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教学中生活资源的课堂重建

  • 投稿雨人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680次
  • 评分4
  • 58
  • 0

李昌明

摘 要:如何使新课程理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真正落地生根,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真正实现政治课教学的学科价值等,都是广大中学政治教师在一线教学实践中积极思考和努力探寻的问题。本文从学生生活的视角出发,阐述如何运用因生制宜、依托教材、借力学生、问题引领和课外实践等方式重建教学资源;同时,突出强调把握生活资源的价值追求,以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高效课堂建设。

关键词:生活资源 政治课教学课堂重建

作者简介:李昌明,男,江苏省泗阳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缺少生活气息的课堂是没有生命的课堂。在一些学生的印象中思想政治课往往抽象单调、枯燥无味,政治教师在他们的心目中也变得可有可无。这固然与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抽象有关,但也与有的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只注重书本知识传授而缺少教学研究,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教学资源匮乏且忽视学生体验等因素有关。笔者将从这些问题出发,探讨相应改进措施。

一、打开生活之门,实现生活资源的理性重建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生活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但生活资源本身不是教学资源,要把生活资源变成教学资源,必须对生活资源进行开发、加工、优化和利用。只有打开生活之门,让课堂充满生活阳光,才能真正开启课堂教学资源的源头活水。

在教学实践中,要实现生活资源的科学重建一般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因生制宜,根据学情重建教学资源。政治学科的特点决定其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但教材本身固有的滞后特点加之高中政治全国使用人教版统一教材,这样就难免出现教材中呈现的事例材料与各校学生所在地区的实际存在差距的问题。这种时间上的滞后性和事例材料的单一性,会让学生感到教材上的人和事遥远陌生,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形式和内容相分离,就会影响信度,降低效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课标精神和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善于选择来自学生生活和本地区实际的教学材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学“文化与经济交融”这个知识点时,我们引用家乡生产的中国名酒“梦之蓝”的广告词:“蓝色代表高远的天空;蓝色象征辽阔的海洋;蓝色代表男人的情怀。中国梦——梦之蓝。”在这里海洋的生命文化,天空的蓝色文明,人类的悠远情怀,都在蓝色的梦幻中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中国梦——梦之蓝。企业文化、饮食文化、海洋文化、生命文化、人类文明、中国梦想在这里完美交融,学生为家乡能有这样的优秀企业而感到万分自豪,对企业能有这样的企业文化感到无比亲切,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时的这种体验和感悟是教材上任何一个事例都无法达到的。

2.双轮驱动,依托教材重建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我们占有、筛选、加工、优化生活资源,构建生活课堂,主要目的是服务课堂教学。通过生活资源的教学重建,点题激趣,扩大视野,强化认知,内化体验,增强感悟,激活思维,加深理解,培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避免把教材当“圣经”,完全脱离生活实际,采取由教材到教材、从知识到知识这种纯粹应试教育的做法;也要避免完全离开教材漫天撒网式的教学行为。教材是教学的首选资源,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对教材的处理和优化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做法是通过生活的“加法”来延伸教材,完善教材,优化教材,活化教材,在教学中实现教材和生活的双轮驱动,让教学开出生活之花,结出生命之果。

3.教学相长,借力学生重建教学资源。高中政治新课程以“德育回归生活”为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主题,以生活逻辑为线索整合教材内容。新课程的这种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现实生活,特别是要关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以学生为中心,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就某个学生而言,由于其自身生活范围、生活经历、生活经验的局限性,无法适应新课程要求,不能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该出手时要出手,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寻找、模拟、再现、拓展生活情境,丰富经历,开阔视野。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存环境、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空前改变,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师的生活经验有很强的互补性。我们教师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甘当小学生,虚心向学生学习。一位政治教师在讲“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时,请一个爱好足球的学生举了这样一个事例:“经过激烈竞争,2018年世界杯主办权最终被一个只有十几万人口的卡塔尔获得。他们获胜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人口少,所以更多的票可以留给外国观众;因为国土小,所以场馆、宾馆之间相隔很近,骑上自行车半天就可以游览整个国家;又因为天气炎热,环境恶劣,所以主办方承诺建造8个现代化的恒温球场。”抽象的道理被精彩的事例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4.问题引领,突出能力重建教学资源。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政治课堂教学更具有探索性、创造性,更加充满活力。在许多政治教师的课堂上,也很重视问题教学,但往往表面上热热闹闹,师生活动频繁,有问有答,学生参与度高,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许多活动,特别是课堂提问都是简单对答式的无效提问。课程问题化的关键是设置的问题能否形成认知冲突,能否使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否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在学习“当代国际社会”时,有位教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马航客机MH370失联之后,美国、越南、菲律宾等国也纷纷加入在南海和印度洋的搜寻和营救工作。据此,有人说南海是冲突之海,南海更是友谊之海,对此你怎么看?”“有人说克里米亚公投是回家之旅,也有人说克里米亚正走上背叛之路,对此你怎么看?”这些带有探究性、开放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乐此不彼。

5.开展活动,通过实践重建教学资源。学生喜爱参加活动,但由于考试竞争的压力和出于对安全问题的担忧,许多学校几乎不开展各类活动,课堂缺乏生机,学生缺乏活力。事实上,活动教育不仅是现代学习的必选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动手能力、科学素养、思辨能力等题中之义。思想政治课自身的实践性也要求我们政治教师要善于组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举行演讲比赛、学科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兴趣小组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等课外活动,也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义工活动、献爱心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把学校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说理教育和体验教育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和长效。

二、明辨生活之理,把握生活资源的价值追求

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许多教师和学生往往热衷于书本知识的学习,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忽视了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得课堂教学在唯分是求的单一价值追求下失去活力,迷失方向,丧失灵魂。

1.坚持政治课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守望学生健康成长。缺少价值引领的政治课堂是没有灵魂的课堂,政治课堂应该成为价值引领的舞台。弘扬主旋律,歌颂真善美,把握正确育人方向,向学生输送正能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政治课教学永恒的价值追求。2014年3月20日至2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及家人访华。一位政治教师敏感地捕捉到学生对米歇尔的好奇心,迅速搜集整理米歇尔访华的有关材料,并结合所学书本知识整合成宝贵的教学资源。该教师从她们参观的地点,随同的人员,来访的目的,包括米歇尔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设置成一个个鲜活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探究。真实的情境,有趣的话题,使学生以珍惜的心情和虔诚的态度,享受着学习的快乐。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和学生们一起分享了米歇尔的个人成长经历。平民出身的米歇尔从哈佛法学博士生、到美国著名律师、到美国第一夫人的故事激励着全球女性。教师鼓励学生也要向米歇尔学习,不懈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进而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正确的教学价值取向通过生动鲜活的事例,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的思想和灵魂。

2.坚持主流引领,正面导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由于改革过程中难免会有矛盾的积累,再加上市场自发性和传媒商业性的共同作用,必然会使得我们的生活充满复杂的矛盾。我们倡导生活化教育,但不能照搬生活甚至迎合生活,而应重新审视生活,使教学高于生活。有的教师喜欢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和成长中的叛逆因素,大谈生活中的阴暗面和消极现象,这对于处在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来说,极易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导致思想滑坡,进而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放开闸门,当市场经济的潮水急速漫过社会生活的堤坝,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就要主动担起重建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重建社会伦理和社会价值的重任,让希望在课堂上升腾,让正能量在课堂上凝聚。我们教师要运用正面的生活素材,积极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正确认识生活,认识社会。

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深入思考,精心选择,善于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架设起联系生活和教学的桥梁。美好的梦想植根于现实生活的深厚沃土,依托于社会实践的广阔舞台,我们要通过鲜活生动的教学实践,使思想政治课堂达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国家意志与学生思维的统一,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教学过程与人生成长过程的统一,把先进文化和高尚情操的力量熔铸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去,熔铸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之中。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