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磨课”中成长

  • 投稿陈书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686次
  • 评分4
  • 65
  • 0

叶婷(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在准备“蓓蕾奖”决赛公开课的过程中,笔者的收获可以说“硕果累累”。

第一,教学内容由繁至简。此次任教的课题是“第三产业知多少”,它是高一思想政治课第三课“产业劳动结构劳动就业”中的重要内容。产业结构的内容,对于当前的高中生而言较为抽象,如何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复杂的内容条理化,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班里的学生都非常喜欢动漫,于是萌生了“从动漫产业讲第三产业”的想法,在课前也做了很多调研。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不错的点子。在初次备课时,我便从动漫人手,从“动漫相关的职业”引出第三产业的含义,通过“中日美动漫产业对比讲到中日美第三产业对比”来讲述第三产业的作用,通过介绍与动漫相关的素材,例如动漫周边产品、动漫公司招聘就业人员等来引出第三产业的意义。原本以为很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却被教研组内成员的一句“内容太过于繁杂”“泼了凉水”。确实,在备课前,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特别是最后一部分“第三产业的意义”三点内容,有点“生搬硬套”的意思,并且对激发学生思维,也没多大启示。经过思考之后,我将最后一块“加快第三产业的意义”相关的内容改为一个让学生讨论的环节,即“讨论动漫产业于上海有何好处”,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出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教学内容是“本”,但是如何让学生习得这些内容,应该是重中之重,这关乎学生对“习得的内容”的记忆期限,即通过思考得到的问题答案才是自己“习得”的、“内化”的答案,而不是“被灌输”的。

第二,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之一。在经过第一次试讲之后,暴露了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课堂氛围”太过沉闷。教研组成员也为我提出了很多问题及解决方案。我认识到,造成这一问题的最主要因素是我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把学生当成主体。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自主发挥的地方太少。例如,在讲到“第三产业作用”时,我运用了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的国际标准模式,这一模式是经济学家的科学研究所得,理论性较强,对高中学生而言,教师只能进行照搬照抄式讲授,这使得课堂氛围显得很沉闷。选择此理论的原因原本是想要将课堂内容拔高一个层次,没想到弄巧成拙,成为了课堂的致命缺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是生动的、有生命力的课堂。在教研组成员们的建议之下,我将此内容剔除。这里也给了笔者另一个启示,即对准备好的教学素材要有所取舍,讲授那些真正利于学生学习的内容。

第三,讨论议题由宏观转向生活化。经过了一次试讲之后,教研组同仁还提出了一个修改建议,即是否可以将“动漫产业于上海有何好处”修改为“迪士尼乐园的建造于上海有何好处”。在反复思考之后,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于是做了修改。迪士尼乐园在上海修建,离学生生活更近一些,并且它也与动漫相关,而动漫产业是一个很宏观的内容,如果将“整个动漫产业的发展”拿出来让学生讨论,会使学生无从对答。在课堂上任何内容的选取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否则难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课堂任何内容处理上,都要偏向具体化和生活化。

以上是笔者在磨课过程中所做的调整,虽然磨课的过程很艰辛,但是最终得出的结果却让人喜悦。我想,这应该就是磨课的魅力所在。通过这次“蓓蕾奖”教学比赛,我更认识到,世上没有完美的课堂,没有完美的教学方式,唯有不断探索和学习,才能使课上得更好!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