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身边事”导课

  • 投稿首席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450次
  • 评分4
  • 28
  • 0

严少华(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广丰中学)

导课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它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达成。巧借“身边事”导课,是指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对学生最具说服力、亲和力,学生最易接受、最感兴趣、最想知道的事情导课。用“身边事”导课新颖特别、灵活多样、多姿多彩。它就像一块磁铁,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集中思维。为此,政治教师要善于灵活、机动运用这些“身边事”,导入新课,提振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内在思维和创造性,进而达到顺利完成新课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和达到新课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1.巧借“身边事”激“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才会主动想办法去解决它。如果政治教师要改变传统政治课单调、乏味、沉闷的课堂气氛,导课时就要利用“身边事”创造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其乐无穷,精神高度集中,这样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例如,在讲授《生活与哲学》第12课第3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我播放了“广丰县无臂残疾青年纪小飞与队友在伦敦残奥会场地自行车团体竞速Cl-5决赛中,以49秒454的成绩获得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的视频。学生看后,很高兴地说:我们身边也有世界冠军!真了不起啊!这时,我提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个无臂青年,是怎样走上冠军之路呢?学生苦苦思索,有的说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有的说是百折不饶的精神支撑着他最终成功。这时,我及时总结:是的,人生价值的实现是需要许多主、客观条件的,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纪小飞是怎样实现他的人生价值的。这样引出课题,学生兴趣大增,注意力立刻被吸引到课本的这个知识点上来。这样导入,提高了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使其充分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2.巧借“身边事”体“悟”。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一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形成感性知识。要让学生深深体会课本的知识,导课时就要营造体“悟”情境,让学生留下深刻的感知印象。

例如,在讲授《生活与哲学》第6课的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时,我拿出几颗糖让几个学生品尝,有的说苦;有的说清凉。这时,我让学生探究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说法?有学生马上答道:因为他们吃了不同的糖,有不同的味道。这时,我及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的认识是从实践而来”的哲学道理。上述情境体验,使学生有着切身体会,调动了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3.巧借“身边事”生“疑”。古人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事”创造生“疑”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提出疑问,探究疑问,导入新课。例如,在讲授《生活与哲学》第10课第1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时,我拿出一条樟树枝,学生感到很新奇、很疑惑,问我要干什么?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我要求他们仔细观察。有学生观察后说:有枯叶、有新芽、新叶;有学生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樟树发新芽、长新叶,旧叶要脱掉?这时,我及时跟进:同学们,我们今天就要从哲学上来探讨一下:樟树是怎样辩证否定、实现它的发展呢?学生带着一脸的疑惑、好奇,进入了新课。这样的导课,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4.巧借“身边事”应“用”。学习知识不是为了装点门面,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推动实际工作。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指导实践。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导课时,要善于运用“身边事”,营造知识应“用”情境,激发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

例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第1课第2框“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时,我讲述了一则新闻:据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江西日报、法制日报等媒体报道,2007年广丰县排山镇邱冬芳得知自己12年前考上师范被别人冒名顶替、户籍失踪变成黑户后,走上了漫漫的上访路,最后冒名顶替者被清除、相关责任人受到处分、她得到了5.8万元的赔偿,维护了公平、惩治了邪恶、张扬了正义。学生听后,很气愤:我们身边还有这等事件,真是不可思议!这时我请学生思考:假如侵犯合法权利的事情发生在你和你家人身上,你怎么办?有的学生理直气壮地说:像邱冬芳那样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我及时反问:那你依据什么、怎样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呢?学生们认识到:学了“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知识有实际用处,情绪变得高涨。这样的导课,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运用知识的价值、意义,有利于将学习变成自己的一种自觉行为。

总之,利用灵活多样的“身边事”导课,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激“趣”跳入、畅游体“悟”、游中生“疑”、更好应“用”,由此增强了课堂魅力,激发了学生兴趣,增强了知识的新鲜感与信服感,提高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为高效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