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19
  • 阅读量66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育人学科,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性基础课,是小学德育的主导渠道,也是实施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促使学生健全人格,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为主,以品德教育为核心的一门育人课程。但在当前教学中,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并未重视,只是对学生进行说教和灌输,使学生上课时提不起学习兴趣,从而失去了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要依据新课改的理念,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的作用,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践行新课标理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新課程理念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在与教师不断交流、探究、互动中不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平等的朋友身份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应细心、耐心地引导其解决,发现学生的优点应不吝惜言辞对其公开赞赏。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认可和赞赏。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愿意将自己对问题的真实看法、对课程的真实掌握情况告诉老师。教师只有准确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有调查结果表明,在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容易对新事物有快速的认识,更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为切实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充分重视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的作用,并积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高效课堂的开展做好准备。


  二、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激发教学课堂的活跃性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激发学生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师生是课堂最重要的元素,教与学是课堂过程。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教学课堂的活跃性。通过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同时作用,提高学生对知识吸收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我是聪明的消费者》一课时,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缺乏观察商品外包装的意识,对商品标志的作用、商标、购物凭证、中国消费者协会等知识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历收集、调查、整理信息的过程,经历把整理出的资料用语言、图片、故事等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经历对消费购物故事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从而理解本课内容。课堂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出示闯关游戏:火眼金睛看包装;我是广告设计师;我是维权小卫士。使学生根据多媒体视频中可爱卡通人物的提示和要求,进行操作,从而在学生闯关成功后,对课文内容能有较深刻的理解,有效的提升了教学效率。


  三、注重添加生活元素,增强学生的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来源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对生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体验。只有当学生可以对现实的生活有一个真实的认知,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的共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内容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快速地走进社会、体验生活的真谛。因此,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知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例如,进行开学第一课教学时,教师可利用有趣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热情,并让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出其中的道理: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通过这样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明白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四、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再精彩的讲述都不及亲身体验来得真切,空洞的说教很难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这一特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实践教学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可依据确切的教学内容,积极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课堂搬到教室之外更广阔的空间。比如,在讲授“环境保护”的话题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到社区、街道等公共场所去亲眼看看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环境保护上的行为,要求学生发现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小组交流探究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对思考怎样从自身做起有效保护环境,最终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与学会保护环境的方法,进而将正确观念与行为方式内化为自身素质。


  总之,新形势下的新课标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小学教师要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董利花.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途径[J].新课程(小学),2017(11):195 

  [2]唐清.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2017(33):15-16 

  [3]苗贤风.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J].中华少年,2017(35):42 

  [4]陈媛.试论如何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J].中华少年,2016(23):116 

    作者: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