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喀喇沁旗大坝梁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 投稿vior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761次
  • 评分4
  • 86
  • 0

谌军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矿产调查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本文对内蒙古喀喇沁旗大坝梁金矿地质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为今后在内蒙古赤峰市南部山区开展找金工作指出了找矿标志。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金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喀喇沁旗大坝梁

作者简介:谌军(1961.09—),男,地质工程师,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矿产调查院,目前从事地质调查及找矿工作。

0引言

内蒙古大坝梁金矿区位于赤峰市喀喇沁旗东北部,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天山—兴蒙地槽系的南侧,近东西向黑里河—宁城断裂带、青山—贝府断裂带与北北东向八里罕—红山断裂带、锡泊河断裂带组成的菱形格子内,其构造轮廓早期受近东西向断裂控制,晚期主要受北北东向断裂控制。赤峰南部太古界地层分布广泛,断裂构造发育,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区域上矿种多,以金为主,是赤峰地区找金的有利区段。笔者就大坝梁金矿地质特征和找矿方向提出一点认识,供找矿工作中参考

1矿区地质特征

1.1地层

大坝梁金矿区位于马鞍山—头道营子断裂带以北,青山—贝府断裂带南侧,玉皇顶山背形隆—滑构造的北翼。矿区出露地层为上太古界伙家沟表壳岩(Ar2hb)。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及绿泥片岩。下元古界明安山(岩)群下岩组下岩段(Pt1ma1)。岩性为含砾二云斜长片岩,二云长英片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闪长质糜棱岩及含碳质绢云石英千枚岩等。原岩建造主要为一套以陆源碎屑为主夹中基性海底火山喷发的碎屑岩沉积建造。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山间地形低洼处和季节性河流河谷中。岩性为亚粘土、砂砾、卵石。

1.2构造

矿区内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区域构造有八里罕—红山断裂带呈北东向贯穿于测区南东部大马架子一带,矿区出露长度较短,向北第四系覆盖较厚,破碎带宽30~180米,倾向110~115度,倾角30~50度。断层带内断层角砾、断层泥发育,断裂面上擦痕、阶步明显。该断层主要有两期活动,早期为压性(或压扭性),晚期为张扭性属右行正断层。除区域展布的八里罕—红山断裂带外,矿区内断裂构造按其展布方向,可分三组:(1)NEE—近EW向:此组断裂是本区较发育的断裂构造,也是区内主要的容矿构造。主要分布于枣树林北山一带,延伸长60~700米不等,断裂主要由构造碎裂岩和硅化角砾岩带组成。总体走向60~80度,倾向北西,少量南东,倾角40~75度,产状较稳定。断层内破碎角砾及硅化发育,断层面一般呈舒缓波状,宽窄不等,长短不一。(2)NE向:是测区内主干断裂,以此形成矿区的构造格架。①燕山营子—瓦房断裂:该断裂总体走向50度,长25千米,横贯测区中部。测区内该断裂出露长约6千米,沿枣树林—长皋门沟一带分布,断裂西南段被林家营子花岗岩体阻截,北东段被北西向断裂切错。断裂倾向南东,倾角40~60度,断层具多期活动特点。断层北西盘发育有与断裂走向斜交的沿次一级张扭性裂隙侵入的闪长玢岩脉。断裂地貌为一条深切的河谷,北西盘明显抬升,显示了该断层早期显压扭性晚期为张扭性的左行正断层,是该区重要的控矿构造。②楼子店—大城子韧性剪切带成生于二叠世—早三叠世,韧性剪切带呈NE—NNE向延伸于二道营子工作区,位于八里罕—红山断裂带北西盘。测区内牛家营子单元花岗片麻岩片麻理塑性揉皱、韧性剪切作用强烈,剪切方向北东50度。岩石在强应力作用下大量矿物被挤压剪切碾碎,并集中呈纹线状绕碎斑定向分布,岩石由残斑与韧性基质两部分组成,形成大面积的纹线眼球状花岗质糜棱岩带。(3)北西向:在区内不发育,走向310~340度,倾向北东,倾角55~80度。该组断裂结构面平整光滑,长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宽2~5米。

1.3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从晚太古代至中生代均有岩浆活动发生。晚太古代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岩在区域变质作用中变质成变质深成岩,已成为华北地台结晶基底[1]。矿区内出露侵入岩主要有早元古代燕山营子序列枣树林单元(Pt1Z)呈条带状分布于枣树林南山一带,出露面积约2平方千米,侵入体具较强的糜棱岩化,糜棱面理走向NE,倾向NW,与明安山(岩)群变形特征一致。岩性为糜棱岩化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早侏罗世河南营子序列侵入体广泛分布于测区中部,呈NE向条带状复杂深成岩体产出,出露面积约12平方千米。根据成生接触关系划分为两个单元:分别为下窝铺单元(J1X),分布于下窝铺北山,侵入体长轴总体呈NE向,出露面积约0.5km。岩性为中粗粒石英二长闪长岩和郭家营子单元(J1G),呈脉动侵入于下窝铺单元,大面积出露于矿区中部喇嘛沟——马家营子一带,呈北东向条带状产出,出露面积约12平方千米。岩性为细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石中普遍具有碎裂现象,侵入体中花岗斑岩脉特别发育,密集成群,脉岩走向与岩体长轴方向一致,显示出该岩体明显受到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

测区内喷出岩仅见于楼子店工区八里罕——红山断裂带北西盘的790高地南侧,为一套浅绿色霏细岩,岩石由霏细状长英矿物混晶组成。

区内脉岩较多,以燕山期为主,从超基性到酸性岩均可见到,其中以酸性、中基性岩出露较多。岩性为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细晶岩、石英脉。

1.4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本区变质作用主要为区域变质和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岩主要有上太古界伙家沟表壳岩、变质深成岩和下元古界明安山(岩)群下岩组。动力变质岩为二道营子大面积出露的纹带眼球状花岗质糜棱岩。在某些特定区域还有小范围的接触交代变质、气—液蚀变作用,并形成相应的变质岩。

下元古界明安山(岩)群下岩组和晚太古代变质深成岩在测区分布广泛。明安山(岩)群下岩段变质作用形成的岩性为长英千枚状片岩、含角闪黑云长英片岩、二云斜长片岩、斜长角闪片岩、碳质千枚岩。晚元古时期的这次地壳伸展作用造成的玉皇顶山隆——滑构造,是明安山岩群发生顺层韧性剪切、流变褶皱和变形—变质作用的形成机制。工作区晚太古代变质深成岩划分为吉旺营子片麻岩(Jgn)和牛家营子片麻岩(Ngn),岩性以角闪斜长片麻岩(gnhp),眼球状花岗片麻岩(gn)为主,有部分黑云斜长片麻岩(gnbp)。

2矿化体地质特征

工作区共圈出十一个金矿化体,分别分布于枣树林工区(编号:Au-1~Au-9)和二道营子工区内(编号:EAu-1~EAu-2)。

2.1枣树林工区

Au-1矿化体:由TC55探槽控制,矿化体位于构造蚀变带顶板,沿走向长约100m,厚度2m,金品位0.18×10-6。矿化体呈脉状,倾向330°,倾角65°~75°。含金硫化物赋存于硅化角砾岩中,顶板为硅化蚀变岩,底板围岩为构造角砾岩。矿化体与围岩蚀变的关系,以矿化体为中心向两侧表现为: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

Au-2矿化体:由TC57探槽控制。沿走向长60m,厚1~2m,金品位0.15×10-6。矿化体呈脉状,倾向335°,倾角57°。矿化体赋存于为硅化角砾岩顶板接触带中,顶板围岩为黑云斜长片麻岩。矿化体围岩蚀变以矿化体为中心向两侧表现为:硅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

Au-3矿化体:由TC52、TC53控制,沿走向长150m,厚度0.9~2.0m,金品位0.10~0.27×10-6。矿化体呈脉状,走向70~80°,主体倾向北西,倾角65°~80°。含金硫化物赋存于硅化闪长玢岩中,顶、底板围岩主要为二云长英千枚状片岩。围岩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褐铁矿化为主。

Au-4矿化体:由TC52探槽控制,矿化体西端未封闭,沿走向长约80m,厚度2.0m,金品位0.23×10-6。矿化体呈脉状,倾向320°,倾角68°。矿化体赋存于硅化角砾岩上盘接触带中,顶板围岩主要为绢云斜长片岩。矿化体与围岩蚀变的关系,以矿化体为中心向两侧表现为:硅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

Au-5矿化体:由探槽TC29及浅井QJ01控制,沿走向长130m,厚度1.0~1.2m,金品位0.31~0.81×10-6。矿化体呈脉状,走向50~70°,主体倾向北西,局部向南东,倾角64~80°。矿化体赋存于硅化角砾岩中,顶、底板围岩主要为二云长英片岩。围岩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为主。

Au-6矿化体:由TC27探槽控制,沿走向长350m,厚1.4~2.7m,金品位0.19~41.77×10-6。矿化体呈脉状,走向70°,主体倾向北西,倾角55~85°。矿化体赋存于构造蚀变破碎带中,顶、底板围岩主要为二云石英片岩。围岩蚀变以硅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高龄土化为主。

Au-7矿化体:沿走向长200m,厚度1.2m,金品位1.98~2.30×10-6。矿化体呈脉状,倾向335°~345°,倾角50°~55°。矿化体赋存于破碎石英脉中,顶、底板围岩主要为千枚状二云石英片岩。矿化体与围岩蚀变的关系,以矿化体为中心向两侧表现为:硅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

Au-8矿化体:(位于工作区西部枣树林南山),矿化体赋存于蚀变破碎带(蚀变破碎花岗片麻岩)中,破碎带沿走向长约450m,厚1.0~2.8m。矿化体呈脉状、透镜状,总体走向150°~170°,倾向NE,倾角40°~70°,金品位1.44~6.43×10-6,矿化体围岩为蚀变碎裂花岗片麻岩。岩石受断裂构造破坏强烈,次级裂隙发育。围岩蚀变以硅化、绿泥石花、高龄土化为主,黄铁矿呈中细粒状星散分布。2009年经ZK1/200钻孔验证,在相应层位见矿化显示。在孔深38.96~42.53m斜长玢岩和黑云二长片麻岩接触带见有厚3.57m,品位0.32~0.89×10-6的金矿化体。

Au-9矿化体:(位于工作区西部枣树林南山),矿化体沿走向200m,厚度0.2~0.3m呈脉状,走向120~150度,倾向NE,倾角35°~70°,金品位0.22~6.78×10-6。矿化体主要为蚀变碎裂花岗片麻岩,围岩蚀变以硅化、高龄土化为主。

2.2二道营子工区

EAu-1矿化体:位于二道营子工区西部的冲沟中,沿走向长100m,两端被第四系覆盖,厚度2.60~4.0m,金品位0.24×10-6。矿化体呈脉状,走向0°~10°,倾向SEE,倾角65°~80°。矿化体为金矿化花岗斑岩脉,主要蚀变为褐铁矿化。

EAu-2矿化体:位于测区中东部,钻孔ZK4北西约120m处。矿化体沿走向长260m,两端被第四系覆盖,厚度3~6m,金品位0.39×10-6。矿化体呈脉状,走向40°~60°,倾向南东,倾角50°~65°。矿化体为金矿化花岗斑岩脉,弱褐铁矿化。围岩蚀变以绢云母化为主。

2.3矿石特征

2.3.1矿石类型

矿石类型有三种:主要为含金蚀变岩型、贫硫化物石英脉型和星点浸染型。含金蚀变岩型矿石根据围岩的破碎程度及硫化物的分布状况可进一步细分为强烈蚀变岩型及弱破碎的浸染型。星点浸染型矿石多成生于酸性脉岩中。

2.3.2矿石矿物组成

金属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黄铁矿、褐铁矿,其次为黄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硫银铋矿等;脉石矿物占矿物总量的90%以上,以石英、绢云母、斜长石为主,白云母、绿泥石次之。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其次为银金矿。蚀变矿物为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高岭土等。

2.3.3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常见有自形、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压碎、碎裂、碎斑结构,其次有包含结构等。

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浸染状、斑杂状、细脉状、细脉浸染状及角砾状构造。

2.4矿物特征

矿物共生组合主要有两种,即自然金—黄铁矿—石英—绢云母—绿泥石—长石组合和自然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绢云母—绿泥石—长石组合。自然金在矿石矿物中分布极不均匀,与金属硫化物及石英脉紧密共生,呈包体金、晶间金产出。自然金的粒径从粗粒—微粒都有,以细粒为主,细粒约占33~60%;形态主要有浑圆状(占28%)、麦粒状(20%)、角粒状(33%)和长角粒状(18%)。自然金主要赋存于黄铁矿和石英中或之间,赋存于黄铜矿中的较少。

2.5围岩蚀变与矿化特征

金矿化体与围岩为过渡关系,金矿化与蚀变紧密相关。围岩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褐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等。各种蚀变彼此叠加或相互伴生。接近破碎带两侧的围岩蚀变程度相对较高;硅化、黄铁矿化和褐铁矿化出现较多的部位,金矿化也相对富集。围岩蚀变越强,金品位也越高。

3矿床成因

3.1成矿物质来源

通过本次地质勘查发现:明安山下岩组地层中金矿化体十分发育,牛家营子单元眼球状花岗质糜棱岩中的中酸性脉岩普遍具金矿化。综合研究本区金矿成矿特征,认为晚太古代变质深成岩及早元古代明安山群下岩组是该区金的“矿源层”。该区金矿体均位于燕山期花岗岩体内及内、外接触带中,矿体形成时间大致为1.2亿年左右,故认为燕山中、早期侵入的花岗岩是本区内生金矿床的成矿“母岩”;与燕山营子—瓦房断裂成锐角相交的构造破碎带和张裂隙为有利的容矿构造。

3.2成矿作用

从中晚三叠世开始,由于受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前中生代地壳发生严重破裂,在该区分割成许多大小不一的地块,形成了以断块为主的构造格局,使早期存在的近东西向断裂构造被交切和改造。该区主要表现为以北东向拉张裂陷为主间有压性或压扭性构造作用发生。伴随前中生代地壳分裂发生的隆断构造作用,该区地壳的温压环境发生变化和局部地热梯度异常,在地壳下层或上层底部(原变质深成岩)在拉张环境和有H2O存在的条件下发生重熔形成深成花岗岩浆,拉张环境提供了宽容的岩体侵位空间,岩浆上侵至近地表形成浅成—超浅成花岗岩侵入体。长期继发性及多期次的构造活动使重熔的花岗岩浆“原矿源层”在岩浆活动、演化中分异程度逐渐增强,充够的热动力使大量的成矿元素在晚期残余岩浆和富含挥发份气水热液驱动下,通过各种微裂隙或小支脉从四面八方并从下向上朝低压带进行缓慢运移汇集,当大量含矿热液运移到近地表裂隙或断裂带时,由于温压条件和pH值的变化,含矿热液的稳定性大大降低,在侵位过程中交代围岩形成金矿(化)体[2]。

4找矿标志

4.1构造标志

燕山期岩体及内外接触带中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及裂隙多为含矿构造。

4.2蚀变标志

近矿围岩蚀变以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组成灰绿、灰褐色蚀变带为特征,硅化发育的部位含矿较富。

4.3岩性标志

硅化的基性岩脉,岩石呈灰绿—黄绿色,一般含矿性较好。

4.4物探异常标志

物探异常在不同测区具有不同显示,一般蚀变矿化带上极化率具有中弱异常,一般ηs>2.0%(普通岩石0.5~1.8%)。

4.5化探异常标志

地球化学岩石测量元素组合Au、Ag与Pb、(部分伴有Mn)套合,岩石测量中主成矿元素Au、Ag与指示元素Pb出现明显峰值。

4.6旧矿遗址标志

区内从解放前开始出现采矿活动,遗留的老硐、矿坑、废石堆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5结论

内蒙古大坝梁金矿区处于在区域上矿种多,以金为主的矿集区,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背景。

通过普查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成果:大致查明了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基本地质特征,初步了解了矿体及矿石质量特征;对区内物化探异常进行了查证;进行了较充分的综合研究和分析,基本了解掌握了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综合该区找矿成果,类比相邻的金矿区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可以大胆的说:通过进一步的工作和工程施工验证,该矿区在本区域找金工作上将会有新的发现或突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56-77.

[2]沈远超,刘铁兵,曾庆栋,等.中国金矿床成矿预测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