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1-16
  • 阅读量86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主题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探索的成果之一。根据教育教学理论和地理核心素养要义,以初中地理课堂如何开展主题式教学活动为切入点,应用小组合作法、探究法、案例设计法、学生作品评价法、讨论法等启发教学方法,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内容“认识地球”为主题,探究并且尝试主题式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初中地理教学地理实践力教学活动


  一、主题式教学发展现状


  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地学知识创新的发展需要,地理教学模式也在教学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创新。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出现了过度依赖浅层教学的问题,学生通过考前背诵地理知识点达到通过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但是多数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掌握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无法形成地理核心素养。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主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生活性等特点[2],强调深度教学,使学生地理学习参与度有效提高,是转变目前地理教学中出现浅层教学问题的有效教学方式。从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主题式教学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能反映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它以主题的方式来组织、传授、解答地理知识,以此有效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的主体地位。虽然我国很多一线地理教师及地学研究者都在不断尝试开展主题式教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但是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首先,主题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根本性变革,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充分作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对教材内容及知识体系进行系统地归纳、概括、重构,包括教案设计、知识组织、内容架构、教法优化、问题解答、措施跟进等课堂预设环节。同时,还要对课堂教学全过程进行科学的组织和实施,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主题活动,完成主题活动预期的各项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是否系统全面地掌握了主题知识,并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自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给予准确科学的评价,并且不断改进。因此,主题式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由于初高中教学时间的限制,主题式教学难以在地理课堂中取得一席之地。特别是高中阶段,时间紧任务重,我们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主题式教学方法和效果,达到让学生掌握更系统、更生动、更鲜活的地理知识,培养扎实的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主题式教学的内涵分析


  国内对主题式教学的概念、表征及其活动内涵、目标和评价等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实证性个案研究多是以教师的个性化问题为案例来分析主题式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步骤,难有解析式的系统分析和理论概括。如代表性成果有:顾小清等人认为主题式教学是一种具有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学生的建构活动为主线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教学活动方式[3]。随着相关研究和与实践工作的不断深入,主题教学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如台湾学者高翠霞认为,主题教学概念中至少包括建构教学的概念,而不是单一的概念,该建构教学包括跨学科知识的架构和学习方法与策略[4]。综上所述,主题式教学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知识点及其属性的关联性,教师对教学内容及其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形成知识结构和传递方法相统一的逻辑体系。通过重新设计主题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用综合性的思维去看待地理问题,能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来解决地理问题。简单来讲,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情境与学习主题,确定学习目标,学生根据活动方案,完成探究实践活动。厘清主题式教学的内涵,可以据此应用教育教学理论和地学核心素养概念,用系统分析方法和逻辑思维表达来设计和实施主题式教学活动。


  三、主题式教学的设计方法及实证案例


  1.课堂教学设计及步骤


  (1)综合分析以确定教学主题


  分析教材的内容顺序、逻辑结构能否与学生的逻辑思维、认知起点相连接,进而考虑是否调整教材的内容。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和重要的参考内容,但是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新课改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加工、重组、调整,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逻辑思维、心理特点相衔接。


  本篇文章以“认识地球”为主题,该主题主要包含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以及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知识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地理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给学生灌输知识。认识地球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只有系统地掌握才能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明确目的以达成核心素养


  根据教学目的确定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大小目标逐一完成,防止教学过程中出现松散不紧凑的现象,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目标的设计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设置梯度,根据目标提供每个活动需要完成的任务。在地理主题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和学生都应明确各个主题活动的目的。


  本节课的活动目的是在学生掌握有关地球知识点的同时,加强初中阶段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活动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与地理核心素养。


  (3)设计活动以优化教学方法


  设计活动时应结合学校教学资源、学情及教师教学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进行“认识地球”的主题活动教学过程中,活动条件如下。


  时间:本节课的时间安排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第一章节教材内容后,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


  地点:主题式教学的开展可以选择在教室内和野外。本节课程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高,主要还是采取课堂教学以及课下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注意事项: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课堂纪律,防止课堂中出现过度活跃或者死气沉沉的现象。


  需要材料:为了满足主题活动中将教材涉及有关地球重要知识点全部呈现于地球仪上的要求,可以建议学生选择较大的材料制作地球仪,使相关信息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


  (4)教师引导以开展主题活动


  主题式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前确定清晰的主题线索,即实践活动的行动路线图(见图1)。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本节课程主题活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由于学生为初中一年级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尚未形成,还无法像高中学生一样做到自己发现主题,确定主题。教师在其中要做好引导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2.教师教学设计及活动安排


  (1)教师讲解基础知识点


  学生在完成主题活动小组合作制作地球仪之前,教师应该结合书本知识讲解有关地球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地球的真实形状、地球的大小、地轴、经线、纬线、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赤道、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等。基础知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上课前教师组织测试,根据测试情况,教师再进行点拨,将不易理解、抽象的内容进行解读,为学生完成主题活动奠定知识基础。


  (2)教师设计教学活动


  活动1:小组合作制作地球仪


  教师确定学习主题“认识地球”,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列出制作地球仪模型基本要求表(见表1)。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协作完成主题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制作地球仪和作品展示的环节归纳出初中教材所涉及有关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的全部重要知识点。


  教师可以展示相关图片,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其中包括利用橡皮泥、乒乓球、篮球等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而成的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既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选取合适的材料等,也要与同学相互配合,完成地球仪的制作。完成过程中要明确相关要求,将地球的“身份”表示出来。


  活动2: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学生在学习过相关知识点以后,教师在每个小组随即抽取一位同学,利用小组合作制作的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指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方向以及相关现象。演示完成后由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若无需补充则由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对演示过程进行点评。


  活动3:读图定位


  首先利用教材中出现的经纬网等图片进行定位,而后教师提供相关图片,学生自主完成利用经纬网、中国地图、各省份地图、学校平面图等定位。


  (3)提出活动报告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报告形式可以是图片、文字、表格、PPT等。学生完成后,课堂上集中评价主题学习的完成效果,采用自评和他评结合的方式。评价过程中,应该赞赏中存在质疑,肯定中存在鞭策。


  四、主题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主题式教学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知识挖掘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开展系统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阶段所涉及的地理知识较简单,教学灵活性高,将地理知识以主题的方式进行教授,开展简单易行的教学活动符合初中阶段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后续深度地理学习奠定基础。为推动主题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主题式教学设计应选择教材中知识系统性较强但教学内容比较分散的章节为教学主题,通过综合分析以确定教学主题、明确目的以达成核心素养、精细设计以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以实现主题目标等逻辑设计,将“主题”内涵有机地融入教学全过程。


  其次,实施过程重在课前准备,根据时间、地点及注意事项等教学环境、所需材料、仪器、数据、信息等教学条件、学校教学资源和师生状态等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突出课中引导和启发,通过教师模拟测试、交互学习、知识问答等启发式教学环节,解读抽象知识和重点难点,厘清逻辑关系和内容结构,给学生以清晰可见的主题知识概念体系;强调课后自觉开展延伸学习,将课堂所学与课后实践有机衔接起来,让学生在自评和他评、激励和鞭策、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欣赏和接受主题式教学活动。


  [作者:陆娟(1996-),女,四川南充人,石河子大学理学院,硕士生;张军民(1964-),男,新疆吐鲁番人,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