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影子银行、房地产市场在货币调控政策下的相关性分析

  • 投稿陈书
  • 更新时间2017-11-01
  • 阅读量704次
  • 评分4
  • 73
  • 0
[作者简介]汤玉,女,云南财经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经济与房地产;周文平,女,云南财经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经济与房地产;刘永升,男,云南财经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高明月,女,云南财经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经济与房地产。

1 引言

随着人们对美国次贷危机产生原因的探究,影子银行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影子银行的出现以及爆发式增长,正是人们对于信贷需求与日俱增的反映。其最早来源于1971年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以及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催生了影子银行,随着欧美国家资产证券化以及金融创新技术的发展,影子银行得到了迅速膨胀,形成了复杂的体系,主要包括: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发行的各类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中介渠道融资(Conduit)以及结构化投资工具(SIV:Struc tured Investment Vehicle)。与此同时,也通过信用扩张累积了巨大的风险,最终在房价下跌后引发次贷危机。与欧美国家复杂的影子银行体系不同,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证券化程度较低,一般作为传统融资方式的补充,如: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民间借贷等银行表外业务。但是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影子银行也正在通过信用扩张积累风险。

2 影子银行、房地产市场在货币调控政策下的相关性

为了弄清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剖析:从国家政策剖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契机和动力;从影子银行资金的趋利性探究房地产与影子银行的互动关系;从房地产融资结构剖析影子银行在房地产中的具体存在。

2.1受我国政策影响的影子银行发展契机和动力

我国存在2个银行,1个是受到银监会严格监管的表内银行;1个是受到较少监管的表外银行,即影子银行。影子银行主要包括:银行表外业务(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信托通道类业务(银信合作、政信合作、私募基金合作等)、券商定向资管业务(银证合作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业务(融资性担保贷款、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典当等)、民间借贷(个体或企业的借贷)。[1]截至2016年年末,中国央行公布的表外理财的规模为26万亿元人民币。世界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公司(MOODY)经测算2016年上半年的中国影子银行总规模已经达58万亿元,相当于GDP的80%以上。2013年中金公司估算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约为27万亿元。

为何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如此至快?主要与利率管制政策以及紧缩性货币政策相关。一方面,利率管制的实施使得商业银行配置资金的效率较低,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以及更好的业绩,一般通过理财产品将信贷资产转移至表外。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推出4万亿元救市计划,其中与房地产有直接关系的资金占32%,而对房地产进行投资的收益率高于很多其他行业,使得社会需求量大,实际流向房地产领域的资金更多。而后紧缩性的货币调控政策限制资金流入房地产行业(限制房地产开发商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等),使得社会上出现巨大需求未得以满足的现象。而商业银行具有将资金转移至表外的内在激励,影子银行又有承担高风险获得高收益的倾向,因此,在调控期间,在多方默契配合下,房地产能够绕开调控政策依旧获得大量资金,降低了调控政策的力度。[2]

2.2我国房地产融资结构与影子银行关系

1998年我国政府迫于财政压力对住房市场进行改革,经多次探索后,一直以来都以商业金融支持为主,商业银行是房地产开发环节的主要贷款的承担者。[3]目前房地产的融资来源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自筹资金(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和其他)、国内贷款(银行贷款和非银行贷款)、利用外资(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币贷款)和其他资金(定金、按揭贷款等)。其中,自筹资金中的其他中包括负债融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银行同业业务中的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等。影子银行的占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1年后一直在20%以上,而实际中的占比应该更大,原因在于其他资金中的定金、预收款以及各项应付款中也存在从影子银行获取资金的可能,但缺乏具体数据,因此未纳入占比计算。从下图可以看出,随着国家2011年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实施以及对银行监管的加强,银行通过向其他金融机构贷款使资金“曲线”流入房地产行业,非银行贷款与银行贷款的比值从2010的8.89%,上升至16.94%。见下图

2.3影子银行资金的趋利性助推房地产市场繁荣,加剧风险的发生

房地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具有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双重属性。一方面,我国有着浓厚而传统的家文化,人们倾向于拥有属于自己的房产,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市场刚性需求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我国货币发行量增加,通货膨胀使得货币贬值,人们需要一种能够对抗通货膨胀且安全的方式,具有自然增值性的房子成为了人们保值增值的首选投资产品,因而市场上存在大量的投机性需求,且在房价一路凯歌高奏的情况下,投机性需求还在不断地增加。[4]在实体经济利润每况愈下、房地产收益率较高的情况下且房地产对资金需求量大的情况下,原本服务于其他行业的影子银行资金会更容易进入中小房地产企业,而这些中小房地产企业在面临传统银行的融资约束以及国家政策的压制时,尽管影子银行的融资成本较高,在依旧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双方一拍即合,从而推动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而房价的上涨以及开发商的大肆新建的景象又使得人们预期向好,投机性需求更多,形成一种羊群效应,导致房地产“量价齐升”的局面。影子银行更有信心使更多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谋利,而过度的资金却能够滋生房地产泡沫,也使得金融风险不断积累。

3 小结

中国影子银行通过一系列金融创新,其规模迅速扩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弥补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缺口。但同时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政府有必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在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作用的同时,从制度约束和市场引导两个方面强化影子银行的风险可控性。

参考文献

[1]朱慧琳.我国影子银行对区域金融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

[2]贾甫.影子银行、信贷扩张与高房价问题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4(4):14-18.

[3]王旭,王詠雪,张璇.影子银行、房地产企业融资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7(3):84-91.

[4]胡利琴,陈锐,班若愚.货币政策、影子银行发展与风险承担渠道的非对称效应分析[J].金融研究,2016(2):15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