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英茶叶贸易看鸦片战争的起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4-21
  • 阅读量147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追寻19世纪鸦片战争的起源,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茶叶贸易。中英之间的茶叶贸易,使得英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影响了其国家财政收入。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默认东印度公司从事鸦片贩卖。鸦片贸易不但伤害了中国民众的健康,而且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迫使道光皇帝不得不钦派林则徐赴广东禁烟。英国商人不甘心鸦片被没收,遂想尽办法游说国会通过对华战争法案,确保自己的利益。一场由茶叶贸易引起的鸦片战争遂拉开了序幕。


  [关键词]鸦片战争;英国;茶叶贸易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关于这次战争的起源,中国学界长期将之归结于英国的侵略本性或掠夺本性。但是,英国商人及其政府为何不远万里,执意要打开中国的国门、开发中国的市场?其动力何在?对于这个问题,已有研究尚不能给出较为确切的解释。笔者认为,18至19世纪初的中英茶叶贸易,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而,本文拟从中英茶叶贸易角度,解释英国人为何要发动鸦片战争,以及为何能够发动鸦片战争。


  一


  19世纪上半叶,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成果丰硕,产品丰富,“不列颠的工业大丰收,推出廉价而高品质的棉制品、毛线品、长袜、床单、毯子、杯盘、水壶、烹食器、火炉及铁制壁炉。不列颠生产便宜的煤供火炉及壁炉使用。煤乃以铁路及汽船运输。铁路及汽船也运来新鲜的农产品及便宜的谷类,并且是工人廉价的交通工具。”[1]这次工业革命对英国造成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指出:“蒸汽管使英格兰的人口和财富翻了四五倍。”[2]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英国大众的生活水平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爱默生描述英格兰劳动者的日常饮食时提到:“英格兰人的饮食既充足,又有营养——劳动者可不能靠水芹过活,牛肉、羊肉、小麦面包、麦芽酒是高级劳工的寻常饮食。吃的好,吃的饱,是英格兰百姓的民族自豪感的主要资本。”[3]可以说,当时的英国已渐趋于享受型社会。


  大众生活水平提高以后,普遍养成了饮茶的习惯。无论贵族还是普通劳动者,都对饮茶极其喜爱。语言学家索绪尔描述道:“英格兰各地都流行喝茶,而且一天要喝两顿,虽然所费不赀,但是最贫贱的农民也像富人一样,每天要喝上两顿茶。茶叶消费总量极大。”后来又说:“从最底层的农民,到最高层的贵族,英格兰人普遍消费茶叶,而且消费量极大,据估计,每一个英格兰人,无论男女,一年平均要消费4磅茶叶,委实惊人。”[4]饮茶已经成为当时英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英国大众热爱饮茶,对茶叶的需求量非常之大,但是英国本身并不生产茶叶。他们饮用的茶叶基本上依靠国外进口。“1685—1689年每年平均进口8819.2磅为基数;1705—1709年增到88824.6磅,20年间增长10倍;1835—1839年再增到1672667.2磅,50年间增长188倍。1755—1759年增到2699402磅,70年间增长306倍。”[5]当时,中国是世界上的主要茶叶供应国。1817年至1833年,中国茶叶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一般都超过50%,最高时达72%左右,最低也有31%左右,平均出口值达61%。[6]这些茶叶大部分运往英国,英国成为当时中国茶叶最大的茶叶消费国。


  长期的茶叶输入使得英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英国人向中国输入大量的工业产品,比如毛绒制品、羽毛、印染棉布、面纱等以图扭转贸易逆差,但这些工业制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并不受欢迎,乾隆皇帝宣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7]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使得中国农民难以骤然接受西方的工业产品。结果,英中之间的贸易逆差越来越严重,对英国财政收入影响越来越大。


  二


  英国人饮茶已形成习惯,需要大量的茶叶供应,茶叶输入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英国工业成品在中国卖不出去,贸易逆差得不到扭转,深深影响了其国内经济。同时,18世纪,英国政府的财政高度依赖茶叶贸易,对茶叶征收的税率高达100%。”[8]茶税成为了英国政府重要的财政支柱。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和商人当然不甘心长期忍受对华贸易逆差。他们想方设法地开发新的产品,以图能够赚取更多的商业利润。


  鸦片从唐代开始就作为药物使用,后来又作为麻醉剂小量输入中国。吸食鸦片能够治疗因痢疾产生的腹泻,于是从1659年开始,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向外出售鸦片。[9]177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决定在东印度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鸦片垄断组织,但并不直接向中国输入鸦片,以免危及茶叶垄断经营。它将鸦片拍卖给了英国散商进行销售。这种鸦片贸易逐渐改变了长期以来的中英贸易走向。19世纪初,中国国际收支约二千六百万元,但1828年到1836年,从中国流出了三千八百万元。“1830年,东印度公司的总稽核宣布,每年至少有四百万镑得从印度运回英国。印度的这笔盈余的大部分首先要变成鸦片在广州卖掉,然后购买茶叶运到国内,这又为英国政府增加了三百三十万磅关税。在经过几个世纪的贸易之后,西方终于发现中国会大量购买的东西了。”[10]于是,英国向中国运输大量的鸦片,在中国、英国、印度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三角贸易”模式,即英国产品运往印度,然后以鸦片和其他的印度产品运来中国,中国部分用茶和其他运往英国的产品支付这些进口货。这种贸易模式使得中国白银大量流入英国,英国成为三角贸易中唯一的受益国。


  “一般来说,鸦片在中国的销售相当于在印度离岸价格的5倍左右,扣除成本,获利任然是非常可观的。”[11]由于鸦片走私能赚取暴利,越来越多的商人开始往中国走私鸦片。他们走私鸦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挽救中英之间巨大的贸易逆差,更深层次的方面是想要在中国市场上确立他们本国的经济基础。“鸦片的全部经济意义不能用它所带给对华贸易商的利润来衡量,而是在于它同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和在中国的事务上——领土上的和商业上的——关系”,“鸦片贸易作为一种散商贸易,是有更深一层的意义的。它是外国商人团体在中国兴起的经济基础。”[12]由此可见,英国人不仅想用鸦片弥补他们的贸易逆差,他们更想占有中国这一能够带给他们巨大利益的“宝藏”。


  三


  长期的鸦片输入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计嘉庆五年至十六年(1800-1811年),每年平均四千O十六箱,嘉庆十六年至道光元年(1811-1821年),每年平均四千四百九十四箱。”[13]1821-1827年年均9708箱,1828-1835年年均18712箱,1836-1839年年均35445箱。[14]短短四十年内,英国向中国输入的鸦片数量成倍增长,致使很多中国人都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据估计,1835年全国吸食鸦片的人达到200万以上,“上至官府縉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15]鸦片给中国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损害,中国的经济也一落千丈,萧条凋敝。英国却是这场贸易中的最大受益者,既在中国市场上赚得大量白银,又发展了印度市场。


  英国在中国大量倾销鸦片,引发了中国的财政危机。道光皇帝派遣林则徐赴广东禁烟,“计所缴鸦片,除保留八箱作为检查样品外,其余悉数销化。其斤两除去箱袋不计,实共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四斤。”[16]禁烟之后更是断绝了与英商的贸易,“随后又于一八四O年一月五日宣布广州封港,‘永远’断绝英船,英货或英国属地的船货的进口。”[17]英国运往广州的货船只能停留在港外,货物搁置在船上,引起了很大的耗费和损失。鸦片贩商马地臣向外交部上书称:“在华英商处于毫无保障的地位,……使英国工业陷于瘫痪,英国税收每年损失五百万镑。”[18]英国国内经济在中国的禁烟过程中损失严重,使得英国政府开始谋求解决之道。


  英国女王在国会发表演说:“在中国发生的事件已经引起我国臣民与该国通商关系中断。我已极严重注意,并将继续注意这一影响我国臣民利益和王室尊严的事件。”女王紧接着召开国会,讨论对华用兵。议会议员争辩极为激烈,分为两派,詹姆斯·格勒罕、威廉·福勒特等人痛斥英国政府偏袒本国商人,而马考莱和外交大臣巴麦尊却主张以战争保护商人利益。双方相持不下,至后来投票表决,反战者262票,主战者271票,卒以九票之多数议决:“英商在中国方面之‘损失’,必须获得满足之赔偿,若中国政府承认赔偿,则英国政府亦不为复仇而作战。”上议院和政府态度一致,几乎未加讨论,就全部通过。对华战争法案形成。


  18-19世纪,英国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民主政治较为健全。伏尔泰是这么评价英国政体的“英格兰人是世界上惟一能够反抗国王,从而给国王权力设限的国民。在这种政府下,国君拥有做好事的一切权力,同时却被限制了做坏事的一切权力,在这种政府下,贵族伟大而不傲慢,虽然他们手下并无封臣,在这种政府下,人民非常清醒地参政议政。”在很多问题上,英国都采取民主投票进行决策。这种政治决策体制为英国发动对华战争提供了便利。因为,如果是女王决断,她很可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顾虑而放弃正面战争;在民主体制下,对华贸易商人、东印度公司和相关利益集团,就可以通过种种手段游说国会通过对华战争法案。


  根据上述分析,茶叶在中英鸦片战争中实际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英国人为了扭转茶叶贸易中的逆差,发展出了一套成熟的鸦片贸易;鸦片贸易损害了中国民众的身心,毁坏了中国的经济和财政,迫使清政府不得不采取强硬态度,以禁烟方式督促外国商人放弃鸦片贸易。但是,已经高度依赖鸦片贸易的英国商人和英国政府,已经不可能轻易放弃了。在巨额经济利润的推动下,英国国会最终做出了对华开战的决定。这便是鸦片战争起源的一个隐蔽逻辑。


  作者:马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