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投稿简浅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1046次
  • 评分4
  • 40
  • 0

任洁

(陕西省凤翔县城关镇铁丰小学721400)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开展创新教育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认为,对一件东西的爱好是由知识产生的,知识愈准确,爱好也就愈强烈。由此可见,只有继承的好,才能有创新,这是创新的基石。同时也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即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一丝不苟。不仅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重知识的发展性、联系性和有用性。要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立体思维空间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将传统教育中知识的积累转移到知识创新上来。

小学是人一生中长知识、长智慧 , 养成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的重要时期。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挖掘创新潜能,培养更多更好的后备人才,为科教兴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教育,而且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怎样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结合自然教学的实践,浅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而低年级的学生又还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引导去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不断进行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求知欲是学生获得知识和促进学生创造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方面,需要教师主动地为学生创设丰富而又新异的教学情景, 以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例如,在自然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景时,就可利用电教手段和教师的生动语言描绘,用故事、游戏、用直观新颖的教具等。有时教师要把几种方法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多提几个“为什么”。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来源。如果教师能欢迎学生多提为什么,并能和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探究知识,我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定会得到发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已,而提出问题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小学生生性好动好问,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人,才具有更多的创造意识。例如,教《溶解》这课时,我就让学生提出解决溶解的方法,这时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不但提出了用热水、搅拌、研碎等方法,而且提出“水量多少”也是加快溶解的方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实验来验证,学生因此也体验了创造的快乐。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是人类最根本的资源,而创新思维是人类活动的最高形式。在创新教育中,就要运用课堂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逐渐理解和掌握创新思维的主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立性等特点,学会创新思考,学会创新提问,树立肯疑、感疑、善疑的创新精神。“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从事科学研究的宝贵经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学科学,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问题,用哪些方法去探究、去揭示,正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极好机会。如在教学《杠杆》这一课时,我就让实验小组设计实验,让学生设计怎样利用间单的实验器材,怎样做才能省力、省时间等等,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得出:动力点离支点越远,重物离支点越近就省力;动力点离支点越近,重物离支点越远就费力。从而概括出杠杆有省力、省时的作用。经过实验探究,就能推动科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在教学中可凭借实验设计来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如在学习《根的作用》一课时,要让学生设计一个可证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一般来说,学生能说出与书上相同或相类似的实验方法就已足够了,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追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这一问,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学生经过思考,想出可以做个对比实验来达到目的。找两个同样的试管装入同样多的水,放在同一个地方,其中一个放入植物,另一个则不放。过些时候,会发现放植物的试管中水下降得多,从而说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这一实验的设计,说明在求异的思维过程中可得出新的方法。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敢想敢说,想别人没有想过的,说别人没有说过的,不断磨合,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 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破规“创新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如果教师牵着学生走,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这样必然会限制学生的自主活动,束缚学生的思维,又怎么可能有创新呢?因此在教学中提出研究、探索方案以后,就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结合足够数量的材料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并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进行观察实验,尽可能地多发现自然事物的各种现象及其联系和各种属性规律。通过充分的实践和探索,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感性体验,为进一步研究和深入认识打下基础。只有让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才能在科学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要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并不断激励和加深学生的行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授磁铁游戏这一内容时,单纯地向学生介绍或者让学生观察磁铁的形状,并不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磁铁,理解它的性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允许他们带着磁铁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去试验,比一比,看谁能发现磁铁的秘密,这样既能激发孩子急切想发现问题的学习积极性,又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破规”即打破常规。在科学教学中,有时我们应打破常规,走出课堂,使学生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开放化”,真正能够“创起来、新起来”。如在教学《秋叶》一课时,可带领学生在植物较多的地方进行教学。让学生自由观察各种各样叶的形状并思考:“它们像什么?”学生通过观察不仅能够说出很多很多的答案,甚至有的学生会问:“老师,为什么我不能找到两张完全相同的叶子呢?”试问,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几片树叶进行教学,容易得出这么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吗?

四、 敢于质疑,质疑中创新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经思考后得出的不同意见,要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有效地训练学生良好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经常爱问为什么的科学品质。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释疑,从而让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性质疑时,教师应设计好所提出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可“深入”。如在教学《益虫和害虫》一课时,可让学生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益虫和害虫?”通过讨论,学生经历了许多质疑、释疑的思维过程。有的学生会想到:“我们是不是应该消灭害虫呢?”“害虫都消灭了会不会破坏生态平衡呢?”从学生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科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还要让学生在课外也能积极主动地质疑。为此,教师可布置课外实验、课外观察、课外思考、课外设计等内容,让学生利用广阔的课外空间,积极开展质疑、释疑活动。如在学习《叶的蒸腾作用》一课前布置了课后实验:把一盆植物浇足水,套一只不漏气的塑料袋至植物的主茎接近盆土处并扎紧,放在向阳处,观察现象。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塑料袋内壁有许多小水珠。于是学生纷纷产生疑问:“为什么会有小水珠呢?”“小水珠从哪里来的?”根据以上这一情景,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己质疑、释疑,亦可和家长、同学或老师一起进行。真正做到教育无所不在,创新无处不在,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而更新和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且要不断的给予表扬和鼓励。例如:在讲述“ 反冲”一课时,教学中设计的瓶子喷水实验,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当水从瓶底喷出时的方向和瓶子转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是教师提出让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时,大多数学生会先说,水倒的越多瓶子转动的越快,虽然这不是教师期望得到的实验目的,但也要对他的看法给予肯定,鼓励学生观察的现象仔细,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当瓶子转动的快时,水喷出的方向是怎样的,学生就会顺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准确地说出实验结论,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一定要坚持多鼓励,多表扬的态度,千万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一味的否定和批评,我们要对学生错误的结论或见解给予正确的引导,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打消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要敢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做法。对不同的知识的看法只有经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才能定下准确的结论,这样,既能激励学生下功夫认真钻研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

总之,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才能培养出独立自主的、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继续不断地摸索,学习更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方法,才能培养出新世纪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使其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