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非平衡教学“杠杆”

  • 投稿黑门
  • 更新时间2015-10-11
  • 阅读量280次
  • 评分4
  • 60
  • 0

晏玉华

片段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核桃,叫一个子高大的男生)请借助你的小手帮老师把这个核桃打开,好吗?(孩子打不开)有困难,对吧,能想想办法吗?

生:用脚踩。

生:这样不卫生,况且用力过猛,会碎得不成样子。

生:我看过我爸放在门缝间夹。

师:你试过吗?

(刚才那个孩子摇摇头,另一个举手了、,)

生:我试过,很省力的。

生:我也试过,可是很容易夹手,并且还会把门弄得有印子,妈妈不准。

师:是啊,这个方法(走到门边做样子模仿)像你们说的虽然省力,但是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给你一‘个工具,怎么样?

教师出示核桃钳,叫一个子矮小的女生上来试一试。)

师:现在可以了,是吧!

分析: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由实物导入新课,是吸引孩子有效而经典的方法。当然,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想出办法打开核桃(在后来的下乡支教中,发现乡下的孩子也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但孩子们都经历了积极的寻找过程。这符合科学课的特点——从生活中来,经过课堂的整合探究,延伸回到生活中去。

师:为什么这个核桃钳能轻易地将坚硬的核桃打开呢?

生:我们已经学过,像核桃钳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杠杆都是省力的。

生:我认为杠杆有时候也不省力。

师:比如说呢?

生:像医生用的镊子,我认为就不省力。

生:你怎么知道不省力?

生:当然咯,药棉本身就轻的够可以了,再省力那不就自己飞过来了。

(教室一片笑声。)

师:说得有道理。那么杠杆什么情况下省力,什么情况下不省力,可以少数服从多数,通过投票举手决定吗?

(孩子们大声说不能,都说要做实验研究后再下结论。)

片段二:探究杠杆尺的秘密

师:是啊,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借助一个材料——杠杆尺(出示)。它能很方便地在所需要的位置上挂上重物,我们把杠杆尺左边挂的回形针当作重物,挂回形针的那一点叫做阻力点,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那一点叫做支点。大家试一试,在杠杆尺的左边第二格挂2个回形针,然后分别在右边的第一格、第二格、第三格挂2个回形针,观察杠杆尺分别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孩子们马上动起手来,随即发现杠杆的状态只有三种情况。)

师:改变回形针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孩子们按照平时上课实验时一样,分好工后开始实验。)

师:大家通过实验填写了上面的表格,现在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左边翘起来的杠杆(第1、3、5、7种,在图表上用红笔圈出)之所以省力,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生:左边的回形针多些,右边的回形针少些,这样就省力些。

师:是啊,为什么右边用比较小的力可以拉起左边比较重的物体呢?

生:我发现了,是左边的距离长一些。

生:是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这时的杠杆就省力。

(老师及时给这个孩子掌声鼓励。)

师:谢谢这个同学给我们带了个好头,继续观察第2、4、6、8、9种杠杆的状态,保不准还有新的发现呢?

(孩子们睁大眼睛看,老师及时用彩色笔圈出数字。)

生:(大声地)我发现了!第2、4、6、8种杠杆用较多的回形针也拉不起较少的回形针,原因是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大于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这样的杠杆当然费力。

(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师:那我们一起来说说最后一种平衡状态的杠杆。

生: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等于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这样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很多杠杆,有的省力,有的费力,有的不省力也不费力。)

师:课上到这里,谁能利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核桃钳属于哪类杠杆呢?

生:核桃钳有点特殊,它的阻力点和用力点跑到一边去了,但是它也属于第一类杠杆,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所以它是省力的。

(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鼓掌。)

教学反思

以往教学时,大部分老师是想办法让杠杆尺平衡,然后再去总结出平衡规律。我在教学实践后发现,这对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认识难度。我通过一次次课堂尝试后发现,课堂上立足于多种非平衡状态的杠杆,学生好操作,实验现象很明显,不同的状态是杠杆不同情况的反映,研究推敲这三种不同的情况,便能有效地得出杠杆的三种不同的作用,教学效果特别好。

浏阳市教科所胡学武老师认为: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整节课重点突出,由生活中想办法打开核桃开始了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小组成员分工又合作,每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操作简单化,现象明显化,尤其是归纳总结,比以往的教学方法似乎来得更简便些,值得推荐。

湖南省浏阳市浏阳河小学( 41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