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单簧管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 投稿继续
  • 更新时间2016-01-11
  • 阅读量194次
  • 评分4
  • 78
  • 0
 摘要:单簧管是一种木管乐器,有黑管或克拉管之称。单簧管产生在17世纪末,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近代传入我国之时,单簧管艺术在国外的发展无论是从乐器的造型结构还是演奏的理论教学体系,二者都已经非常成熟。在此论文中,笔者将以百年来单簧管发展中的代表人物为主要线索,通过对各个人物艺术成就的阐述来探寻单簧管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单簧管 管乐艺术 单簧管演奏家 传播与发展 
  若要追寻单簧管艺术,还不得不从它百年发展的历史中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家们的身影中去追随。人常说:任何人类历史都是由一个个人物去构成的,而这百年的单簧管艺术也是一样的,由他们的艺术成就中,我们后人可探寻到单簧管传入中国的脚印,也就是说,我们可把单簧管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看作是一部人物的历史。 
  一、单簧管是一种木管乐器 
  单簧管,又称黑管或克拉管,在台湾又称为竖笛(英语称Clarinet,意大利语为Clarinetto,西班牙语为Clarinete,法语为Clarinette,德语为Klarinette),在西洋管弦乐队中有“演说家”之称,另外在木管乐器组中又有“戏剧女高音”的美誉,它的高音区清脆明亮:中音区表情丰富,音色干净,没有一点瑕疵,犹如清澈优美的泉水一般:低音区低闷,有着浑厚的厚重感,被认为是木管乐器家族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乐器之一。 
  单簧管为西洋乐器管乐器中木管乐器组的一种,一般常用非洲的黑木作为基本材料制造,也有用木制、硬橡胶或金属制成的,它的形制是类似于一个乌嘴形的吹口加圆形的空心,木管本身由可装拆的五节均等管体组成,圆筒形状管体,有着开放喇叭口的下端。另外,在吹口处还固定着一个簧片,气流是吹奏者通过簧片和吹口间的空气形成的,以下唇给予簧片适当的压力而产生振动,由此而发声,音色柔美动听,单簧管的这种发声原理可追溯到西方古代的号角与风笛,经过学者研究它是从一种单簧片乐器芦笛发展而来而来的管乐器。 
  二、单簧管艺术的中国化之路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单簧管艺术 
  单簧管是一件西洋乐器,17世纪末叶产生于西方国家,它最初源于欧洲的古希腊,后在近代以来传入我国。单簧管传入我国时,它无论是从乐器的造型结构还是演奏的理论教学体系都已趋于成熟,由此看来,这件乐器在我国的发展轨迹相对单一,只是演奏技巧上存在一些小的突破罢了。 
  我国史料中记载的最早从事单簧管演奏的人,是一位四川音乐学院的单簧管教授——穆志清,他1904年初学单簧管,穆志清出生于光绪十五年的北京大兴县,满族籍人士。他初学单簧管是在中学毕业后,当时考入了英国人开办的音乐研修班,从师于葡萄牙籍教师学习演奏单簧管。在近现代音乐史料中记载,穆先生应蔡元培先生之约去当时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任教,并且成为成立的北京大学管弦乐队中的单簧管演奏者。后来,穆先生先后在当时的许多学校从事于单簧管的教育工作,如在上海私立艺术大学、广州市艺术学院、四川成都艺术专科学校等许多当时专业的艺术院校中担任教授,尤其后来一直在四川音乐学院长期工作和生活,成功的为我国单簧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除穆志清先生外,还有赵昆厚先生。赵昆厚(1912-1986)——满族籍人士,有皇家正蓝旗人的血统,诞生于民国元年初的北京城。1924年在皇族载涛成立的音乐学习班学习,从师于德国教师专门学习单簧管的吹奏,此后在为贵族服务的宗人府乐队中担任吹奏工作,20世纪随着社会的转型,宫廷贵族的乐队随着封建王朝的倒塌而分散,他也像许多专业的宫廷乐师一样在社会中去谋生,当然谋生的手段就是单簧管的演奏,他有着高超的单簧管演奏技术,慢慢地在北京“洋乐吹奏界”里渐有名气。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应邀在电影厂乐队中作首席单簧管演奏员,在演奏工作的同时,有时也做一些教学工作,很多在京的单簧管演奏员都是其学生。 
  要说我国最早出访国外的单簧管人士,那就要算秦鹏章。秦鹏章,浙江人士,我国著名的民乐指挥家,据记载1951年出访了匈牙利,并以单簧管教授的身份和国外同行们进行了艺术交流,秦先生于1935年师从俄国单簧管演奏家Vernick进行单簧管的学习,曾先后担任过上海国立音专副教授、上海交响乐团第一任单簧管首席以及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等多职,总的来说,秦先生的单簧管职业生涯尽管被指挥一职中断,可面对许多在京沪的老一辈单簧管人士中,秦鹏章先生是一位极具有影响的人物,无论是单簧管演奏事业还是教学工作,张仁富先生就是他得意的门生之一。 
  除了秦鹏章外,近代具有影响力的还有王端玮。王端玮,浙江人士,青年时曾师从于外籍教师学习单簧管演奏,曾经参加过教会乐队,进入过上海交响乐团,是该团的第二任由中国人担任的单簧管首席演奏家。不久之后,又被调入到上海音乐学院专门进行单簧管专业的教育工作,1954-1958年,他又被特聘为解放军军乐团上海训练班作为单簧管兼职教师的工作,一度为培养我国军内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上海交响乐团第三任担任单簧管首席吴雍禄,中央音乐学院著名单簧管教授张梧,上海音乐学院的著名单簧管教授顾鹏,原中央乐团第一任单簧管首席陈开浩等都是十分出色的单簧管演奏家。 
  新中国的单簧管教育的起始最初其实是外籍老师的中国化教育产生的人才,他们为中国后来单簧管艺术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比如任教于国际著名单簧管女教授陶纯孝(现在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就曾在穆自清先生门下进行学习。另外总政军乐团的第一代单簧管教员鲁济生、王洪鸣等人也都得到过秦鹏章、王端玮先生的悉心指导。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单簧管艺术 
  建国以后,我国单簧管的技术传播源头有两方面,即专业音乐学院的教育和军乐团的培养。此二者培养的一批批专业单簧管演奏家不但占据了我国主要音乐团体与教学机构中的单簧管专业席位,而且还在学习单簧管热潮中担任了教师的角色。他们培养的许多高水平的专业单簧管人才,在国内外单簧管比赛中频频获奖,但凡是单簧管教学演奏领域里有所成就的人,大都是由此两大体系里走出来的。如吴佛全、鲁济生、程振华、刘启林、王洪鸣等,以及骆延禧、尤德义先生和军内演奏家穆里弟、倪耀池等。 
  此外,一些国内知名的演奏家也参加了教学工作,他们或在音乐学院做兼职教授,或在家里为来自各地的专业人士上课辅导,为提高单簧管的演奏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上海交响乐团的吴雍禄先生,中央乐团的张仁富、何复兴先生,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演奏家白文顺先生,西北兰州地区的杨德林先生(原兰州军区文工团政委)等等。这些专家分散在全国各地,出生于不同年代,将这些专家的名字集中起来,连接起来,就看出了中国单簧管发展的主流,这个主流代表了国内一个时期的教学、演奏水平。 
  三、结语 
  单簧管艺术在我国发展虽已百年之久,但对于一件西洋乐器来说,这无疑还在起步的发展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的单簧管艺术必然蓬勃前进。纵观单簧管艺术的发展史,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岁月,一代代单簧管艺术家为它的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我们年轻一代要永远铭记和继承他们的光荣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