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培育的问题与对策

  • 投稿可苦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294次
  • 评分4
  • 36
  • 0

鲍时好,徐 生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教学部,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引领作用的内在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与群众的日常认知不够吻合、对群众的日常切身利益不够关注、与群众日常生活行为相脱节等问题,需要采取合适的传播形式以推动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培养的激励机制,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实践;认同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23-03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基于日常生活理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研究”(SK2014ZD020)阶段性成果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各地区各部门以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为实现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衔接提供了可行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日常生活,为人民群众所理解、认同并内化为日常生活行为,才能真正引领社会全面进步,集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日常生活化的意义

人们对某种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主要是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小事”来培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小事”,又要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小事”,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是面向日常生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日常生活,还要回归于日常生活。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吃喝住穿、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而且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所以我们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植根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是人民大众日常生活需求在观念上的反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科学的理论只有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科学的实践,才能彰显其巨大的指导作用。目前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还只是抽象的概念,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有相当的距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仅成为一种说教或政治宣传,它必须面向日常生活世界,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对接,体现于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实践中。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是面向日常生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的日常生活既是国家、民族的需要,又是群众个人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信仰缺失、价值观混乱、道德扭曲的情况,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加以重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群众提供了日常生活的奋斗目标、基本价值取向和根本道德准则,成为群众增进和维护自身利益的理论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与人民大众休戚相关的现实的生活世界,能够引领群众的思想和行为,逐步克服保守、盲从、依赖等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逐步改变群众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日常生活观念、思维方式等,使人民群众养成积极健康、科学理性的日常生活习惯,提高群众日常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度。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在培育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群众的日常认知之间存在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非常抽象的,不经过认真揣摩并结合实际深刻思考,是很难真正理解其意蕴的。然而,在日常生活领域中,人民群众的认知图式主要遵循经验主义,习惯于模仿和类比,以既定的和习以为常的规范为实践准绳,不愿多去揣摩与思索。所以,如何把看起来“阳春白雪”的理论变成老百姓喜闻乐见、易于遵循的东西,是日常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突破的瓶颈。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群众日常生活的利益关切之间存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尤其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社会腐败、分配不公、高房价、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就会影响着人们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难以发挥应有的调节和引领作用,甚至还有被边缘化的危险,正如陈新汉教授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边缘化危机确实是现实存在的。”[3]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必须直面人民群众所关注的民生问题,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维护和实现好广大群众的日常切身利益。只有让人民大众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有利于自身利益实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被人民大众广泛认同和接受。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群众的日常生活行为之间存在问题。当前,我国大众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的行为和价值观,如公共场所常见的的拥挤、喧哗、抽烟、乱扔垃圾等现象;婚丧嫁娶中普遍存在的铺张浪费、讲排场现象;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切向钱看、办事找关系、急功近利、热衷潜规则等五种不良价值观[4]。这些不良现象带着强大的惯性力量,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行为,阻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培育。因为群众的日常生活行为有从众的特点,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在日常存在中,任何人都不是他自己。”[5]因此,日常生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真正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将它外化于行,逐步建设一种优良生活方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培育的对策探究

(一)采取合适的传播形式推动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传播形式与受众群的匹配程度会大大影响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接受程度。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善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抽象的逻辑形式向群众的生活经验形式转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尽量贴近人民群众的思想与生活实际。

第一,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广场、进商家。各级宣传部门要收集当地各项事业取得的发展进步、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等材料,以图画搭配文字解说的形式,生动具体地向群众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利用宣传栏进行展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易懂、易学、易行。还可以在城乡社区等开展道德讲堂、先进事迹报告会、文艺表演等多种宣传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新闻媒体要以日常生活中的鲜活事例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闻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通过生动的日常生活故事,建立起抽象的理论与具体日常生活的直接联系。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在面向日常生活传播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大众生活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感人故事、热点话题,及时、适当地加以宣传,并吸引民众参与、讨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众价值观念的整合和引导。

第三,重视大众文化产品的价值观渗透作用。当今时代,人们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上网、看电视、看电影、看书报杂志、听音乐等,大众文化几乎主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大众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影响很大,各种大众文化产品在愉悦大众的同时悄悄地将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诱使受众接受其价值观念。为此,要积极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契合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文化商品渗透,用通俗化的话语、通俗化的元素、娱乐化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出来,从而使消费者在消费这些文化商品的过程中逐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培育的利益激励机制

利益激励机制是通过利益的许诺、分配、奖惩等方式来激励广大民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调节系统。利益在人的动机、行为生成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奋斗所争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6],“‘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7]。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又好又快地实现人们的利益诉求时,就会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利益分配明显不公现象,通过利益激励机制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需要着力完善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重在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奠定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当前,我国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基尼系数突破国际警戒线,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要求不相符合,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所以要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使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差距保持在公众能够承受的合理区间内。

第二,完善利益保障机制。只有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了有效保障,他们才会真心拥护和真正信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最基本的利益保障有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和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等。因此,要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整合惠及全民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特殊困难群体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

第三,完善利益表达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利益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建立一个健全的利益表达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切实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基本权益,另一方面防止社会不稳定因素和不良社会情绪的积聚,尽可能减少利益冲突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和冲击,引导人们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在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克服社会上既有的不良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形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逐步形成日常生活世界的良序与良俗。

第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细化并内置到日常生活规范中去。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通过严格的日常生活规范和日常行为训练,促进外在价值规范向内在价值认同和行为习惯的转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规范。在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中,特别要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的引领作用,通过他们的率先垂范和人格感召,激发广大民众跟随和效仿热情。

第二,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礼仪通过象征性的政治符号渗透进人民日常生活内部,影响人民的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念,塑造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开展有庄严感的典礼,如升国旗仪式、入党入团仪式、成人仪式、入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祭奠日等开展有教育意义的纪念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到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经常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群众性日常道德实践活动、体育休闲娱乐活动等,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和参与其中,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在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3〕陈新汉.警惕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4.

〔4〕王能昌,刘国洪.当下国人五种不良价值观剖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26-31.

〔5〕(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2006.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