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实效

  • 投稿PBsm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245次
  • 评分4
  • 96
  • 0

摘 要:本文以北师大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用法律维护权益”新授课为蓝本,通过对三次课堂实例的施教——研讨——改进,对课堂教学中凸显的亮点、潜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优化课堂环节,初步形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精讲点拨、拓展提升——归纳总结、达标测评”思想品德课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实效。

关键词:课例研究 优化教学环节 课堂实效

作者简介:胡邦霞,女,河南省三门峡市实验中学,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

教学环节是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的研究是以“优化教学环节”为起点提升课堂实效,通过安排同一位教师,选择同一课时内容,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连续三次的“施教——研讨——改进”,使教学目标更加具体而明确,教学重难点更加突出而准确,教学环节更加灵活而简洁,从而使课堂效率大为提高。

一、课例的雏形

我们选择的课例是北师大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九课“法律与生活”的第二站“用法律维护权益”。教学方案如下: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手段和途径;知识目标:了解法律与生活的关系,说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名称。

【教学重、难点】如何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教学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说明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侵权现象依然存在,面对如此情况如何正确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导人新课。

环节二:自主预习,发现问题。(PPT)出示自学目标:(1)举例说出与我们未成年人密切相关的法律;(2)法律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基本方式有哪些?(3)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该怎么办?

环节三: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自学成果展示并针对自学中疑惑点交流探究。

环节四:解难释疑,拓展提升。教师通过漫画、视频展示材料,对“校园暴力”、“消费者合法权益”、“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受到侵害怎么办为题,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辨一辨、议一议等方式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适时点拨、归纳,从而使学生明白针对不同的侵害行为,采用法律手段进行的维权途径。

二、课例的再思考

2013年6月3日到6月8日为期一周的观课议课中,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及学校的有关领导对这节课进行跟踪研究,分别从导、学、讲、练四个维度进行观课,课后及时进行议课、评课,执教教师也不断对自己的课进行修正、完善。

1.凸显的亮点。

课堂教学难点突破较好。通过学生的讨论、质疑、教师的点拨、提升,突破本课重点,教学目的达成较好;课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表现有二:一是探讨问题具有开放性,如:怎样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二是参与人员具有开放性。板书设计形象直观。以“蜘蛛网”图式呈现板书和以“知识树”形式呈现课堂总结,使板书有趣、直观、形象;课堂内容充实、有效。我们开发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如执教教师拍摄了校园暴力MV、法院对小梅的抚养权判决的片段等。

2.潜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主体表述不一致,定位不够准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不全面,有的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混淆;二是教学重点、难点相混淆,难点遗漏,易混淆点讲解不清,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例如,在处理教材时,教师把法律是维护合法权益“最强力的手段”这一教学重点遗漏,这是第一次研究课的最大败笔。教材正文第二自然段列举了如调解、和解、诉讼、仲裁等几个概念相对比较专业,教师在第一次施教时涉人过深,教师所列举的实例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从概念字面解释学生会更加模糊,难以理解;三是教学环节生搬硬套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而过于繁琐,没有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去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表现为导入环节用时过长(3分钟),语言不够精炼;导学、导练技巧欠佳。如学生围绕自学目标进行自学时,教师的学法指导不够到位,课堂上动态生成超过教师预设范围的知识,教师在引导、指导上不够及时。其次,合作讨论、交流展示环节用时过长(占用15分钟)。学生展示的都是已经掌握的知识,提出的疑惑点很少。

3.问题的矫正。

针对课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研修,第三节研究课我们作了如下修改:

第一,使教学目标确定更为明确。知识目标:了解法律与生活的关系,说出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的法律名称;理解法律是维护合法权益最强力的手段;能力目标:掌握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手段和途径,初步形成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自觉遵守法律规则的意识,初步形成依法维权意识。

第二,使重、难点设置和突破更为合理。经过研究,我们达成的共识是:知识层面的要求是教学重点,行为能力方面的要求是教学难点。为此,此课例中的教学重点修改为法律是维护合法权益“最强力的手段”;教学难点修改为如何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重点的突破,教师设置了“记忆隧道”的环节,引导学生回忆第七课和第八课所学的关于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其他行为规则的特点,并将这些行为规则与法律规则的作用特点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理解所谓“最强有力”的含义,进而更好地培养其运用法律手段而不是其他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对“和解、仲裁”易混淆点讲解时,教师摒弃了概念讲解,结合在我校召开的运动会中运动员之间发生矛盾时,裁判员处理事件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对生涩的概念加深了理解,同时也启示学生在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要用正确的处理方式。

第三,使教学环节更加简洁有效。经过我们研修后,教师以上教学环节修正如下。导入环节利用“漫画”——“小梅的受教育权受到侵害”,设下悬念,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学生在自学阶段,教师及时在PPT上出示学法指导,如自学指导:围绕自学目标,看课本第90-93页。(1)自学时间5分钟;(2)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去仔细阅读课本,做好标记并把有关内容批改到教材上。(3)记录自己的疑惑点。这样,学生在自学时目标明确,学法得当,就可以大大提高自学效率。

第三次研究课删除自学后的交流展示环节。因为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进行学习总结,从而达到本单元在能力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最终教学目标。因此,我们把合作交流重点放在遇到侵权时应该怎么做。通过以下四个阶段:教师PPT呈现视频《校园暴力》、漫画《如此家长》情景材料并提出问题:这种事件有什么危害?假如遇到这种事件,你会怎么办?——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表述见解——师生总结。这样环环相扣,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引发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再适时点拨,拓展提升,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提高学生对相关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及依法维权的能力。

三、对新授课模式的探讨

基于优化课堂教学环节的专题研究,研究小组形成阶段性的共识与结论。笔者认为,思想品德课的新授课可以从五个环节展开,即:创设情境、导人新课——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精讲点拨、拓展提升——归纳总结、达标测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调整。

关于新课的导入犹如电影片头的序幕,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产生非要弄明白的决心。因此,新课的引入会奠定一节课的基调,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决定一节课的成败。关于“课堂导入”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1)问题导入。我们的教学就是不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引入新课,或从学生已知的生活现象和事例(但学生不知其道理)提出问题,导人新课;(2)创设直观、形象的情景导入,如漫画、视频、音乐、多媒体等。(3)故事导入。

在自主学习阶段,教师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教师要注意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学生学习可采用自学和互学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点及动态生成点,这能为教师下一步的精讲点拨打下良好基础。

关于新课的讲解,要注意两点。首先在新知学习中,教师要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充分调动学生运用旧知识去分析新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识;其次,要落实“三讲三不讲”的原则,即讲易错点、易混点、遗漏点,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超出学生实际能力的不讲。与此同时,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灵活运用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环节,注意设计统领全篇的问题链,使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要整合教学目标的三维度,使教学环节相互渗透。要把握时间分配,使教学环节既经济又实惠。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