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中的生命流动

  • 投稿让你
  • 更新时间2017-04-27
  • 阅读量645次
  • 评分4
  • 38
  • 0
摘 要:在小说《到灯塔去》中,伍尔夫刻画了人物的生生死死与周遭环境的兴衰变化。但是另一方面,一种深层次的更广阔的和谐却在生命的流动中得以实现。伍尔夫超越了男性与女性、有机世界与无机世界的边界,用她特有的洞察与表达表现了对人类自身与生命终极意义的理解。

关键词:伍尔夫;到灯塔去;生命流动

作者简介:李宇超(1993-),男,汉族,山西省晋城市人,硕士,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1

 

小说《到灯塔去》中,一种生命的流动贯穿着人物的生死和情景的交融。对于生命,黑格尔曾说:“生命存在于一个消解自身发展的发展体系中,通过这种既发展又消解自身发展的运动,生命得以保留”。按照黑格尔的观点,生命流动于不断的孕育与重生中。个人的生与死实际上只是整个生命流动中的一部分。在个人的生命历程之外,存在着生命流动这个意义更为深远的体系。在这种意义下,伍尔夫刻画人物的生生死死,试图在有机和无机世界的共生中实现一种终极的广阔的和谐。

生命首先进驻每一个个体,然后在个体的成长中得以延续。小说中,女性人物如拉姆齐夫人充当着“房间中的天使”,通过这种方式她们保存着生命的活力以抵抗不可避免的死亡和人主体性的消失。拉姆齐夫人同情“男人们好像总是缺少些什么”,他们从来没有在女人面前展示过“好像他们拥有着一些东西似的”。女人擅长将一切归序,她们为所有人创造一种不易被打扰的环境。在她们悉心营造的氛围中,一种确定感充盈其中。女人还可以给男人提供安慰和一种被保护感。这一点在拉姆齐先生和拉姆齐夫人的关系中尤为明显。由于学术上的毫无进展,拉姆齐先生“渴望同情”,“他说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所以他向拉姆齐夫人求助。从拉姆齐夫人身上,“他可以得到他想要的同情,得到对自己天才的肯定,然后被融入生活的圈子中,温暖又惬意”。在扮演男人们的天使中,女人获得了一种成就感。

《到灯塔去》中的男性人物则是知识与理性的信徒。他们希望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来达到对生命流动的控制。拉姆齐先生是一位哲学家。班克斯先生称赞他是那些能在四十岁之前就做出他们最好的作品的学者中的一员。此外,在十年后的灯塔之行中,拉姆齐先生表现出他学者的勇气和冒险精神。在行船中,当儿子詹姆斯和女儿凯姆对麦克里斯特先生对船只失事的描写感到一丝恐惧时,拉姆齐先生骄傲地看着麦克里斯特所指的地方,仿佛如果由他来掌舵的话,他就会驶到灾难发生的海域。就像尤利西斯那样永远追求智慧,勇敢冒险,拉姆齐先生也用男性对外界征服的方式来对抗着生命的流动。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曾说:“对一个个体来说,主体性的消失是最高形式的痛苦,然而由这痛苦却解除了一切痛苦的根源,获得了与世界本体融合的最高快乐”。一方面,个体的成长是生命活力的体现;另一方面,个体的终结也意味着生命从这个个体流向其他形式的生命。在这种意义下,生命永恒。

人类在与外界的互动中建构起自己的主体。但是,人们的主体又很容易被内部或外部的不断变化而打扰。事实上,《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人物也厌烦做男人们的天使,她们对于神秘的生命流动感到既排斥又吸引。拉姆齐夫人尝试从她的身体和日常的生活中脱离出来,她潜意识里在自我主体的消散与外部世界的融合中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快乐。她看到人们为自我发展而不断规划又付出实践有多么毫无意义,也看到人们为了反抗外界变化所做的努力是多么微不足道。相似的,文中的男性人物也意识到他们用理性对外界的征服是荒诞的。他们在生命的流动面前感受到自身的无能为力。拉姆齐先生在他的学术生涯中,就体会到了这种困境。他已经做到了Q的级别,但他似乎无法再前进一些。而且,他对知识的刻板使他的家人大为不悦。事实上,他唯一的策略就是扮演一个男孩然后从拉姆齐夫人的同情中得到稍许安慰。

在生命的流动和自身主体必然消失的命运前,人们所有去阻止这一过程的愿望,所有想制造一个稳定环境的愿望注定要落空。拉姆齐夫人去世了;拉姆齐一家的某些成员过早的逝去;他们的房子也一度破败不堪。所有这一切都使观察着拉姆齐一家的莉丽思索“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荣格,在《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已经走到了世界边缘,他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人 ——他将一切过时的东西抛在身后,承认自己正站在彻底的虚无面前,而从这彻底的虚无中可以生长出所有的一切”。尽管一个人的主体会消散,生命却在轮回中重新开始。必死的个体来了又去。但生命却永恒延续。十年后,拉姆齐一家终于到达了灯塔。在那一刻,无生命的灯塔和人们的思绪融合在了一起。生命不再被限制在具体的形式里。生命在永恒流动中延续着自己。而这就是生命的法则。

 

参考文献

[1]Miller, A. V., trans.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By G. W. F. Hegel.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2]Woolf, Virginia. To the Lighthouse. London: Harper press, 2013.

[3]冯川译. 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 荣格著.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2.

[4]周国平译. 悲剧的诞生. 尼采著. 北京: 三联书店,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