对规律的全新认识,再引导学生运用该规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学生完成这一过程的学习就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再以浮力知识的教学为例,该章节的重难点是影响浮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物理教师可以结合重难点知识为学生设置以下问题:“为何将铁块放入水中会立即沉底,而将木块放入水中则会立即漂浮到水面?”上述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他们会直接联想到重量因素。此时,教师继续提问:“为何运用钢铁铸造的万吨航母能漂浮在水面上?”上述两个问题能促使学生在认知和思维层面产生怀疑,进而带着问题投入学习,提高其学习效率。


  三、巧借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学习物理概念,还是对物理规律进行验证,都无法脱离科学探究,而实验是探究知识的最佳途径之一。物理教师可以借助实验调动学生参与物理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在生动愉悦的课堂氛围下能够高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物理实验结论,进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目标[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实验,由于观察需要眼睛,而实验中产生的规律与现象则需动脑分析,二者均为体验过程。教师开展物理实验时需要引导学生系统、全面地观察,并有效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然而大部分实验在物理学中并不显著,或在实际情况中无法完成实验,这无疑会影响学生的观察。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flash动画和视频,为学生呈现出难以表达的物理现象,使实验观察更具有目的性,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以“汽化与液化”一课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出示“纸火锅”和“晾衣服”两张图,之后提出问题:“为何纸火锅中的‘纸’遇到火没有燃烧呢?晾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为何不久就能干了?”上述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其次,教师为学生演示运用手指蘸取酒精在黑板上写字,让学生观察现象后思考原因。再次,教师演示在塑料袋或气球内滴入酒精后挤尽空气,再封上口放入热水中,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之后教师将塑料袋或气球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冷水,此时有哪些现象发生,并让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所致。最后,教师待学生思考片刻后为其讲解:“气球在热水中鼓起说明液体可以转化为气体,之后取出的液体可说明气体能转变为液体。”学生在合理的思维逻辑结构背景下,会收获大量感性认识,再借助思维方式归纳概括物理概念,就能深刻理解知识。


  物理实验教学除了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外,在锻炼学生逻辑思维方面更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并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实验思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整个物理实验需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扮演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生需獨立完成实验过程、结果、现象的记录和数据分析,进而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以欧姆定律实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形式测算R、I、U的不同回路。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重点观察学生实验进度,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中产生的疑惑。实验数据并非固定,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偶然性,教师可让学生反复进行实验操作,由此得出准确的实验结果,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逻辑思维能力。


  结语


  总之,物理作为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要想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并使逻辑思维活动逐渐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作者简介:黄晓华(1981.7—),男,江苏海门人,本科学历,二级教师,从事初中物理教学与研究。


  第2篇: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研究


  摘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融入小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欲望。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小实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本文对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小实验;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物理知识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95-624X(2020)02-0052-02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初中物理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创新和探索下发生了变革。物理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科目,学好物理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小实验的作用和价值,并探索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进而促进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的重要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常常是由教师根据课本内容机械式地讲解物理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不深,同时难以产生深刻的印象,掌握和运用相关物理知识更是学生的学习难点。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物理学科失去学习兴趣,对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将小实验应用到物理教学中,能够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状况。在趣味性较强的小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在实验中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而且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学习潜力被充分激发,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进而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1]。


  2.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使初中物理课堂的气氛沉闷,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距离感,甚至会使学生对物理学习渐渐产生抵触情绪。基于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合理的方式设置小实验,将小实验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同时借助小实验的操作过程增强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师生间的沟通一旦增多,就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面对物理知识和教师,没有了紧张的情绪和恐惧的心理。此外,小实验的过程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创建起来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物理教学活动的兴趣,既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其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进而促进了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提升[2]。


  二、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物理学习兴趣较低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兴趣,才能够逐步提高物理学科的学习能力。初中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学科时,面对复杂、枯燥的物理理论知识学生常常是一头雾水,尤其是如果物理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对照教材笼统、机械式地讲解知识重点,就容易使学生降低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甚至对物理学习产生抵触心理,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和未来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3]。


  2.物理課堂采取传统陈旧的授课方式


  从目前初中物理教学情况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通常会硬性要求学生记住物理公式和物理概念等知识重点,并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开展物理教学。学生在枯燥、单一的物理学习环境下,即使记住了物理课本上的重要知识点,也无法将其合理地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物理课堂的授课方式陈旧,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同时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被忽视,导致物理课堂缺少实验演示和操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发展。


  3.师资力量和物理实验设备欠缺


  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好坏还会受到教师队伍素质的影响,目前初中物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度不足,如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走神、错误理解知识点等,可能还会受到教师的批评,这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另外,有些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与时俱进,无法实现物理学科的创新教学,再加上部分初中学校的物理实验工具和设备不完善,使得物理课堂难以开展实验教学,阻碍了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推行和应用[4]。


  三、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小实验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小实验的重要作用,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并安排合理的小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直观的演示和操作中深入理解物理知识,提高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在创设小实验时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避免出现实验和教材内容偏离的现象,背离了开展小实验的最终目的。针对较为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


  例如,教学“令人厌烦的噪声”一节时,由于声音的概念形容起来较为抽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不同类型的噪声,讲解噪声的概念和危害,再通过播放噪声引导学生进行“测一测脉搏”的小实验,使学生测量正常情况和受到噪声影响时人的脉搏有什么不同。小实验的过程简单易懂,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来,对噪声的理解更为深入,同时强化了其对物理概念的认识,有效提高了初中物理的教学效率[5]。


  2.结合学生特征设置小实验


  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较明显,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物理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物理小实验,通过小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节时,首先,教师可以先对凸透镜的概念及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讲解。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小实验。最后,将平时常见的眼镜、放大镜等物品引入课堂。学生对贴近生活的物品更有兴趣,将其融入实验中,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实验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其物理学习能力。


  3.结合生活设置小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合理设置和应用小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物理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物理教师在设置小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还要将贴合生活的因素融入小实验中,以消除学生和物理知识之间的距离感,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问题,使其在运用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此外,初中物理教师要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小实验,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观察分析,以提高其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6]。


  4.提高教师素养,完善教学设备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个人素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学校应当定期组织物理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学校应根据进修和培训的具体内容设置相关考核,包括教师的考试成绩和培训态度等方面,并将其作为评选优秀教师的重要参考信息。另外,学校还应加强对物理学科的实验设备的重视程度,保证实验工具和设备的完善,促进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物理学科的教学效率[7]。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师要对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给予足够的重视,结合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实际教学内容,对物理小实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创设具有高度趣味性的小实验课堂,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生活之间的紧密关联形成正确的认知,进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作者簡介:时恒(1976.6—),男,江苏连云港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物理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