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

  • 投稿馬总
  • 更新时间2016-03-15
  • 阅读量581次
  • 评分4
  • 20
  • 0
 摘 要: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相互关系成为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与中国传统价值观、资本主义价值观、中国近现代革命价值观相比较,得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相互贯通、相辅相成、密切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由于任何一种价值观常常贯穿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所以“三个层面”的划分,只具有相对意义,不可教条式理解。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比较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2-0018-03 
  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大交融、大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提出及其深刻价值内涵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做了进一步的归纳与提升,将“三个倡导”提升为“三个层面”,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更进一步揭示了每一个层面的深刻价值内涵。他强调指出:三个层面的概括实际上是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由此,如何正确理解三个层面的相互关系成为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的重要议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相互贯通、相辅相成、密切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相比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相互贯通 
  中国传统价值观,以儒家为代表。儒家提出的国家价值目标,谓之“和”。“和”有“平和”“协和”之义,指“天下大定”“万邦咸宁”,后来《礼记》中提出的“大同”,实际上是对“和”的形象化与具体化。儒家提出的社会价值取向,谓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后来发展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谓之“五伦”。儒家提出的个人价值准则,譬如管仲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董仲舒提出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宋儒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谓之“八德”等等。既然先贤圣哲们已经构建了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今天为什么还要提出新的三个层面呢?儒家提出的国家的价值目标:“和”“大同”至今仍是我们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追求;儒家提出的个人价值准则:“四维”“五常”“八德”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自身修养。所以,简单地说中国传统价值观不适应时代并不恰当,但它的整体出了问题,问题就出在社会层面。传统价值观的社会层面充斥其中的是赤裸裸的封建等级与人身依附关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韩非子》创“中饱私囊”一说,矛头直指横行社会、梗阻国家与个人通道却又安享社会价值的奸吏劣绅。一部《水浒传》,写的就是社会不公把个人逼上“梁山”,他们所有的抗争就是为了打通社会梗阻。就连婚姻在封建社会,也只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女性毫无财产权利,其生存必须依附于婚姻或血缘关系,并且深受“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束缚。这种“纲常伦理”,横亘在国家层面与个人层面之间,常使个人“报国无门”,也常使国家“齐民乏术”。 
  可见,传统价值观三个层面因社会层面断裂梗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是相互贯通的,它的相互贯通恰恰突出体现在其社会层面承上启下,国家与个人层面相互通达。首先从国家层面看:何谓富强?富强就是要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保障民生和个人幸福;何谓民主?民主就是要建设自由、平等、公正的法治社会,以真正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何谓文明?文明就是要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精神与社会风尚;何谓和谐?和谐就是要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秩序,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再从个人层面看:离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会失去寄托。离开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会失去土壤。一句话:每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里凝聚成有信仰的力量,才能不断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相互贯通。 
  (二)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相比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相辅相成 
  资本主义价值观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成果,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存于现时代的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资本主义价值观具有反封建性,资产阶级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不仅吸收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革命家的理论成果,而且汲取了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思想营养。英国的《大宪章》、法国的《人权宣言》、美国的《独立宣言》,曾一度被奉为人类至高无上的文明成就。然而,马克思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价值观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那么,资产阶级关于民主国家、自由社会和平等人权三个层面的价值建构其虚伪性与欺骗性在哪里呢? 
  1.从历史实践的角度看。今天,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全世界兜售所谓的西方式的“自由、平等、人权”的时候,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事实:资本主义的发家史是有原罪的,是充满血与火的,是以剥夺他国的“自由、平等、人权”为代价的。当年,美洲大地上的印第安人被逐出自己的家园,几近灭种;惨无人道的黑奴贸易,仅非洲一个小岛转运的奴隶就多达2 000万人,其中800万死于对关押的反抗和转运途中;遍布全球的殖民侵略与殖民统治,我们中国就深受其害。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八国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之痛、甲午中日战争、八年抗日战争等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挖心”之痛。 二战后照搬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中国家,有谁真正发展起来了?非洲、拉美纷纷陷入发展陷阱。韩国政治上依赖于美国;而日本当年通过甲午中日战争,获得2亿两白银的赔款,拥有在中国开办工矿企业的权利,掠夺中国的资源,促进其工业化的迅速完成,使其在二战前就成为排名全世界前五位的工业化强国,而二战后其经济政治上仍依赖于美国。 
  为什么二战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失去了发展的神话?因为再也没有侵略、殖民的历史为前提,很难迅速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却是让世界感到温暖的,我们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没有给其他国家带来灾难,相反,我们以尊重他国的“自由、平等、人权”为基础,用事实证明我们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 
  2.从理论本质的分析看。资本主义价值观的社会层面以私有财产制度为基础,放纵个人私利私欲的膨胀。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真正自由、平等的是资本而不是人。资产阶级通过对资本的占有控制社会、绑架国家、异化个人。资本家将其个人利益伪装为国家社会整体利益。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是最高价值追寻,它使得资产阶级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独享价值与尊严。“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价值主张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摆脱宗教神权束缚与封建专制禁锢的斗争需要,却在遵循资本逻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增殖运动中走向自身的反面,日益暴露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特征。以美国总统竞选为例,曾两度辅佐威廉·麦金莱当选总统的竞选经理马克·汉纳就坦言:要赢得选举,需要两样东西,一是金钱,第二个我就不记得了。而赢得选举的候选人,在就任总统后无不尽可能满足巨额捐助者的政策需求。“民主选举”实际演变成了“有钱人的游戏”。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最高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不仅牢牢抓住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精神,更为主要的是赋予这种社会精神以真实的社会性----以强化“人民当家做主”与“共同富裕”为政治与经济保障,杜绝个人私利的恶性膨胀。与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特征相比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并不忽视个人的独特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对个人主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个人的价值不是至高无上的,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个人的价值走向无限,就要与一个永恒的价值相联系。”在西方,个人走向永恒的道路是宗教信仰;在中国,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个人走向永恒的道路就是为人民服务。人类追求永恒的史诗也是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最初,人类希望通过寻找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达到生命的永恒。后来,人们发现生命是不可能永恒的,进而希望获得灵魂的永恒,便诉诸宗教。而中国的孔子等先贤圣哲们,早就认识到人的生命和灵魂都不会永恒,唯有人类的历史才是永恒的。但是,先贤圣哲们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并没有分清永恒的历史到底是谁的历史,是统治阶级的历史,还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马克思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人类的历史,不是帝王将相的历史而是人民群众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在劳动中不断促进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只有人民群众的事业才是不朽的事业,这就是为人民服务最深远的意蕴。所以,建立在集体主义本质之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才真正仿若一座“金字塔”,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强大,层层叠加,牢固而又矗立。 
  (三)与中国近现代革命价值观相比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目标一致、密切统一 
  风起云涌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革命价值观的不完整、不协调、不统一,是最为根本的原因之一。1853年,洪秀全发布革命政纲,体现了“为生民立命”的价值理念。《天朝田亩制度》涉及了个人层面的价值重建,但对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鲜有涉及。最终洪秀全建立的“天朝”,不过是“封建帝制”的延续,社会层面仍是森严的等级制度。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封建的社会价值取向持“严防死守”的顽固态度,维护的仍是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纲常伦理。戊戌变法,端出的是一套将旧的国家价值目标、个人价值准则与新的社会价值取向相杂糅的体系,维新派企图改造旧中国的社会价值结构,但他们寄希望于走一条不流血的社会价值改造之路,由此决定了其失败的命运。毛泽东曾评述这一运动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但没有找到通往‘大同’的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三民主义”革命纲领,仿佛是在全面改造旧中国价值体系。然而,事实上由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偏重于国家政治一隅,对如何“节制资本”以改造社会、如何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以改善民生,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平均地权”,是在不剥夺地主土地的同时,将级差地租收归国有,没有改变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关系,社会阶层没有发生彻底改变。 
  一句话,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没有任何政治运动、政治组织及其代表人,能够提出完整、协调、统一的革命价值观;这一历史任务就落到了无产阶级肩上。1922年,党的二大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毛泽东同志1940年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将国家、社会与个人层面的价值改造,全面提到中国革命的议程与日程上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近现代革命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三个层面出处同源,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通俗表达,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三个层面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的复兴意味着建设文明国家(这种文明表现为富强、民主、和谐);构筑新型社会秩序(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培育新的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综上所述,通过与中国传统价值观、资本主义价值观、中国近现代革命价值观相比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相互贯通、相辅相成、密切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