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女大学生恋爱观探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18
  • 阅读量115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女大学生的恋爱观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发展状况,也关系到中国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和未来人口的质量,更在不同程度上衡量着社会的进步。“95后”女大学生作为当前高校大学生的重要群体,她们的恋爱价值取向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当今的社会风气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剖析“95后”女大学生恋爱现状,发现“95后”女大学生恋爱观出现的偏差,并探索“95后”女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的路径,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助于提高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关键词:“95后”;女大学生;恋爱观


  一、引言


  2014年9月开始,我国高校迎来了首批“95后”大学生,并且数量逐年剧增。截至目前,“95后”大学生已经占领了高校舞台,成为青年大学生的主体,他们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勇于创新的一代,也是性格鲜明的一代。对比“80后”、“90后”女大学生,“95后”大学生身上有着其独特的时代印记。他们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成长在相对舒适安逸的家庭环境之中,物质生活充裕;大多数“95后”大学生是独生子女,来自家庭的宠爱往往使他们从小就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自我反思和自我选择的习惯,并注重自我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个性;但同时,他们内心比较敏感,情感相对脆弱,往往经受不住挫折与打击;“95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成长的一代,使用互联网频繁,网络依赖性强,加之受国际化思潮影响,他们的思想呈现多样化趋势。作为高校主流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95后”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了解她们的生长环境、个性特点、心理状态以及价值追求,对探究其恋爱观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95后”女大学生恋爱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主要内容


  本文以武汉纺织大学大一至大四的“95后”女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4份,问卷有效率为98%。本次调查涵盖的专业有文科、理科及艺术类,相对比较全面,数据比较真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问卷主要从恋爱意向、恋爱关系、恋爱品质等三个大的方面入手,大都选取较为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恋爱问题,对300名“95后”女大学生进行问卷及调查访谈。


  (二)调查结果小结


  1.恋爱意向


  调查结果显示,“95后”女大学生大部分正在谈恋爱,并且相当一部分人打算在大学恋爱。在有效的294份问卷中,正在谈恋爱的有141人,占47.9%;有32人正在寻找交往对象占10.9%;还有63人不准备在大学期间谈恋爱,占21.4%。这说明“95后”女大学生谈恋爱还是较普遍的,特别是刚上大学的“95后”女生。其次,在影响“95后”女大学生择偶标准的可能因素中,依次是:性格、颜值、经济条件、家庭教养、学识才干、孝敬父母等。在接受调查的女大学生中,对于同性恋接受度有所提高,网恋和异地恋认可度相对较低。


  2.恋爱关系


  在恋爱关系中,问卷以恋爱中的人际关系、经济关系、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关系、处理感情问题、失恋态度等方面为落脚点进行调查访谈,其中大部分“95后”女大学生表示可以处理好恋爱关系,但在朋友、家庭、学业中,良好的恋爱体验比较重要,并且“95后”女大学生比较注重自身的想法,相信自己的选择;在经济关系中,大部分“95后”女大学生认为可以共同承担恋爱开销,但反对AA制,认为会伤害感情;在处理感情问题以及面对失恋时,大部分“95后”女大学生会选择自己面对,或跟朋友倾诉,却不愿意向家长和老师寻求帮助;有少数人会消沉度日;而还有一部分人会选择重新开始一段新的恋情来弥补伤害。


  3.恋爱品质


  在关于恋爱品质的调查中,有70.8%的“95后”女大学生是将婚姻作为恋爱的目的,但是现实上来看,真正从大学恋爱到最后步入婚姻殿堂的恋人并不多。因为在恋爱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承受力、未来规划等方面考虑的不成熟。特别是调查中的“95后”女大学生,更是表现出较为看重恋爱的过程,偏好情感的体验,喜欢与恋人朝夕相处的甜蜜,却极少考虑爱情的结果,并且也一部分“95后”女大学生并不憧憬恋爱之后的生活,她们相对于面对现实更愿意享受此刻的快乐。在调查中有大一部分谈恋爱不认真,对感情也不慎重,只是抱着无所谓、玩一玩的心态,她们认为恋爱只不过是一种现实的游戏而已,只要满足个人需要,付出真心与否并不重要,对恋爱责任也闭口不谈。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女大学生性观念开放,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和婚前同居,但大部分对“一夜情”比较排斥。


  三、“95后”女大学生恋爱观出现的偏差及其成因分析


  (一)恋爱动机多元化


  “恋爱动机是产生恋爱行动的内部动力,并且它由恋爱需要引起,并直接指向恋爱目标[1]”。恋爱动机一方面影响着恋爱过程,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女大学生的婚恋价值观,是考量女大学生婚恋观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长期宣传教育的恋爱動机是传统的以“选择人生伴侣”为目的的婚恋观。但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可以发现:“95后”女大学生恋爱动机呈现多元化特点,其中大部分谈恋爱是由于合适的年龄出现了符合自己择偶要求而相互欣赏的人,有一部分是为了在学校能有一个抱团取暖,关心照顾自己的人,还有一部分是为了消磨无聊的时光,更有极少数人谈恋爱是为了证明个人魅力。


  (二)择偶标准复杂化


  “95后”女大学生择偶标准考虑的有性格、颜值、经济条件、家庭教养、学识才干、孝敬父母等因素。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的逐渐渗透,有不少大“95后”女学生价值观受到冲击,她们在恋爱过程中,不仅是为了追求幸福,更是为了寻求自身发展。同时,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让她们的择偶观蒙上较为浓厚的功利色彩,择偶标准愈发复杂化。在选择恋爱对象时,“95后”女大学生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双方的感情,而是对方的地位、背景和经济状况,把择偶看成是改变身份的一种手段,是自己实现梦想的一条捷径,这也是当下对“95后”女大学生比较“现实”评价的应证。


  (三)性观念开放化


  “婚前性行为”这个话题在当今“95后”学生中已不再敏感,反而更加津津乐道。在关于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调查中发现,有79.3%的“95后”女大学生表示接受婚前性行为,同时对“婚前同居”和“一夜情”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54.7%的“95后”女大学生赞成婚前同居,但是对“一夜情”的问题,88.6%的女生表示不赞同这种没有感情基础的性行为。综而观之,我们不难看出,当前“95后”女大学生在性观念上比较开放,对婚前性行为的接受度较高。而她们这种婚恋价值观不完全是受当今西方社会思潮及网络媒体的影响,也是与当下学校和家庭对于孩子性知识教育缺位有关。


  (四)恋爱责任淡薄化


  “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恋爱的目的是结婚”这一观念对现今的“95后”女大学生不再是毋庸置疑的爱情信条。在调查问卷中,对于“在恋爱过程中,双方需要对彼此负责任”的问题,约五成的人非常赞同,约两成的人赞同,还有约两成的人比较赞同,不赞同的人占少数。调查中有少部分学生视爱情为儿戏,而且这种情况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持这种想法的“95后”女大学生受社会不良婚恋观的侵蚀,对未来充满了不確定性,信奉“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恋爱信条:“一方面,她们追求真爱,重视情感的培养,享受恋爱的过程;另一方面,她们忽视了恋爱和婚姻的统一性,把爱情和婚姻割裂开来,认为谈恋爱只需好好享受当下的甜蜜,把恋爱纯粹当成一种情感体验,仅为了满足感官享受和寻求刺激,很少考虑未来,对自己和对方都表现出淡薄的责任意识[2]”。


  四、“95后”女大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的途径


  (一)坚守“五自”原则:加强自身教育


  女性的社会地位在改革开放逐步提升,女性也获得了更全面的解放。新时代的女性在思想行为上更加独立,以崇尚“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的新观念。“95”后女大学生恋爱观形成的与她们的自我社会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相辅相成,因此注重个人修养以及知识文化的储备尤为重要。大学期间,女生应该将重心放在自我完善上,提高认知修身养性,树立正确价值观与道德观,做到‘自尊、自爱、自信’,并为做到‘自立、自强’奠定基石。


  (二)父母率先垂范:重视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的启蒙教育。父母之间长期争吵打架、双方关系不和、家庭离异等行为,对子女的成长,尤其是对他们情感认知、婚恋观的认识都会造成很大的阴影,甚至造成永久的心灵伤害。一个成长在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中的孩子,与生活在单亲或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的子女相比,其性格及待人处事等行为更加乐观豁达。因此,引导“95后”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的恋爱观,父母应该率先垂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特别是在青春期时,父母应该用开明的态度,加强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子女的身心变化,用正确的方法对她们进行婚恋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为她们正确认识性行为、看待性行为,以及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上大学远离家庭以后,父母可以利用书信、电话、网络等先进的通讯设施,主动地与女大学生建立长效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她们的心理,并予以引导和教育,让女大学生深入了解婚姻的本质,培养她们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三)高校教育先行:发挥主渠道作用


  近年来,我国女大学生恋爱问题越来越多,这其中不乏在恋爱中肆意任性,行为自私,心态失衡,感情焦虑以及失恋后自残、轻生、自暴自弃、退学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当今青年大学生健康的生活秩序。“恋爱既需要感性认识,又需要理性分析,更需要智慧去经营[3]”。因此,“爱情进课堂”的婚恋价值观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婚恋教育在当今社会必须成为了中国教育的改革重点。目前,很多国外高校,不仅是在欧美地区,在韩国等亚洲国家中,性别教育等课程也不断处出现在教学环节里。然而对于我国而言,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性别教育特别是性教育相对保守,并其我国目前极少有学校开设了此类课程。因此,我国的高校教育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将性别意识、大学生恋爱、生理知识等方面的课程纳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爱情及婚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参考文献: 

  [1]韩凤仪.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李凤芹.浅析90后大学生恋爱观[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 10). 

  [3]陈红玲.当代高校女大学生性爱观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 09). 

  [4]邹俊彬(1)。孙杰(2)。“9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及教育引导途径研究—以1742名女大学生为例[J].前沿,2013(02). 

  [5]闫莉玲(1)。叶松庆(2)。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现状与对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03). 

  [6]诸云(1)。刘佳(2)。“9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探析[J].科教导刊,2011( 05). 

  [7]汪小强.90后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安徽农业大学学生的调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7). 

  [8]李姝.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J].安顺学院学报,2014( 08). 

  [9]刘佳.从西安外国语大学看“95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西部教育,2016(24). 

  指导老师:喻学林教授 

  作者简介:王丽丽(1990.11-),女,汉族,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