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的中职德育转型

  • 投稿全球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962次
  • 评分4
  • 22
  • 0

曾茂林

摘 要:建立在过程哲学基础上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思潮,它寻求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和有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按照过程哲学的有机性,中职学校德育需要强调学生内心与世界的和谐,突出多元道德观与人的解放和创造性的关系。这不仅涉及德育目标、内容和课程的转变,也涉及到师生关系的整体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模式、面向企业的德育实践、关注学生的积极参与,在交往中生成具有时代性的德育目标,为取得德育实效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中职德育 目标生成 内容整合实践变革

作者简介:曾茂林,男,湛江师范学院职教研究所,教授。

后现代之于中职德育的挑战,来源于其对知识化德育及其权威模式的否定。面对后现代思潮对我国中职德育主导形式的挑战,我们在借鉴其批判意识的同时,需要以建构主义的方式整合传统与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德育资源,重建中职德育目标、内容和形式,走出一条适合中国中职学校德育的建设性后现代德育之路。

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德育的信仰基础和观念

后现代社会境遇,对于德育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后现代社会以解构的方式,从道德价值取向上给中职德育造成混乱,让学生找不到理想的价值目标,教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开展德育。另一方面,后现代境遇迫使我们对现代德育中的问题进行反思,要求将传统美德与现代德育结合,从建构主义立场上融通中西德育的精神,实施中职德育。

1.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道德信仰基础。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道德信仰的来源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家们,既秉持信仰在先的旨趣,又诉诸于科学的理论基础,自觉地把进化论与现实事态的生成、涌现结合起来。其运思过程和目的,不仅展现了生成着的现实事态的进化过程,而且试图将意义、价值与实事、事件,将宗教与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其道德信仰基础在秉承宗教信仰基础之上,也加上了科学和理性的成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以超越现代和激进后现代的眼光,从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人手,重建信仰价值,力图找回曾经失落的道德宗教信仰基础,以克服现代人存在危机和精神危机的需要。当人类无法用理性、科学权威给出满意的答案时,可能转向新的宗教诉求,希望用古老方式来解决现代人心灵的重压。这正是后现代对现代德育辩证否定后,将宗教信仰与科学理论有机融合的道德信仰基础所在,这在西方的德育中非常明显。他们在德育技能层面依靠心理科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进行操作,但对于德育的终极目的、人性的深层阐释,则借助神性、人对神的信仰加以解释和论证。

2.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多元融合的生态德育观。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继承了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关系实在论并加以创新,以现代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倡导后现代科学观和生态世界观,力图实现多元和谐、差异与创新、诗意的存在。其理论诉求与儒家思想倡导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道家认为万物都有内在有机联系的追求极其一致。它反对个人主义,主张注重创造性和精神作用的文化;反对现代、非生态论,主张整体有机主义、生态论。这些观点切中时弊,有助于当今人类社会转型、破解人类发展难题。其生态伦理观的核心是强调人类的自为与责任,将自为与责任连同起来,预示着自律与他律自觉融合的可能。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伦理观的意义上,自为代表着生态自觉、伦理自觉。这种自觉不掺杂任何社会化的功利因素,倡导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发挥人的自为作用。从建设性后现代立场出发,中职德育需要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生态德育观,建设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民主。

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中职德育转型

建设性后现代德育,来源于真实的师生社会生活、学习生活,来源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的撞击和言语的真实交流,是一种熔铸了师生个体生命意义的生命化生态德育。在融通古今中外德育观念的基础上,以生态德育多元融合、生成的德育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道德内涵的建设性后现代德育之路,需要对我国中职德育进行深入系统的改革。

1.中职德育目标生成与内容的整合性。当前中职学校的道德教育,其目标、内容和课程设置,来自于从上到下的知识权威。由于道德目标既脱离学生的学校实际生活经验,又脱离将来的企业工作环境,更缺乏与师生的协商生成。因此,师生缺乏内化的经验和动力。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认为,道德实践植根于人类不断变动的情感和动机中,并受社会情境的塑造,应由相关者群体根据社会的变化,在交往中生成符合当前社会生活需要的新德育目标。从中职学生的生存处境考察,首先是当前直接面临的学习生活德育目标。一方面,面临怎样处理同学、师生、家庭等社会复杂关系的道德问题;另一方面,面临守时与玩乐、勤俭节约与奢侈享乐、自私自利与大公无私等内心道德冲突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中职生现实生活中的德育问题,可将其置入学生真实的矛盾冲突之中,以道德体验、价值澄清、榜样示范等德育方式,从健康道德思想信仰的形成上抓起,解决“信不信”的德育难点问题,设置容易为学生信奉的具有真实生活意义的德育目标。其次是为了中职生将来的人生幸福,帮助其建立未来人生信仰问题的德育目标。为了帮助中职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引导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道德充满信心,逐步建立起适合将来从业需要的道德信念。要让中职生对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建立起道德信仰,就需要师生共同研制出学生乐于接受的,凝聚了同类行业规范和文化精神的职业道德目标。

生态化德育目标的实现,要求中职德育进行资源整合。首先,需要理论与实践道德资源的整合,中职德育内容最终必须指向和反映师生复杂的生活世界,将被结构化的德育理论与富有生命力的生活意义有机结合。其次,实现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德育资源的建设性整合。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将过程视为本体,因此中职学校当代德育的变革,既要立足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审视与开发,又要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整合现代和后现代优秀德育资源,建构起富有时代气息的德育新生长点。最后,东西方德育资源的整合。西方强调“天人相分”的思想,有助于深入分析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对于增强我国中职学校技术教育的吸引力有着特殊德育意义。中国儒家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天人合一”思想,坚持在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中获得人自身安身立命的行动准则。这些都可以作为现代工业社会条件下调整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紧张关系的良药。中西方德育思想的有机结合,正好形成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既注重个体生活的德育观,又强调注重群体生活的整体德育思想。

2.中职德育课程设置与实施的转变。中职德育大课程建设的整体性、生活性。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从总体上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便于把握德育的整体面貌和发展态势。一方面,把中职德育课程与师生复杂的环境联系起来,从人际关系协调性转向人、社会、自然与历史文化的综合协调性,形成了生活化的实感德育。通过这种“实感”哺育中职生形成责任感,以此为基点逐步建构起新的中职德育课程体系。在德育课程设置上,需要把中职学校各种教育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和开发,需要有意识地整合中职德育资源,使之服务于总体德育目标,形成显性与隐性结合的课程群。利用课堂中“知识性德育课程”的显性教育作用,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并将德育知识的传授融入到学生生活经验之中,让学生参与课程的反思、批判和重新建构,以激活学生从认知到真信和真做的转变。另一方面,整合校内外思想政治机构和人员组织实施各项活动,将其视为德育课程的重要环节,挖掘潜藏在学校中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隐性德育资源,以传承优秀校园文化为线索,开发出符合时代潮流的各种“隐性德育课程”,全方位地利用教材、校园文化、主题活动、生活中的交往、谈心交流等因素,进行具有真实生活意义的德育,全面渗透德育的时代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念。

在师生交往中互动生成实践德育课程。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让德育目标深入学生心灵,形成其内在道德准则和自律的过程。生态德育观关照下的德育课程实施,通过协商和对话取得德育共识,有效地设计与执行道德行为,保证学生能从内心深处信奉自己经过辨析、亲身体验后形成的,具有真实生活价值和意义的道德观念,并产生出相应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将德育观念和知识体系,作为教师引导德育活动的一个导向和线索,从师生生命的心灵撞击、情感交流中,从师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和经验的视野交叉中,互动生成双方真正认同、向往、相信的德育内容。

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中职德育实践

建设性后现代德育强调生成性和整体性的生态德育观,注重同辈人群的德育实践活动。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其真实的生活世界主要是两个:一是当下的学校生活实践;二是毕业后面临的企业岗位工作实践。这两个世界的实践,涵盖了其真实生活的大部分实践内容,也是其实践中职德育的主要路径。

1.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德育实践。在中职学校的学生共同体生活世界中,教师需要将各种富有个性化的学生生命当成达到德育的目的和手段,把学生群体学习生活实践中生成的复杂关系当作德育本身的目的,运用生态德育整体论的方法去研究学生群体生活的世界。从社会、家庭、学校相互作用的有机、复杂影响整体中,研究学生群体接受到合力影响的德育状态,从源头上让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德育构成尽可能大的合力。让多方德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尽可能一致,引导学生历经冲突、价值澄清之后,能够处于一个和谐的德育生活环境之中,从而实现对现代、后现代德育的有机整合。为了保护整个学生群体的生命活力,一方面中职生活德育需要帮助学生群体建立自强、自立,相互帮助、友爱相处的和谐班集体、寝室和奋斗小组,让其从真实的成就中找到自己曾经失落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让其在中职学校集体生活中找到家的温暖,在师生、生生交往中体验到幸福的快感。另一方面,又要正视现实社会的分层,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为中职生开拓出一片富有吸引力的天空,构成中职学生当下与未来连接的完整生活世界。让中职学生群体从中看到未来行业、企业生活的美好前景,从而树立起年轻人应有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信念,为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员工,及早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2.面向企业工作岗位的中职德育实践。企业是中职生即将进入的生活世界,校企合作成为其受教育的基本途径。校企结合的中职生群体实践体验模式,不仅可以深化职业道德理论内容,切实增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而且能重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立业意识,扩大企业影响力,形成学校、企业、社会三方共赢的局面。一是建立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一方面,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约束、鼓励和引导校企合作法制化和常规化;另一方面,校企双方制定相应的合作规章和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既要包含专业技术培训,也要包含职业道德教育的单项计划。如学习纪律、工作要求、岗位职责等,使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更明确,也便于企业实践中予以操作。二是在相关企业建立不同层次的德育实践基地。学校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以小组、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分批分期地深入校外德育基地参观、学习,开展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三是学校主动与企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对接,在校内实施企业职业道德教育。四是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场所、学习环境挖掘德育资源。通过实训室的规范化管理和严格企业作息制度,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纪律观念等,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五是让企业文化进校园。在教室、走廊、实训场所,张贴企业管理理念、操作规范;举办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报告会等,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教育学生立志成才。最后,建立对学生的综合德育评价机制,全面考核德育实效。建立一套包括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综合评价机制,使群体生活实践的德育评价更具真实性和多元性,以服务中职学校的学生成长,形成服务于中职学生就业的职业道德教育。

3.丰富生命意义的中职德育实践。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化德育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生命原则,视学生为鲜活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有机体;二是生活原则,视五彩缤纷的生活为德育的唯一主题,是德育之根。从这两条原则出发,首先需要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帮助学生建构道德规范的真实意义。从生命意义出发,需要从中职生的成长经验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分析与判断能力,帮助学生追寻道德规范的深层意义。中职学生在从小学到中学的生命历程中经历了挫折,或多或少形成了一些痛苦的经验和负面的道德观。直接让其接受正面的德育思想有其心理障碍,需要从其生命烙印形成的源头上找出负面德育的根源,按照生命创造的规律从现实经验中、人际关系中,逐步消除其生命印记中的负面影响,在真实的生活中实现健康生命的成长。让其从正反对比、价值澄清的辩论中,从师生的关爱和以心换心、以情动情的生命交响中,唤醒、弹奏出个体生命的交响曲,成就转化中职生道德的乐章。其次,需要坚持德育的过程论。德育的每一个过程都必须是真实的,只能用真诚的爱心和人类优秀文化帮助学生成长,让其在真实的人生经历过程中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真谛,其德育过程的每一步发展、每一个环节才富有生活和生命的实际意义。再次,需要整体德育的效能论。在德育实践中,只有多方面整体的德育实践,才能构成生活和个体生命意义的完整性,让中职学生感受到德育的真实性和全方位性,才能在冲突、合力中形成真实的德育效果。最后,从生态德育观出发,中职学生的道德教育需要从其群体生存处境及其复杂的人际生态圈关系出发,实施富有人情味的和谐共生性德育,而不是以书本或权威方式强迫学生相信教师的德育。

(责任编辑:王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