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视域下高校音乐教学改革探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1-16
  • 阅读量75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高校的音乐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激发音乐的审美价值。目前,我国高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在高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发挥音乐的审美价值,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利于音乐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审美教育;音乐;教学改革


  从情感入手对人进行教育,既是席勒美育理论的创造,也是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核心观念。审美教育的情感体验特征表现为美育的过程性,也就是把过程和目的相统一,在情感体验过程中使受教育者情感得到丰富和提升,以怡情养性来“培根铸魂”。在审美教育的视域下,高校的音乐教育应更注重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以及全方面的发展,注重音乐教育的实践性,使他们有充分的审美体验。在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分析审美视域下高校音乐教学的不足,并探索与之适应的改革路径,是关键所在。


  一、审美教育视域下音乐教学的特征


  音乐欣赏是一个富有情感化的活动,其中包含着鲜明的心理因素。音乐审美心理包括听者的音乐感知、审美态度、情感体验、基本认识与联想想象。审美视域下的音乐教学,主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互动性。为了强化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教师应该提出审美要求,激起学生的审美期待,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审美的交流与互动,将审美的情感化为音乐的语言进行表达,从而完成音乐教学过程中师生深层次的情感对话。[1]第二,能动性。音乐教学本身就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在审美视域下,则更应增加师生之间对于音乐的共鸣与共情。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源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更多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曲目,一方面这是在学生的理解范畴之内,避免其产生畏惧与排斥心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从经验主义出发,充分发挥对于音乐的体验与想象,产生美学层面的认识,从而达到高于生活的目的。第三,实践性。美国教育学家托马斯·里吉尔斯基在其著作《作为实践的音乐与音乐教育》一书中提到,音乐的社会实践性是更为本质的属性。音乐的教学离不开实践性。[2]同样,美国音乐教育学家戴维·埃里奥特在《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中也多视角地阐明了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由不同的音乐及音乐实践活动所组成。[3]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音乐教学活动的理论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音乐理论,并完成对音乐审美情感的升华。


  二、审美教育视域下高校音乐教学的不足


  首先,优秀师资力量的缺乏,对于音乐教学的投入有限。师资力量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审美体验的不足。不可置疑的是,当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师都具备相当的音乐素养与理论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能很好地完成音乐教学的任务。但是,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基于教师有良好的审美能力与审美体验之上的。他们需要一定的人文学科素养,也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与体验。教师审美能力的匮乏也使得高校的音乐教学面临困境。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在教授音乐理论时,没有经验层次的感悟与审美体验的表达,使得理论艰涩难懂,对于唱法的实践也便显得更为机械。此外,高校对于音乐教学设备以及音乐科研项目的支出都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对于音乐的审美体验也有所下降。


  其次,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音乐教学实践不足。在我国教学体系中,往往更为重视理论的教学,而轻视理论的社会实践,从而造成了教学活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在音乐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是更为重要的一环。音乐来自于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又反作用于音乐,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实践的缺失导致了教学过程的不完善。音乐教学的实践一方面存在于作品的声音实践,充分参与音乐因素的对话,即真正的开口唱出来;另一方面也要深入生活实践,于城市里,于乡野间,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和其背后的意义。高校音乐教学过程实践环节的缺失也导致了音乐审美体验的匮乏,从而不利于高校音乐教学的开展。


  最后,学生对于音乐审美体验的重视度不够。一方面,迫于学业的压力,学生更追求论文、科研项目等,而对于音乐的重点部分——审美体验的关注度不足,重视度也不够;另一方面,当前的音乐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没有充分结合时下流行的自媒体等形式,未能充分激发起学生的音乐审美兴趣,也导致学生对于音乐审美体验的重视度不够。


  三、基于审美能力提升的高校音乐教学路径探索


  首先,加大对师资的培养力度,增加音乐教学投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引导者,其自身应该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这样才可以完成对学生的高质量教育。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定期参加音乐审美能力提升培养班等形式进行自我提升。另外,学校层面应该给予充分的支持,鼓励教师外出交流,与先进的音乐理论和方法对话,开拓眼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此外,高校也应建立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促进高校音乐教学审美能力的提升。


  其次,充分重视音乐教学的实践环节。高校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革新教学模式,增加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来增加实践的趣味,使音乐复归实践的属性。教师作为音乐教学的传播主体,在按照既定计划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制定出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重新完善教学计划。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到的理论,充分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学生对于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教育学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体验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深层次目的。


  最后,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视。对学生的学业考核形式进行改革,将音乐审美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引起学生的重视。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情境的设定,构建学生进行审美的理论与现实空间。通过短视频、音乐剧、微课等多元的形式完成教学,丰富学生的欣赏层次,帮助学生获得不同形式的音乐美感。在保持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同时,要注重让其抒发自身的感想感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充分展示自身的才华。


  四、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对做好美育工作提出要求:“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音乐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情感艺术,在音乐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着审美层次的表达,丰富了人们精神上的美学感受。高校的音乐教学要注重美学价值导向,在音乐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审美能力的提升。审美教育视域下的音乐改革,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音乐热情,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对于音乐学一流学科的建设也将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滕丹,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博士,中国音乐史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