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生活化和大学德育模块化教学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04-22
  • 阅读量53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德育生活化就是积极开发和利用富含价值引导功能的现实生活中的德育资源,让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回归学生的生活。根据大学生生活与成长的轨迹,可以把大学德育的模块化教学分为理想道德教育、人际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择业道德教育、恋爱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等六个模块。


  关键词:德育生活化;模块化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0)04-0127-03


  一、德育生活化与德育生活化模式


  所谓德育生活化,就是强调道德要以生活为中心,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富含价值引导功能的现实生活中的德育资源,让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回归学生的生活,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的意义、思考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感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道德的内涵,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的过程[1]。德育生活化模式指德育要以生活为载体,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中的需要,以人的自我教育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在对实际生活的体验中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其本质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做人”。德育生活化的实施应以“修养”为核心,应充分发挥全流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功能;在方法上要以生活教育为主,应充分发挥现实生活的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2]。


  二、德育生活化要求进行模块化的德育教学


  1.德育内容的生活性和生成性要求进行模块化教学


  德育内容的生活性要求我们对现有德育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目前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在实践中不能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在当今的教学体系中,教学内容繁杂、理论性过强,并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调整。而实施模块化教学,通过对教学资源的重新整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德育的生成性要求对德育的教学方式加以改变。传统的德育往往只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而且这种强制性的灌输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的差距也较大,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致使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难以接受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相反,模块化教学的以行为和体验为主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模块化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德育的模块化教学的目的主要不是要学生形成一种相关的知识体系,而是要学生形成一种道德信念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让这种外部的教育影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的品行。


  模块化教学能及时完善德育的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可以通过不同的模块组合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要。施行模块化教学,模块与模块之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关系,每个模块都是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展开的,可以及时增补或删减,吸取最新的时政或生活中的信息,从而保持其最佳的适用性。


  模块化教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课程权利。在模块化教学中,学生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在模块化教学中,可以听到学生的声音,他们的经验、知识和需要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成为模块的一部分,并被吸收到课堂中,这就为学生实现课程权利提供了现实条件。


  模块化教学有利于分层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德育课程所包含的模块与教学资源的多样化,能够将各个模块与不同的生活或职业场景相结合,能使理论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需要。通过模块化的课程设计,德育课程突破了理论与生活相隔离的樊篱,不仅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有利于充分考虑到其对学生以后职业生活的指导价值,而且在教学方式上也能充分体现出其实践性,因而有利于通过能力的培养来提升学生内在的德性。


  三、沿着学生生活与成长的轨迹探究德育模块化教学的内容


  大学生生活与成长的轨迹为大学的德育提供了一个现实而清晰的路径。德育与个体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而个体的生活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个人的生活实践,是个体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统一,所以德育内容只有与个体成长的轨迹相协调,它才会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为此,笔者认为,应该沿着大学生生活与成长的轨迹来建构德育模块化教学的内容:跨入大学校门讲理想道德,融入大学生活讲人际道德,走入虚拟世界讲网络道德,进入恋爱季节讲恋爱道德,面临择业问题讲择业道德,走入婚姻家庭讲家庭道德。


  1.理想道德教育


  理想道德指一个人基于对某一道德要求的认知而努力践行的程度。由于社会的影响,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形成他的最起码的道德观念,这些就构成了他的常识性的道德观念。对于常识性的道德要求,由于学生还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没有经受炼狱般的内心煎熬,所以就培养不出其坚定性和执著性。常识性的道德要求对个体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些人因履行了常识性的道德要求,受到了他人的称赞,自己也因此受益,因而对它就会笃信不疑,就会逐渐地将其内化成为自己的信念,即便因其行为偶尔遭人误解或因他人的不道德而受损,也不轻易动摇。这样,他的道德成长与道德成就感就成了他的一种精神上的需要,讲道德就会成为他的言行的重要依据和判断标准[3]。如此之后,当他达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地步时,他的道德人格就上升到了一种理想的境界。


  大学的新生,告别了中学时代,迈进了大学的大门,他们的人生就翻开了新的一页。莘莘学子们满怀着希望和憧憬,他们的人生理想将在这里确立,他们未来的发展将在这里奠基。因此,对他们来说,首先应接受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


  (1)立志要高远。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远大的志向如太阳,唯其大,才有永不枯竭的热能;如灯塔,唯有高,才能照亮自己前�M的航程。马克思17岁那年在其《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就曾提出了他的“为人类幸福工作”的伟大抱负,并且一生矢志不渝,终于成为一个伟人。周恩来中学时期就立下了一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周恩来对我们党和国家的贡献也是尽人皆知的。


  (2)立志做大事。大学生们的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大学生们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自己的人生才会是有意义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当年曾激励广大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这也应是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


  (3)立志须躬行。将理想变为现实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般来说,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过程就会越复杂,需要的时间也就会越长,期间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因此,实现理想就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小处做起,理想就在自己的脚下。


  2.人际道德教育


  迈入大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同学与同学、同学与教师、同学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这是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简化版。大学生要学会处理好大学期间的人际关系,为以后走上社会恰当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要教育学生处理好大学期间的人际关系,高校德育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注意引导学生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教给学生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知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引导他们勇于和善于与同学建立起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教师建立起尊重与信任的师生关系。


  (2)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学校与社会一样,也存在着竞争,考试、评优、获奖等方面均有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一是要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竞争,在同学之间有竞争时绝不可以不择手段,绝不可以采取通过损害对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手段来与同学竞争。二要正确认识合作。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能制胜。三要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获得胜利,通常总是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往往缺乏活力。


  3.网络道德教育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网络时代,网络活动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学习和创新的重要平台。这样,大学生就应当具有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但是,大学生的网上活动也会衍生出许多问题,所以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当直面这些问题,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在网络活动中做到“三慎”:


  (1)慎微。当一个人在网上独立进行活动时,这时他的行为就完全要靠他的�刃男拍詈妥跃跣岳粗�配。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上网时要坚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信条[4],高校德育要主动承担起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责任。


  (2)慎辨。互联网络是一条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网络上既有真实而有用的资讯,也有虚假的无用的信息,甚至还有各种各样的有害信息。这就需要大学生们不断增强自己的是非判断的能力和鉴别美丑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筑起一道坚固的防御线,增强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防御各种不良信息影响的警惕性。


  (3)慎行。大学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的危害,在网络活动中要自觉地做到尊重他人的隐私,未经允许不阅读他人的电子函件,不私自拷贝未经授权的软件,不制造和传播网络病毒,不充当“黑客”干扰网络的正常运行,不做出任何有伤风化的不得体之举,等等,自觉遵守网络空间的道德要求,依靠道德修养来调控自己的行为,达到“慎独”的道德境界。


  4.择业道德教育


  大学生毕业后进入择业领域,这一阶段主要应是对大学生进行择业道德教育。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方式趋于社会化和多样化,所以其择业道德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为此,大学德育应当从大学生十分关心的就业问题为切入点,积极主动地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择业道德。


  (1)事业为重,义利并举。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其自身利益与社会的要求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时德育工作者就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觉地以事业为重,从社会和国家的需要出发,正确对待择业过程中的义与利的取舍,选择那种既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又可为社会服务的岗位,即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


  (2)敢于挑战,勇于创业。大学生要敢于挑战自我,要树立起公平竞争的思想,主动参与各种就业竞争。要树立起自强与自立的意识,敢于挑战,勇于创业,不因挫折而畏缩和退却,不抱怨社会,更不能去做“啃老族”。学校德育工作也应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挑战自我、敢于创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甘于吃苦,立足基层。从基层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吃得了苦,受得了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是许多成功人士的共同之处。所以学校德育要引导广大学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到农村、到西部去,这是今后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也是大学生磨砺人生、成就大业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应投身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担负起国家发展的重任。


  5.恋爱道德教育


  不可否认,恋爱已经是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大学德育不应抵制和排斥这种现象,而应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恋爱道德。大学生恋爱中的道德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对方的人格。尊重对方人格的独立和双方地位的平等,自愿地为对方承担责任,这是爱情本质的体现。


  (2)文明相亲相爱。文明的恋爱应是恋爱双方既相互爱慕和亲近,同时又举止得体、相互尊重,绝不能在态度、举止或语言等方面表现出粗俗和放纵。


  (3)树立健康文明的性观念。恋爱与男女间的性生活并无必然的联系,恋爱者要懂得自尊与尊重,要树立起健康文明的性观念,正确对待有关性的各种行为,保证自己在生理、心理等方面都能健康发展。


  6.家庭道德教育


  家庭道德在维系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作用,家庭道德也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是信守家庭美德的模范。


  (1)孝敬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它反映了人们对需要给予特别关爱的老人和儿童的深厚情感,因而是我们世代相传的道德格言。父母是生我养我的人,常回家看看,孝敬父母、赡养父母是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责任。


  (2)夫妻和睦。忠于爱情,互敬互爱,是夫妻和睦、婚姻美满的基础。同时,还要树立起男女平等的观念。家庭生活中的男女平等既表现为夫妻间权利和义务上的平等、人格地位上的平等,也表现为要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子女。


  (3)邻里团结。邻里之间应该以礼相待,做到互让互谅,互帮互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团结友爱,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


  四、适应德育模块化教学的要求,变革德育方法


  前述六个部分,它们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的。当然,这六个部分也未穷尽大学德育的内容。要使前述六个方面的教育收到好的教育效果,还需变革我们的德育方法。


  1.树立开放意识,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德育生活化要求德育应走出象牙塔,应从时间和空间上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重视生活中的生活事件的德育价值。为此,必须将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德育优势组成一个统一的教育体系,高校应主动调动家庭教育的力量,应设法利用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以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德育的合力。同时,高校还要注意用好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要加强德育基地的建设,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2.优化校园环境,坚持课堂教育与校园德育相结合


  要变封闭德育为开放德育,变被动德育为主动德育,变灌输德育为体验德育。高校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学生沐浴在优化的校园环境中,其意识和心理会无意识地得到净化与提升,所以高校要重视环境育人,要优化和美化校园环境,形成自己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如反映本校历史或传统的景点、雕塑、宣传橱窗、标语牌及学校标志等。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精神和学校愿景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净化网络环境,坚持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


  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是同影视、书刊和网络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与这些相对应的是,大学生的交往也在日趋广泛、日趋多样化。因此,要重视现代传媒和网络的作用,要注意利用现代传媒和网络对大学生实施德育,化有形德育为无形德育,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中。同时,采用这种形式,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