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教学的跨学科探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2-04
  • 阅读量108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高校外国文学史教师要顺应时代需求、为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作贡献,务必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建立跨学科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多学科渗透与融合。结合当前教学实际,可以从三方面实现这一目标:贯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文学评价观;结合多重社会因素,讲授外国文学发展史;引入比较思维法,促进多学科交叉发展。


  [关键词]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跨学科探究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仍普遍存在自说自话、不相往来的格局。教师缺乏跨学科教学的意识,未能建立起与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联系体系,学生自然更无从了解和把握。外国文学史教学也不例外。要走出传统教学的藩篱,跟上时代的步伐,外国文学教师必须重视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学科渗透与融合。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这一课题。


  一、贯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文学评价观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揭示出了文学的发展规律。


  在此基础上,聂珍钊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外国文学史》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指导作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真实地描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内容、文学形式和艺术特点,客观地总结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恰当地评价作家作品的历史地位,科学地分析不同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产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揭示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道德等各种社会因素对文学的影响。”[2]可见,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科学地评价一切文学活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关注作者创作目的、作品的思想倾向、作品产生的实际效果三者之间的关联与差异。由于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性往往隐含在艺术形象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读者的主观解读,其产生的客观效应常常与作家的主观意图不相符合甚至相悖。外国文学教师要努力摆脱庸俗社会学倾向,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研究,从而引导学生客观、公允地评价各种文学现象的功与过、得与失,树立科学的文学评价观。


  二、结合多重社会因素,讲授外国文学发展史


  外国文学史既是一门知识课程,也是一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外国文学教师要从系统论和相互联系的观点考察、分析文学现象,深刻揭示政治、经济、军事、哲学、道德、宗教等各种社会因素对文学的影响。


  许多外国文学史教材都强调了文学发展与政治变革之间的关系,新版教材也越来越重视非文学因素对文学史的影响,但尚不够全面、不够凸显。比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讲述这一阶段文学之前,得考察文艺复兴产生的种种社会原因。首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是导致文艺复兴产生的最根本的社会原因。其次,社会心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欧洲社会不断蔓延,成为文化价值体系转型、引发文艺复兴运动的又一社会原因。再次,中世纪的民间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市民文学,以及被重新发掘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等诸种文化的融合、碰撞是导致文艺复兴新文化产生的更独特和更直接的原因。有些教材和教师只关注到了文艺复兴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而忽略了从心理学、文化学角度作阐释。


  由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查阅、研读各时期文学史资料,授课时方能对各种文学现象作全面解读,教授外国文学知识的同时,将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宗教等多种文化渗透其中、融为一体,同时实现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引入比较思维法,促进学科交叉发展


  随着学科观念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当前不少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工作的教师都意识到了外国文学是一门具有“比较文学”性质的课程,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性特征,不能仅从狭隘的民族文学视域探讨学科问题,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独白式”教学模式。要摆脱这种传统惯性思维的影响,教师必须在教学环节中贯穿“比较”二字。


  教师要随时注意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联系、对话。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中国视域的文学不是完整的世界文学。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渗入比较意识,加强与中国文学的交流与碰撞,对于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深刻认识中西文学各自的特色,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跨学科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讲述但丁《神曲》时,不妨与《红楼梦》相联系。两者都产生于历史转折时期,但欧洲历史与中国历史不同,尤其是封建社会时期的特点不同。欧洲封建社会的完结主要表现为封建贵族的内讧和教会的腐败,《神曲》采用了下至地狱、上至天堂的宏大的文学框架来体现这样的历史特点,充分揭示出历史巨变的广度和深度。而《红楼梦》采取微观的结构,通过描写四个封建家族的没落以小见大地揭示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这样,在跨学科视野的关照下,既达到了教学目的,也实现了中西文学互鉴。


  除了文学范围内的比较,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文学与其他领域的比较。全球语境下的今天,跨学科研究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因子。外国文学不能再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在自己的领域内固步自封,它迫切需要在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与交流中发展自身、获取活力。任何文学作品都不是孤立的,总是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教师在讲授外国文学时,也应当注意与自然科学、宗教、哲学、心理学、艺术等学科相关联。


  总之,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外国文学的认识和理解,最好的办法是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于融合,“不仅把几种文学相互联系起来,而且把文学和人类知识和活动的其他领域,特别是艺术和思想领域联系起来;也就是,从地理上和属性上扩大文学研究的范围”[3]。在此意义上,跨学科教学成为较其他方法更为开阔、广博、丰富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