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思考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1-13
  • 阅读量347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本土文化、母语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离不开学校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充实和深化。在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意义以及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后得出,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要切实抓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工作的落实,注重加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内容的选择,强化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师资培训,探索加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实施路径。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文化;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认同;文化自信


  作者:韩彦婷1,2,尹爱青3(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吉林长春130117;3.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化的力量不言而喻,民族文化是立足之本,也是发展多样文化的基础。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积累沉淀发展而成的,民族文化的基因具有强大的表征性和延续性,是现代文化创造的根基。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主体构成,它映射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流变、发展脉络,是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长流不息、生机勃勃的命脉。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


  民族音乐文化是一个民族的DNA,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当今世界信息大爆炸,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风起云涌,世界已变成大融合的地球村。在这样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如何凸显一个民族的特色?如何在大融合的发展中亮出本民族的名片?更多的人把目光转向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


  钱穆先生曾说:“文化也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了文化,那就等于没有了生命。因此凡所谓文化,必定有一段时间上的绵延精神”[1]231。不同土壤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由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自然环境的差异,历史发展的变迁,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种族行为习惯的不一,由此产生了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有鲜明的、突出的特征,也就是文化的民族特性。“民族是文化的创造主体”,“如果把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那么,每一个民族无论强弱大小,都在其生活方式中积淀着人生的经验以及各民族对自然和社会的真切体会,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2]17。


  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和条件下,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全球一体化,文化“大一统”,尤其是吃麦当劳、喝可口可乐、穿牛仔裤、听摇滚乐长大的一代,认为西方的就是文明先进的,民族的就是愚昧落后的,对本民族文化不自信、不认同。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信息技术的全球性扩展促生了本民族原有文化形态的流变,特别是那些处于文化发展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群体,他们的民族文化不仅不能够延续传承,甚至濒临衰落和消亡。这一现实将深刻威胁到他们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认同。


  对我国而言,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困境: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占据主导地位,现代科技传媒取缔民族音乐文化的传统传承方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带来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型,从而导致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逐渐失去原本的土壤和存在的根基,民族音乐文化影响力式微、衰弱。以前的民歌是在田间地头劳作时唱、在节庆仪式上唱、在宗教祭典时唱,问路有问路歌、出嫁有哭嫁歌、砍柴有砍柴歌、饮酒有祝酒歌,歌声就是生活,生活离不开歌声。民族音乐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水乳交融,它是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当然,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而不是阻挡现代化的进程,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发生了变迁,其音乐文化在现实文化格局中出现了不适应,显得格格不入,这势必造成了民族音乐文化价值错位和价值分裂,势必造成了民族族群的文化认同危机。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系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就是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外在彰显,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产,也是本民族墨守成规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本民族音乐传承的中断,势必造成本民族主体意识的混乱,进而造成民族价值体系的冲突和崩溃。一些少数民族音乐已经逐渐无人会唱,只有极少数年纪大的老人能够演唱本民族歌曲,年轻人几乎无人感兴趣,更谈不上传承。许多少数民族年轻人不再认识本民族文字,不再会说本民族语言,不再穿着本民族服饰,不再演唱本民族歌曲,甚至极少保留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近几年,还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民族音乐文化和经济贸易交流的特殊盛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有的少数民族音乐被作为商业旅游的特殊形式,亦或作为招商引资的政府项目,其内容已被改造的面目全非,甚至加入了流行音乐的元素。这种传承的内容和方式不再原汁原味,不再纯粹,用现代的思维和声光电组装的同时,把它的灵魂阉割了。甚而有之,有的少数民族的年轻人从封闭的族落走出,被城市的商业化、现代化所吸引,于是戴上耳机学唱流行和摇滚,年轻人的民族认同感被彻底改造。这种悲剧现象与其说是传承,不如说是破坏。我们国家保护“非遗”的政策第一条就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有敬畏之心,要保持它的纯度,随意包装、嫁接、篡改都是错误的。


  民族音乐文化被现代商业文化同化或异化,失去了原有的艺术价值与精神内核。民族音乐文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严重失衡,民族音乐文化被边缘化。边缘化的后果必然会导致它的式微、中断和消失,必然会导致一个民族个性的泯灭和文化个体自我的迷失。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衰落和消亡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的衰落和消亡。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现代意义


  民族音乐文化承载了历史赋予他们的独特的文化印迹,展示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历史的各个民族的情感世界,表达了深刻的人文精神。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对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精神的延续,乃至整个民族的繁荣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民族音乐特征鲜明、形象突出,是民族的地理形态、风俗习惯、审美标准、道德观念等等在音乐上的体现和反映,是本民族文化力量的彰显。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不能够跟随现代社会的发展,不能够与时俱进,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受到忽视和冷落,民族身份认同感受到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任重而道远。如何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为全人类的文化做出贡献?唯一的答案就是弘扬本民族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由此,传承至关重要。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不仅仅是民族的衣食住行、生产方式、行为规范、宗教习俗等等,它传承的更是一种民族的认同、民族的意识、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自信。当意识形态成为当今社会的中心话语,文化传承便是巨大的、无形的力量,足以推动思想、观念、精神,甚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民族音乐文化不是静态的,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民间音乐的内容、形式和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站在现代社会的视角,我们更多要思考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让民族音乐文化更具时代精神,更具人文价值,更具民族性、艺术性、现代性和国际性。


  二、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学校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进行文化选择和文化传承。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主办的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全球化与本土化”“传统与变迁”“超越与融合”,是近几届大会热议的主题,诸多学者经调查研究证明,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方面学校音乐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学校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


  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具有“习得性”的特征,即“所有的文化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得来的”[3]393。文化只能通过“社会遗传”,即通过社会化的过程,文化才能从一代传承到另一代。文化习得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民族认同的根基。文化习得最重要、最直接的介质和途径是学校教育。


  尹爱青教授在《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中讲到:“学校音乐教育是指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学校教育所实施的以音乐为媒介的教育活动。学校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人”[4]1。学校音乐教育有国家明确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统领,有明确统一的教学目标,有具体丰富的教学内容,有规范严谨的教学评价,并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由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和指导,最终达到学习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目标。科学性、系统性、规律性是学校音乐教育区别于社会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社会音乐文化传承所不能相比的。世界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卓尔坦(KodályZoltán,1882—1967)的教育思想明确指出:民间音乐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根本和基础。他指出,必须培养学生本民族的音乐思维方式,积累本民族的音乐语汇,传承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在这种“民族化”教育的过程中,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刻内涵,积淀民族情感、加深民族意识。


  通过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阵地,面向学生传递、承接民族音乐文化,熏陶学生积累音乐母语语汇、培养音乐母语思维,使学生认知民族音乐文化、体验民族音乐文化、理解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热爱民族音乐文化。


  (二)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充实和深化


  《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到:“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感情和民族精神的展现”[5]1。中国民族音乐中包含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民族音乐文化的系统学习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体系、拓宽多元文化视野、加强国际文化理解的基础。


  学校音乐教育承担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活文本。学校音乐教育自身的特点、方式、样态和体系,为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同时民族音乐文化又反作用于学校音乐教育,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培养、审美意识和文化理解提供更高的占位和视野,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人的必要保障,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充实和深化。


  学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和内容,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将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有效传递,让学生们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了解民族的历史流变、种族特征、文明程度以及文化形态,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多元认知,建构学生的价值体系,进而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自觉。中国有56个民族,多元化的民族创造了多元的民族音乐,每一种民族音乐都有其独特的人文价值、美学意义和哲学基础,其历史源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学校音乐教育融入民族音乐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学生站在现代的视角,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是多元与多维的交叉,是本土与全球的融合,这样必然会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三、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思考


  如何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进行民族音乐传承?有什么困难和阻碍?如何进行有效传承?有什么有效的方法和路径?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研究的问题。


  (一)抓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工作的落实


  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4。针对当前民族音乐文化的式微与萎缩,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民族音乐教育扶持的力度,包括对项目资金的扶持、教学环境的投资、教学设备的投入、师资力量的培训等等,尤其对少数民族自治区,加大力度从硬件、软件方方面面给予政策支持和倾斜。从1999年开始,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陆续出台、颁布民族基础教育的政策和文件,足以看出国家对民族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大力支持。但是,从地方对民族基础教育的落实情况来看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对于民族音乐教育的落实,落差还很大。所以,地方教育行政机构要与国家教育行政机构保持思想上的高度一致,积极提高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意识,充分利用、发挥音乐课程资源和课程管理权利,从思想、理念、师资、课程、教学、活动、教材等各个环节抓起,逐项安排落实,落实到每所学校、每位领导、每位教师、每位学生,甚至每一节课。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要提出规划和要求,具体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和路径,并制定考核机制和考核办法,对传承好的典型学校和项目进行大力推广和精准帮扶,刺激、激发、带动更多学校的积极参与,形成良性循环。


  (二)注重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内容的选择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内容的选择决定了传承的效果。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浩如烟海,如何在浩瀚的民族音乐文化中选择适合学校音乐教育的民族音乐文化内容,选择民族音乐文化精髓,是教育者文化底蕴、文化内涵、文化审美、文化修养的凝练和体现,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方向和导向,决定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质量。民族音乐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表现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风俗习惯,是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宗教信仰、行为习惯的体现,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由外到内的基本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深刻的民族精神。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内容的选择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器物文化”的内容开发,而应更多观照民族音乐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世界著名的三大音乐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在全世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也是全世界的学校音乐教育广泛采用的教育体系。世界三大音乐教学法有一个共通的思想,就是把传统的民歌、民谣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而柯达伊教学法更是把民族音乐思想全面渗透、覆盖到学校音乐教育,并运用到极致的典范教学。柯达伊民族音乐教育的思想使这个曾被侵略的匈牙利民族崛起和壮大,为匈牙利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强调要以民间音乐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他认为民歌是引导孩子热爱民族音乐,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必由之路。匈牙利的儿童全部都会唱匈牙利民歌,普通学校里每天都有音乐课,都有歌唱音乐班级。民歌属于每一位孩子,属于每一位公民。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也有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成功案例。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是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白沙完小学位于驰名中外的白沙壁画旁,始建于雍正二年,是丽江建校历史最长的一所学校。白沙完小充分利用白沙特殊的地理环境,积极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经过多年的努力成为云南省开展中小学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创办了白沙细乐示范班、课间民族打跳,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教研组、兴趣小组,确立了包括白沙细乐传承、东巴象形文字传承和以打跳为主的民族舞的专项研究课题。白沙完小项目点侧重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纳入正规教育办学体系,并建立了长期的运作机制[6]28-29。


  成功的案例带来积极的启示,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将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特色融入、充实到学校音乐课堂中,促进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的能力的提升。


  学校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种种困境和挑战,教育者要勇于承担这份历史的重任和使命,通过学校音乐教育积累学生民族音乐语言,建立民族音乐思维方式,强化民族意识,增强民族情感。“民族音乐思维与开发性的音乐思维并不矛盾,以民族音乐为基础和出发点,并不是狭隘的一统和封闭,而是要使其根基首先深深扎在民族音乐土壤之中,然后进一步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并在更广泛的领域接受世界性的音乐文化”[7]51。


  (三)强化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师资的培训


  优质的教育来自于优秀的教师,加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教育的师资培训尤为重要。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教育理念,必须建立一支热爱民族音乐文化、钻研民族音乐文化,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的有责任、有热情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目前比较薄弱,国家要花大气力对音乐教师进行系统的、集中的、针对性的培训。在思想上,加强教师民族主体意识,加强教师强烈的民族音乐认同感和使命感。在培训内容上,完善教师民族音乐文化体系的系统学习,加强教师民族音乐理论知识的补充,培训教师对民族音乐风格的准确把握,能够地道的演唱、演奏民族歌曲、民族音乐,为民族音乐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2015年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这一概念瞬间成为最焦点的话题之一,在我国的经济领域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更是引起了教育界的深刻思考。“供给侧改革”这一理念被引入到高校教育领域,也引发了高校教育改革的思考——“需求侧拉动”和“供给侧推动”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和解决好供给与需求、专业与就业、质量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如何转型?如何升级?如何实现无缝对接?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采访了X市的教研员和Y学校的音乐教师,访谈中发现两点比较重要的信息:一是高校音乐人才的培养问题;二是在职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大学或者研究生期间的学习背景几乎都是欧洲音乐教育体系的内容,而且所学专业多为西洋乐器和美声演唱,即便是学习民族声乐、民族器乐的学生,他们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课80%是欧洲音乐理论体系,我们可以看一下普通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和声、曲式、复调、配器、西方音乐史、西方音乐鉴赏、视唱练耳等等,而有关民族音乐的课程设置少之又少,只有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和中国音乐史。由此可见,我国传统音乐的理论建树还很缺乏,音乐理论界对中国传统音乐没有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从而导致高校的教育只重视西洋音乐理论的教学,轻视民族音乐教学。而且,高校音乐的教学模式偏重技能训练、专业训练。因此,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供给与基础音乐教育的需求方面出现了断层,也就是说高校培养的音乐人才不能够与基础音乐教育实现有效对接。高校毕业生在小学唱歌课的教学中用美声唱法来教学生唱童谣、唱儿歌、唱民歌,很显然这是不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和学之间出现落差,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课外活动上,对于一场演出活动的策划、组织、排练各个环节,高校毕业生也显得无能为力,缺乏相关的经验和组织能力。据教研员讲,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的专业水平确实很高,可以演唱威尔第歌剧咏叹调、可以弹奏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但是教学实践环节却感到无“技”可施,学不能致用。高校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的前提和保障,笔者呼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要与基础音乐教育相对接,大力加强民族音乐系统的课程建设,建构和完善高校音乐教育供给结构,为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培养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中小学音乐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培训活动和学术会议的机会很少,或者是中小学音乐教师信息封闭,得不到参加培训的信息,或者是教师本身对此类培训不管兴趣,再或者是学校管理层不重视此类培训活动。近几年教育部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国培计划”“省培计划”投入大量的资金,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教师们在此当中确实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就音乐教师的培训方面,过于关注学科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对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专题培训还是比较少。笔者参加了2015年10月16日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音乐教育大会,参会者1200余人,可谓盛况空前,我们也看到了中国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会议内容精彩而丰富,有主题学术报告、工作坊、论文宣读、演讲比赛、论文海报展、圆桌会议、汇报演出等等,高效而立体化地呈现了音乐教育前沿的最新动态、理念与成果。大会的各项内容呈菜单式平行展示,各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尽管大会主题是“传承·发展·创新”,可是非常遗憾的是,民族音乐会场的寥寥无几与其他会场的门庭若市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可见,教师自身对待民族音乐的态度和审美是存在偏见的。教师的理念决定其教学理念,加强教师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和培训是历史赋予教育者的重任,迫在眉睫。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民族音乐教育的有力保障,音乐教师应该树立民族音乐的主体意识,运用丰富生动的教学方法、精彩纷呈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民族音乐教学,做一名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使者。


  (四)加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无法触碰却又无处不在的精神现象,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产生着强烈的影响。校园文化具有渗透性和传承性。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它是一种传统、一种精神、一种现象,不论优劣,不以时代、体制、环境、人员的不同而消失,其精神力量届届相承、代代相传。


  学校要通过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以系统的、集中的认知去体验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通过校园文化的渗透,对学生个体实施有力的文化整合,实现其特定的价值同化。这里还是借助云南省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成功项目进行说明:“云南是少数民族大省,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西盟县民族小学、元江县第一中学等学校多年来坚持开展课间操民族集体舞活动;元江县澄江小学、临沧县凤翔小学、贡山县普拉底中心完小、孟连县民族小学、动海县民族完小、西盟县第一中学等学校积极开展校园兴趣小组活动,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因地制宜,努力编创有特色的民族舞蹈,制作有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品等。丽江市古城区黄山小学创办的东巴文化传习班聘请有关专家学者讲授东巴象形文字、东巴舞蹈、东巴唱腔、东巴经及各种综合文化课。沧源县岩帅镇贺南完小、孟连县孟连镇芒街村新干河完小、贡山县普拉底乡中心完小等长期邀请学校附近寨子的村民们到校园进行民族民间歌舞表演和传习活动。还有新平县老厂乡竹园小学以传习彝族音乐、彝族舞蹈为实验活动等,这些学校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感情,培养民族艺术人才均作了有益的尝试。”[8]126-131


  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文化传承功能。校园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具有传承作用。加强民族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承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在校园广播站、学校宣传栏大力宣传民族音乐文化内容,以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而非现代流行音乐文化。建立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社团,如民乐团、民族合唱团、民族绘画社团、民族饮食文化社团、民族服饰文化社团等等,以富有民族元素的各个社团营造出富有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的校园环境。而校园精神文化同时凝结在校园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是学校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展示,是学校教育文化的微型景观。


  学校音乐教育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重要内容和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承载着繁荣世界音乐文化的职责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