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教育智慧生成

  • 投稿继续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764次
  • 评分4
  • 62
  • 0

蒋玲

摘 要: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迫切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在教学实践中微变革微创新,对课程改革进行深思考、新理解,促进教育智慧生成。因此,教师应更新观念,寻找智慧优教之“道”,应立足变革,寻找智慧优学之“道”,应结合校情,寻找智慧优质之“道”。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育智慧 优教 优学 优质

作者简介:蒋玲,女,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教育是一项需要大智慧的事业。教学智慧体现的是一种透视实践、改造经验、提升自我的能力。随着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的不断推进,教学活动的核心由实现正确结果和知识解析转变为重视过程与方法,教学活动也由关注表现形式转变为关注思维过程和实践活动,课堂就事论事、对学科缺少整体性思考转变为重视学生理解学科本质、发展学科思想与方法,课堂教学由更多的基于知识解析的单课时教学转变为系统的单元整体设计。在此教学改革形势下,笔者作为思想品德学科教师,试图更快融人到这个体系中来,在学科教学中努力探索教育智慧的方法。

一、更新观念,寻找智慧优教之“道”

1.教师需要丰富知识。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科学发展个性的学科,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丰富、精神得到升华,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教师必须丰富知识。首先,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素质、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合理而完善的知识结构;其次,必须具备专博相济、深广结合的知识结构,如历史学、文学、法学、心理学、信息学、计算机知识和多媒体知识等,在教学中能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再次,需积累相当的教育理论知识,用教育理论去正确指导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遵循教育规律合理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育工作的行家。

2.树立以德树人的教学观念。首先,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和了解学生,要从平时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身心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等,还应研究现代学生的特点。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把握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想道德脉搏,开展个性化教学。其次,课堂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需要为切入点,激情入境,点燃参与课堂学习的火花;精心预设,增强参与课堂的意识;“两头”兼顾,唤醒参与课堂的热情;诱发认知冲突,激发参与课堂的动机;引入竞争机制,带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再次,从学生视角设计活动。教师要擅于创设“以生为本”的绿色课堂,从关注教材到关注学生,从关注一个学生成长到关注一群学生成长,从关注学生成绩质量到关注学生健康、生命。在此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探究,还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境剧场、心灵体验、主题活动等情感体验式学习,都能使课堂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二、立足变革,寻找智慧优学之“道”

新课改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变化,带来了大量的鲜活问题,给我们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例如,传统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碰撞出教育改革的火花。怎样在课改大潮中做一个智慧教师?以下是笔者在智慧教育下的一些探索。

1.“小课堂”变“大世界”,教师教法变了。在学习八年级“自我负责”这一内容时,笔者选取部分班级采用这样的授课方式:学习该内容的前一周,笔者把课件发给四个组组长,让他们组织本组学生对课件的内容按自己的理解进行修改(教师提出具体要求),然后指定发言人在课堂上展示该组修改后的课件,发言人从对课本知识点的重新归纳,时政热点、背景材料、音频资料的更新变动,作业形式的改动,课件、动画效果的改动等等进行述说,每组给十分钟时间,最后五分钟,教师再把本课内容总结一下。这样的课效果出奇的好,学生兴趣高,成就感强烈,知识掌握扎实,理解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等也得到提高。

2.“小问题”变“大家论”,学生学法变了。“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开学第一课时前,笔者布置学生把寒假期间的国内外重热点新闻材料找出来。学生动起来了,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视频,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视频,出彩中国人精彩片断解说,索契冬奥会赛况播报……学生边播放边谈自己的认识,在自己获得知识的同时,更使自己获得更强的自信心和价值感。这有助于学生从“要我学”自觉转变成“我要学”,自觉探索问题,自觉归纳知识,实现问题驱动学习。

3.“小课件”变“大展厅”,师生互动方式变了。学习八年级下册“我们都是公民”中“要培养良好的民主意识”这一内容时,笔者问:“请大家分享一些你听过看过的表现具有民主意识的事例”。许多学生马上举手说:两会期间,北京月坛中学学生李艾等三位同学去两会代表委员驻地,送上了《减少阴霾天气,大力推广有利于环境质量提升的措施》的建议;杭州两位小学生给市长写信建议地铁建设的细节……这时笔者装着很茫然的样子,想知道详情,于是几位学生到讲台前利用多媒体设备马上找出相关材料和同学们分享。

4.“小活动”变“大社会”,个性化作业形式多了。智慧教育助推作业形式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运用的个性化作业形式。

其一,展示自我,动手画像。初一新生,来自不同的班级、学校,需要尽快了解和认识。结合初一思想品德的第一课“认识新朋友”的相关知识,教师布置了电子名片制作比赛,要求学生在信息课上,用个性化形式制作电子名片向身边的同学介绍自己,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向大家展示,当场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状。学生在这种富有个性的展示中“推销”了自己,也从中更快地认识了新同学。之后,在学习“我与他人和集体”相关的礼貌交往、理解与宽容、竞争与合作等知识时,笔者会找机会让部分学生即兴为身边的同学“画像”,教师在电脑上马上记录学生的表述,然后由该学生课后为其制作新的电子名片。前后的名片对比,相信对学生的心灵是有触动的。

其二,课前五分钟时政播报。笔者课堂的前五分钟的主角必定是学生。课前学生通过信息媒体搜集国内外重热点新闻及与本次授课内容相关的新闻,每节课由两位学生简洁明了地脱稿播报。这样学生在准备过程中,不得不对原文进行增删,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在播报过程中,学生会重视自己的音量、举止,无疑提升了学生的个人修养。

其三,搜集励志视频、名人名言、故事。学习自尊自信、自我负责、明辨是非、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平等待人等知识前,笔者要求学生上网查找、搜集名人名言、格言、励志故事、视频等,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如播放仅存上半身的残疾人“力克·胡哲演讲”、“无腿励志歌手”陈州传奇故事等视频,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查找的关于自尊自信的诗歌,展示查找的与人为善的格言……学生受到了极大的感染与鼓舞。相信上台展示的学生们是一辈子难忘这一刻的。

其四,制作主题手抄报。在教授“竞争与合作”这一课时,恰逢全国交通安全日,就布置了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出手抄报。确定“文明交通”主题后,教师要求小组分工协作,上网查找相关材料,然后根据合作情况、版面设计、内容等进行评奖。这种形式既关注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又把课程中竞争与合作、自我保护等知识进行了有效地运用。

其五,记录美与发现美。不少独生子女在评价他人时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这种倾向影响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基于此,初二开学第一节课,笔者布置学生每天记录欣赏、赞美的一个人或一件事。活动进行三个月之后,笔者开展了一节对生活课堂、生命课堂探索的活动展示课,学生在“记录美、发现美、绽放美”三个环节中把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悟尽情表露出来。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统计出谁每天认真做了记录,谁受到欣赏赞美的次数最多,哪些事情最受同学们关注。这种富含正能量的学习方式,相信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三、结合校情,寻找智慧优质之“道”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九年一贯制”成为社会热点话题。我校提出“九年一贯,提供更好的教育”的办学主张,提出“九年三段制”。三个学段教育目标一致,呈递进式教育体系。我校九年一贯制教育,其优势是可以打通中小学段之间的教育分割,学科教学、学生培养、资源调配等可以做到整体设计、前后贯通、上下衔接。初中学段的思想品德是低、中学段品生、品社课程的延伸与发展,低、中年段的品生、品社课程是初中学段思品课程的启蒙与基础,做好这三个学段相关课程的无缝衔接对“一以贯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质、形成良好品德关系重大,所以我们将对这三门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整合,智慧地建立起优质的校本化思想品德课程。

我们整合课程的思路是:首先是课程目标上整合。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建立起统一而又递进式的学科教学目标。低学段重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中学段重在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高学段重在引导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等思想品德发展。其次是教学方法的整合。三学段分别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生生活,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开展适宜的如阅读、搜集、访问、讨论、辩论、制作、观察、调查、项目研究等教学活动,达到认识、体验、感悟、提升能力等教学目的。再次是教学资源的整合。把原来分布在三学段教师手中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共用,建立学科资源库。

这些教育实践中的微变革微创新,反映了教师对课改的深思考、新理解,是教育智慧生成和培育的途径。

[本文系2013年度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作业设置研究》(JYYB-2013497)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