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巧妙激发学生民主意识的有益尝试

  • 投稿彻悟
  • 更新时间2015-09-06
  • 阅读量953次
  • 评分4
  • 21
  • 0

◇福建省永安市第七中学附属小学 黄玉玲

摘要:新课程理念要求“以人为本”,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给学生松绑,积极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破规”的方式,造就了民主课堂,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堂;民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3-0047-02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上课发言需要“举手”和“起立”,老师“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这种循规蹈矩的“老规矩”虽然有利于教师控制课堂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进度,但却削弱了学生发言的动力,使很多学生不愿张口、不敢开口,这是课堂沉闷、学生参与学习意识不强的原因之一。

在小学科学学科民主课堂中,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你说”、“你做”、“今天必须完成作业”、“必须认真听讲”等命令式语言,使用“请你说一说,好吗?”“你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请坐下再想一想,好吗?”“哪个同学愿意再补充一下?”等体现平等、民主思想的激励性语言。语言方式的转变,消除了学生对教师的戒心,造就了师生之间的平等,使他们真正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从内心深处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一、教师是构建小学科学课堂民主意识的巧妙推手

小学科学学科民主课堂强调教学中的民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重新认识学生、重新塑造自我。而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正确、民主的教育观,是人类进入21世纪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在小学科学学科民主课堂上,教师要扮好“主导者”的角色,因为民主不是“放手不管”、“放任自流”。笔者在《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一课的教学中,先要求学生观察充气气球放气脱手之后的感受,通过玩让学生感受从气球里喷出的气体有一定的反作用力,并且观察到气球运动方向和喷气方向之间的关系。在组织学生讨论时,请学生把看到的现象用图示表示,在训练他们分析能力的同时,也使问题简单明了起来。而后,播放了我国自制火箭上天、神舟系列飞船飞向太空等影像资料,并提出思考气球运动与火箭、飞船上天的特点与规律,引领学生研讨“把气球吹大后再放开,气球的运动有什么特点?”“用气球带动小车运动时,气球的喷气方向和小车的运动方向又有什么特点?”等问题,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自由组装小车,不限定他们在小车上安装气球的方向。即使有的学生实验失败了,也积极鼓励他们查找原因、继续实验。调动学生的探究与参与意识,提出问题并进行必要引领,民主课堂的出现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学生是构建小学科学课堂民主意识的主力军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是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体现的核心理念。要形成这种“活力”,就需要小学科学课堂充分关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能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质量,最终实现学生能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使他们的科学意识能“生动活泼、健康主动地得到发展”。《磁极的相互作用》是一节典型的小学科学学科实验探究课。上课前,笔者充分准备好结构性强的相关材料,20分钟的“玩磁铁”环节一下子把学生都带到科学活动的参与中来,学生便在这一系列的观察、思考、探究、小结等活动中,完全成了课堂上的主人,不仅发现了指南北、磁极间相互作用的性质,还发现了磁铁对电视屏幕、收音机信号的影响、断裂磁铁磁极的变化,甚至有的学生还利用自己带来的废旧马达、喇叭等提出了有关电磁铁的其它问题,又带动了学生的课外延展性探究。从这节课的试验探究中,笔者深刻认识到,在科学课教学活动或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中,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是巨大的,关键是教师能否充分预设学生可能会做些什么,他们可能需要哪些材料,可能会碰到什么难题,要怎么帮助他们解决,甚至于如何纠正学生已有的错误结论,等等。这些准备是多个层面的,有材料准备,也有知识储备方面的准备,更有课堂预测方面的准备。教师应当积极配合学生打好科学课堂上的“主动仗”。

三、智慧是构建小学科学课堂民主意识的重要保证

由于师生在备课资料、教学条件、周围环境、知识水平及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预设的问题及方向,往往有可能因教学过程的逐步推进而出现分歧或偏向,是坚持己见,还是尊重科学,甚至于尊重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无疑要考验教师的智慧。在教学《植物新生命的开始》一课中,笔者把事先准备好的花生出苗的培栽盆发放给学生观察时,他们就纷纷被盆中蠕动的小虫子给吸引了,喧哗、尖叫声音也出来了,争论的问题居然是虫子而不是花生的培育。很显然,这一特殊情况是预料之外的。于是,笔者迅速发现学生探讨问题的共性,引导学生观察“有虫子的花生和没虫子的花生有什么不同?”把教学活动自然地又引回对花生的观察。考虑到虫子在学生的心里已经占据了重要位置,便因势利导,临时增加了课外延展性探究的“作业”:喜好花生的有哪些虫子?怎样避免虫子伤害花生?有没有科学、环保的治理办法?虽然超出了预设的教学内容,但也满足了学生被激发的民主意识,实现了课堂探究与课外科学探究的巧妙结合。还有一次,笔者在上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时,学生对“当法国巴黎是正午12点时,中国的北京究竟是清晨还是黄昏?”这一问题与预设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认识。笔者不是以“我们不要管它,继续我们的探究”作简单搪塞,而是与学生一步步推演,发现是自己在备课时忽略了背对太阳做实验时左右手代表的方向变化从而产生的错误,便主动向学生鞠躬致歉,说明“老师也会有出错的时候,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探索,还科学以真实面目”,可想而知,此后的科学课堂中,学生的民主意识特别高涨,探究实验也更加认真、仔细,更乐于与老师交流、讨论,课堂上大胆质疑和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既建立了一种类似于朋友的新型师生关系,也让笔者深深体会到: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进步的过程。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