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投稿Caib
  • 更新时间2017-11-07
  • 阅读量427次
  • 评分4
  • 48
  • 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朗读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悟。

2.通过品读老人的语言

和外貌描写等,感受老人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态度,并从中受到启发。

3.学习文章写人的方法,懂得语言、外貌描写以及衬托手法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三段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从而体会老人的豁达开朗。

教学设计

一、整体把握课文,明确学习任务

1.出示三组词语,指名读。

一根银丝 飘飘悠悠

顶天立地 层层叠叠

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

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褪色的衣服 炯炯有神

朗声大笑 豁达开朗

2.观察、比较一下这三组词语,所描写的对象分别是什么?

板书:天游峰 游人 老人

3.从题目就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描写的对象是扫路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呢?在文中找一找,把句子画下来。

板书:充满自信 豁达开朗

4.明确主要学习任务:作者是怎样写出老人的自信、开朗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此环节遵循作者的思路,从文章的立意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后,聚焦重点,明确学习任务,研究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二、聚焦语言核心,体会表达效果

1.同学们,回忆一下,描写一个人物,一般从哪些方面来写?

(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活动)

2.这篇课文,作者围绕老人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并做上记号。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在这篇课文中,你觉得哪方面的描写最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语言描写)

4.聚焦三处语言描写。同学们很会读书。俗话说:“言由心生。”我们就把目光聚焦到老人的语言上,看

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出老人的自信和开

朗的。

课件出示关于老人的三处语言描写: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1)一读:理清句子表面意思。

①自由读三句话,想一想这三处语言描写分别讲了什么。

②组织学生交流。

第一处:面对工作的自在悠闲。

第二处:面对生活的幸福悠然。

第三处:面对未来、人生的乐观豁达。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工作 生活 未来

③指名朗读,并进行评价。

(2)二读:读出话语背后的深层意思。

①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你们认为老人的工作到底累不累呢?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一份在常人看来十分劳累的工作,在老人的眼里却是如此自在悠闲。这份工作在老人眼中已经成了一种享受。

【设计意图:老人累还是不累?也许我们只会一味地追问学生,把所谓的自主权放给学生,不管出现什么样的答案,我们总会给予肯定。这样的课堂看似很热闹,但学生的思维没有实质性的发展。作为教者,必须能捕捉到教学点,让学生结合文本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的思辨能力、感悟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教师引读: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

组织学生交流:像老人这样的生活,你喜欢吗?你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吗?(引导体会老人对生活的享受)

③学生齐读三处对话。

(3)三读:读出标点所蕴含的不同情感。

①比较: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三处语言描写中,最后一句的标点符号是不相同的,在文中圈画出来。(句号、问号、感叹号)

②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想一想,这三个标点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

句号:平平常常的句号,波澜不惊,正如老人说话时的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问号:最后一句是反问句,用来加强语气,表现出老人对生活的热爱。

感叹号:用感叹号表现出老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③朗读训练,读出标点符号不同的表达效果及句子所蕴含的情感。

(4)四读:读出语言的

节奏。

①同学们,读一读前两处对话。这两处对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读起来给你什么感觉?

第一句:有韵味,有节奏,很整齐。

第二句:并列结构,句子很整齐,有韵味。

②组织学生交流:这样的语言有什么作用呢?

③教师小结:这样的语言特色,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老人轻松、悠闲的工作心态以及神仙般的悠然生活。

④学生推荐朗读。

5.教师小结:为了表达需要,作者精心安排了三次语言描写,分别从不同层面层层推进,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设计意图:聚焦课文的核心段落,紧扣描写重点展开教学。通过比较发现,老人的三处语言描写是文章的重点内容。整体把握之后,进行比较教学,发现文本中语言描写的表达秘妙,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更重要的是领略人物语言本身的独特魅力,从不同的层面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关注外貌描写,比较中体会

1.过渡:课文除了描写老人的语言,还抓住了老人的外貌进行描写,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2.出示两处外貌描写: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从这些外貌描写中,你看出了什么?(生活朴素清苦、工作劳累、精神抖擞)

3.第一处在课文的第3自然段,第二处在课文的第8自然段。你不觉得奇怪吗?两处外貌描写为什么不放在一起写?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引导学生比较两处外貌描写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写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4.小结:初见其人,关注的往往是人物的衣着,这是对人物最粗浅的认识。有了一定认识后,关注的往往是人的眼睛、脸部等最为传神的部位。由粗看到细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了解人物的过程。

5.分男、女生读。

【设计意图:课文中出现了两处外貌描写,而且不在同一位置,这在小学阶段写人的文章里是少见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跟我们认识人、了解人的规律有一定的关系,对刻画人物形象起着一定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一写法特色进行渗透。】

四、适当勾连环境,体会衬托妙用

1.刚刚,我们从人物的语言、外貌两方面,认识了扫路人。课文除了写扫路人,还写了天游峰和游客。(课件出示两段描写天游峰和游人的段落)

2.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天游峰的特点是什么。(板书:高 险)

3.文中游人在登天游峰时,又是什么样的表现呢?快速读一读第7自然段,用两个字来概括游人的表现。(板书:累 怕)

(相机学习“望而却步”,理解“却”的意思。)

4.组织交流:描写的对象是扫路人,作者为什么又要写天游峰和游人的表现呢?

5.小结:用天游峰的高、险,游人的累、怕,来衬托老人的豁达、开朗、自信。让扫路人的形象一下子高大了许多,这就是衬托的妙用。

【设计意图:围绕中心展开教学是十分精准且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时也要注意关照其他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文中衬托手法的运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就有很大的作用。】

五、总结

课文重点抓住人物的三处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位豁达开朗的老人,同时又用天游峰和游人来进行衬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华阳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