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理工科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机制探究——基于武汉科技大学39期党校培训实证研究

  • 投稿Ener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740次
  • 评分4
  • 27
  • 0

朱 磊

(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5)

摘 要: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是新形势、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热点问题,探究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机制对于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基于理工学科整体环境氛围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现状,构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长效机制,实行思想熏陶、导师引路、分层授课、于践辅教、全程育人“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是提升理工科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理工类大学;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机制;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67.6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5.034

1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机制研究背景

入党积极分子是党的坚实后盾,对扩大党的影响和巩固群众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专门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的政治局会议上强调:“严格坚持标准,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高校学生党员是青年大学生的先进分子,是我们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源泉。为准确了解我校理工科学生党课培训现状,本调研组面向理学院、材冶学院、机械学院等5个学院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所采集到的数据覆盖面广、代表性强、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本调研通过深入对比的方式详细分析了理工科学生积极分子培养的现状,并提出建立思想熏陶、导师引路、分层授课、于践辅教、全程育人“五位一体”的培养机制,以期为提高党员质量,开展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 理工科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培育现状分析

为了客观了解新时期理工科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培养现状,笔者近期在本校各理工科学院进行了调研。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509份,回收率97.9%。问卷调查包括态度调查和事实调查两个方面,共涉及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入党动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实践教育活动、作用发挥以及党课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等近40个问题。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理工科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现状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2.1 从个体角度看,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等转型不断加快,以及国外各种思潮的不断涌入,大学生思想变得异常活跃敏感,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加快,其价值观取向也在经受着不同层面的考验,一部分学生在成长中难免受到外部不良事物的影 响,失去了对事物和价值的基本判断能力。目前虽然大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是纯洁的、崇高的,但“从众型”、“趋利性”“面子型”、“盲从型”、“被动型”等不正确的入党动机也占相当一部分,不可小觑。对入党动机调查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当问及你对带有功利性的入党动机的看法如何时,所得答案如图2所示,其中选择“很不好,应当杜绝”的,仅仅只占到25.34%,说明功利性的入党动机,这样的事实大家普遍都可以接受。综合以上情况,由于对党知识了解情况不近相同,以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入党动机的多元化,培养难度加大。

2.2 对党的知识了解不够,个人党性修为参差不齐,党性实践有待加强

(1)对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任务、基本路线、党员发展的相关政策与制度是否了解。只有12.97%的学生非常了解,比较了解的占53.63%,知道一点和不了解的达33.4%之多。这充分说明目前的党课培训力度不够,学生对党的基本知识未达到应有的高度。

(2)在一些关键时刻,你身边的积极分子、共产党员的表现如何。如图3所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目前党员的表现平平,不尽如意,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并没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说明当前大学生积极分子、党员的党性修为不够,没有体现出其积极性、模范性和带头作用,缺少对党性的实践锻炼,亟需在以后的培养中注重理论与实践上的结合,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培训活动,提高学生积极分子、党员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2.3 目前党课培训方式和方法较为单一固化

理论课程多而集中,实践活动少而空,教学过程缺少层次性、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往往出现流于形式的参加配合,没有考虑到学生主体性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调查显示,有69.74%的学生认为培训方式单一;近50%的学生认为培养方法缺少层次性,缺少实际的交流;还有27.9%的学生认为培训缺少系统性,知识结构不完善。当问及对今年党课培训有何意见时,62.08%的学生认为培训形式除课堂讲授外,应增加社会参观考察等实践教学内容;而仅有16.11%学生认为培训重点应放在党的基本知识学习上。可以看出,培训的层次感缺失,培训方法千篇一律,也就必然导致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这种“任务式”的培训对党员的发展质量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2.4 培养重培训,轻考察过程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重视培训,轻过程教育考察。这主要表现在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过程中,不少基层党组织只重视学生参加各类党校和培训时的教育,对入党积极分子在党的基本理论自主性学习上,教育的计划性和措施都不系统、不连续。在问及结合所上课程对后期培养上有何建议时,大约33.4%学生认为应增加课时安排,对党的知识学习不应局限于一段时间的学习;近41.3%的学生认为后期的培养重视度不够,需要加大后期的考察力度;21.6%的学生认为要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切不可“一刀切”最好能做到“因材施教”;而仅有3.7%学生认可目前培养过程及措施。可以看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机制的科学化建设步伐滞后与在大学生党员中加快发展党员的要求不相适应,不少基层支部出现了为了追求数量忽视全面考察突击发展的情况,导致了有的学生党员出现“入党前拼命赶,入党后松口气”的不良现象。

3 创新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培育的措施

(1)思想熏陶,接受党的精神食粮和革命历史的涤荡,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认识历史发展、感知历史脉搏,扎根现实,可以激发入党积极分子在思想上产生火花,提高认识,引发共鸣,从而不断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和行为。如今打大学生成长于社会转型期,不能深处感知党的历史脉搏,在认识和理解党的历史精神上也相对模糊,加之网络时代各种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不可能完全真正的做到从思想上入党。这就要求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发挥有利地位,占领思想阵地,将崇高理想的追求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好传统好作风言传身教于大学生。在平时的思想教育中,做到内容生动、形式灵活、活动丰富,注重心灵剖析,在思想深处提高大学生对党的认识和思想境界的升华。

(2)导师引路,讲授党的理论知识,提高行为素养。在培养积极分子过程中,要施行“导师制”培养模式,也就是对入党积极分子提供“引路人”(见图4)。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副书记为副组长的入党积极分子导师制领导小组。通过安排优秀教师党员、辅导员老师以及高年级学生党员(研究生)与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结对子,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帮、带直至学生确立成为党员为止。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负责平时的思想教育及理论辅导,传授党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宣传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引导积极分子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同时传授科学思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促进科研、创新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以优良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入党积极分子,提高其个人素养和综合素质。

(3)分层授课,因材施教,强化培养过程,激发学生入党的积极性,提升培养质量。分层授课通过学生对党的知识了解层面的不同,将党课课堂分为几个层次,分别设置不同的授课内容,这样既保证了理论学习的时间,也能够最大效率的保证党课的质量,使资源得到了优化。分层授课能彻底改变了以往“齐步走”、“以中间水平为基准”、“向中间看齐”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一刀切”的常规,更好地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针对不同的层次因人制宜,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对党的认识,保证了后期发展党员的质量。

(4)于践辅教,拓展视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的理论等知识,不应是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和背诵,而应引导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转化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加以运用于实践中。在培养过程中要刨设载体,丰富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的实效性。让入党积极分子更深层次地参与到实践环节,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深刻理解党的基本知识和党员的历史使命,这样才能够让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学习党课,真正达到思想上和行动上入党。

(5)全程育人,加强培养过程全方位管理。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复杂而又繁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多角度、立体化、全方位培养他们的党性认识和党性修为。一是坚持入学教育与入党启蒙教育相结合,坚持日常培养与党校培训相结合,坚持思想、理论、实践三者相结合,做到培养无盲区,管理无空白。二是注重后期教育。后期教育是着重解决党校培训与支部培养衔接脱节,使入党积极分子政治倾向不断成熟的良方。三是完善导师制和入党培养人制度,衔接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全面地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动态过程,整体提升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质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王永昌,邹定辉.创先争优视域下大学 生党员教育途径研究——基于湖南农 业大学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8)

2 吕炜.高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与管理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1)

3 宁锦歌,郭金峰,郝丽琴,等.新时期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方法与途径研究[J].党史博采,2010(10)

4 历玉英,张智勇.新形势下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模式的创新[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

(责任编辑 何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