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19
  • 阅读量124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白沙村位于太湖水系南苕溪源头,临安市与安吉县的交界处,距临安市区42公里,距杭州70公里。因太湖源景区坐落于该村,因而又被称为太湖源头第一村。该村地形以高山陡坡为主,平均海拔600米,平均坡度大于30度,全村区域面积801.93公顷,其中林地46.6公顷,占95.3%;耕地10.2公顷,占1.2%,是典型的山区农村。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510人。境内奇山秀水,满目葱翠,森林覆盖率高达97%以上,森林资源非常丰富。一、转变观念,理清“靠山吃山”的发展思路白沙村确立“从绿色走向特色”,把“青山绿水”变成增加农民收入的“金山银水”的发展思路,曾经有一个“痛定思痛”的过程,其间经历了三次思路转变。一是转变思想,理清靠山吃山的的发展思路:二是搞好规划,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搞好环境,创特色农产品牌。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生态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983年,根据浙江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统一部署,村里将1.2万亩山林承包到户,建立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林业经营体制。但是,分林到户后,由于担心政策变化和急于富裕的心理,村民们纷纷拿起斧锯,大量上山砍树,从1983年到1987年,白沙村森林覆盖率由91.9%下降到90.4%。过度采伐,不仅使大批天然林被毁,而且导致水土流失、地质灾害频发。1988年和1990年发生了两次山洪,白沙村房倒路塌,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如何走出“山越砍越秃,人越砍越穷”的死胡同,乡、村干部在反思中取得共识:要不断地宣传山林到户的政策不会变,稳定人心,调动农民护林的积极性。


  说起对林改的认识,不少当事村民至今心潮难平。当年尽管签订了20年的承包合同,因为抱着怀疑态度,刘雪璋不仅每年都将承包林地里的竹、笋砍采光,还不肯养护林子。村里反复宣传,村民半信半疑,等了一年、两年……五年,他们终于明白:承包制度不会变。心里有了底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加大投入,改造自己承包的20亩山林,加强竹林培土施肥。通过辛勤劳动,许多低产林很快变成了丰产林,每年的笋干收入从2000多元上升到6000多元。


  正是实现了山定界、林定权、人定心,坚持权责明晰的林业承包责任制,白沙村村民从只顾眼前利益变为着眼于长远利益。白沙村的林木采伐也发生了鲜明的变化:1991年前,这个村每年的木材砍伐量在500立方米左右,此后连年下降,1998年只有20立方米,1999年至今木材砍伐量为零。


  发展非木质产品,仅是白沙村在探索道路上迈出的一小步。1998年,在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后,白沙村将村民一组、五组的2000亩林地的使用权转让出去,引进临安生态旅游开发公司,开发太湖源生态景区,完成了从“经营山货”到“经营景观”的转变。根据协议,旅游公司获得景观的经营权,而每亩林地的资源、产品收入仍然归原来农民所有。合理的木材砍伐为村镇带来不少资源。水如碧玉山如黛。以生态游为特色的太湖源生态景区吸引了诸多来自宁、沪、杭等大城市的游客,游人数目逐年攀升。依托风景区,村里经济实惠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直接参与旅游经营的农户有100余户,床位800余张。2005年白沙村接待游客7万多人次,去年游客人数达到12万多人次。


  科技示范戶的现身说法,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迅速普及与运用,白沙人告别了“砍木材、烧木炭、卖柴火”的“三木经”,竹笋、茶叶、山核桃这些以往不起眼的山货成了村里的“摇钱树”。1990年以来,白沙村建起了3900亩笋干竹、山核桃基地,村里有20多户人家在搞山货的流通与经营,如今,全村人均收入的五成来自特色林产品。


  2承包的垃圾分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以前,白沙村跟许多农村一样,随处可见的垃圾曾经让村民苦不堪言。“村里随处可见散发着恶臭的垃圾,马路上、池塘边、巷子里、院子周围,还有树枝上、草丛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塑料袋随风飘动。这里这几乎成了‘垃圾围村’的典型。”“垃圾围村”是建设美丽乡村必须解决的一个大问题。之后白沙村开展了大整治,还专门配备了2名保洁员和16个垃圾桶等设备。可一段时间下来,村里的环境卫生状况还是没有大的改观。


  在浙江省政府提出的“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和垃圾分类”的影响下,白沙村的发展重点将突出在垃圾分类这一方面,村委会的主要领导人会定期向其他村庄学习并进行实地考察,请物业公司来管理,上门挨家挨户收垃圾,并进行现场教学。同时,垃圾分类将与互联网相结合,每个家庭有一个专门的二维码,四个大型回收设备放在白沙村的中心点,依据投放塑料瓶的数量进行金额累计,扫描二维码后对应的金额就会放到钱包中,科技与生态环境保护在白沙村的融合中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


  “垃圾兑换银行”设有垃圾回收区、回收登记区和商品兑换区,还在墙上醒目位置挂着“垃圾兑换项目表”“垃圾分类积分制度”等标示图。人们可凭收集或捡拾来的垃圾,按照积分兑换自己想要的牙膏、牙刷、肥皂、洗洁净、食用盐等生活用品和作业本、圆珠笔等学习用品。


  “垃圾也能换东西,以后再不要乱扔了,要好好收集起来!”这是村民们对垃圾兑换银行的支持。一时间,塑料袋、废电池、香烟头、矿泉水瓶等垃圾成了村民眼中的“宝贝”,乱扔垃圾的没了,主动捡拾垃圾的多了。“大人们在做,孩子看在眼里,自然就跟着学了。”村民说,“如今看到垃圾,大家都抢着捡。村里变得干净了,


  3互联网加法与生态减法,创特色农产品牌


  对白沙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白沙村实行生态减法,预计到2022年实现农家乐床位由7000多减少到5000,通过扩大房间面积,房屋精装修,这样不仅减少农户的劳动强度,还可以提升游客的舒适度和村民的年收入,使白沙村农家乐经济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


  白沙村在实行生态减法的同时,同步进行“互联网+”模式,每户农家乐将会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农家的菜肴、房屋的设施、逢年过节进行的各种活动,全部都在微信上进行宣传。此外,白沙村的营销手段也在不断的变化,无论在捷程还是美团等软件上,都会有白沙村农家乐的影子,并且当地许多大学生会通过网络卖山货,互联网让白沙村新农村经济有了更高的飞跃。


  山林到户后,如何兴林富民成为了白沙村发展的关键问题。白沙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确定了以科技为支撑、开发非木质资源的发展思路。经过实地调研,村民们在竹笋、茶叶、山核桃等山货上动起了脑筋,他们接受种下科技示范林手把手地教给施肥、保水、修剪等技术培训。过去,一亩笋干竹的笋干产量至多七八斤,可通过笋干竹低产林改造,夏宏根家的笋干产量上升到了40斤。原来山核桃的产量低,而靠综合丰产技术方法,原本村民家预计只收几十斤的山核桃林,竟然收到了600多斤。第一个“吃螃蟹”的村户欣喜不已:“没想到树不砍了,收入反而增加了。”


  坐落于白沙村水岸新世纪的白沙电子商务产业园,占地50亩,商铺171家,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电商公共服务中心达3000平方米。该产业园集县级农村淘宝服务中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电子商务办公室、创业人才孵化基地、电子商务协会、志愿者之家、农产品O2O体验店等为一体。


  在跟阿里巴巴展开合作的同时,1月28日,白沙与苏宁云商集团围绕互联网+、农村电商、白沙特色馆、物流等多个方面签署一系列重要战略性合作协议。其中,为了更好地推销白沙特色农产品,苏宁易购专门为白沙打造了农产品的销售平台,建立了苏宁易购白沙特色馆,将白沙名优农产品推向全国,让全国人民都可以在苏宁易购上直接购买,品尝到具有白沙特色农产品。沙将通过四大全国主流电商平台打造四大特色馆,即淘宝特色中国白沙馆、京东特色中华白沙馆、1号店中国白沙馆、苏宁易购白沙馆。2016年起,白沙村力争在未来三年打造电子商务标杆企业10家,每家线上年销售额达到100万元;并且打造3家年销售额破300万元的龙头企业,线上销售超过3000万元,孵化当地电子商务企业新增20家,积极争创省级、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带动全县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从而推动白沙经济转型升级。


  4结语


  近年来,尤其是确立“立足生态求发展,围绕特色做文章”的发展思路后,白沙人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乡村旅游,大力开发与生态、循环经济相关的特色产品,拓宽了致富门路,提高了经济效益,收到了“小村庄联结大世界、小经营开拓大市场、小投入获得大回报”的良好效果,走上了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经济与文化互动、发展与管理和谐、生态与旅游双赢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 张禹.乡村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式及其运作机制研究一以太湖源白沙村为例[D].浙江大学,2008. 

  [2] 张渭.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式及其利益分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3] 田真.鄉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研究 - 以威海河口“胶东渔村”为例[D].山东大学,2014. 

  [4] 王小会.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式与机制研究一以昆明市团结镇为例[D].云南财经大学,2009. 

    作者:骆顺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