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作品《牧神午后》赏析

  • 投稿胡大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733次
  • 评分4
  • 34
  • 0

宋晓婷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大连116001)

【摘要】《牧神午后》是德彪西根据法国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所作,在创作《牧神午后》时德彪西充分利用了管弦乐队的色彩与音响,展现一种朦胧、飘忽、神秘的境界。《牧神午后》不单奠定了德彪西在音乐界的地位,确立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也对二十世纪的音乐发展有深远影响。文章就赏析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

【关键词】德彪西;牧神午后;管弦乐

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创作于1892年,整个作品都跟马拉美的同名诗紧密相连。在这部作品中,德彪西加入了很多新元素,开拓了管弦乐音乐的发展道路。作品主要描写一个炎炎夏日,牧神在睡梦中与森林女神相拥,当牧神慵懒的苏醒后,回忆起梦中的情境,又渐渐地进入了梦乡。马拉美曾这样说过德彪西的《牧神午后》: “你的《牧神午后》管弦乐前奏曲跟我的诗歌很协和,它用微妙、迷离的音乐衬托并提高了我的诗歌。”由此可见,《牧神午后》在音乐界的地位是难以取代的。

一、((牧神午后>乐队编制

在乐队编制上,《牧神午后》属于灵活性较强的小型乐队,主要乐器有长笛三支;F调圆号四支;双簧管、大管、A调单簧管或是降B调单簧管各两支,竖琴与弦乐组两架;两个古钹,音高分别为E和B。就晚期浪漫派而言,这样的乐队编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德彪西却用这普通的乐队编制绘制出了一幕幕新颖的音乐画面。具体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1.木管乐器组在选用乐器与数量上有所偏重,奠定了木管音色在整部作品中的“思维主角”地位,这跟古典时期以及浪漫主义时期乐队中侧重弦乐的情况有较为显著的对比。

2在弦乐组的使用上德彪西考虑的主要是音色,借助多层分布等方式使弦乐演奏的音响效果更加细腻。同时还将弦乐音响作为作品的背景的陈述和铺垫,相较于古典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将弦乐组用作前进行乐器来说,可谓是更深层次的创造和革新。

3铜管组织用了四支圆号,一来用作作品的背景和声,形成力度对比,二来借助圆号跟号角相近的音色让人们联想到田园风光的优美景色。在作品中圆号是弱起奏且时间较长,有缓慢懒散之味,让人联想到牧神的慵懒形象。而且在整个作品中圆号的吹奏都是弱力度,追求一种迷茫的音色,渲染整个音乐背景。

4作品中唯一使用的打击乐器就是古钱,借助古钱的形象内涵,在婉转柔美的音色中唤起人们对神性的无限联想,颠覆了古典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将打击乐作为乐队中音响力度主要来源的做法。作品中使用了两架竖琴,加之需要频繁变换和声,所以竖琴需要很弱的力度演奏,作为背景音色,衬托出一种精致、高雅之感,有别于浪漫主义时期用竖琴演奏装饰性和弦以及音型化琶音的做法。

二、《牧神午后》作品分析

1长笛独奏

《牧神午后》是三部曲式前奏曲,作品的开始是长笛独奏,引出主题一半音阶滑行,即恬美又有一丝慵懒之气。长笛从低音区开始吹奏,速度从容平稳,没有较大的旋律起伏,将“牧神初醒,带有一丝慵懒气息,回味着梦境中的情景”这一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似乎林中仙女真的来过。

2.旋律出现

旋律出现后就是木管吹奏的柔美和弦与竖琴的刮奏,表现牧神午后冥想的神情,营造了一种飘渺梦幻的意境;接着长笛又重复一样的旋律,同时弦乐组演奏微弱震音辅助。长笛演奏的旋律第三次出现时其他乐器也相继延伸开来,竖琴演奏流动的琶音、大提琴和中提琴形成交相呼应,赋予音乐变化性,展现出一种午后阳光下的草地以及牧神浓浓的倦意。

3.第二部分

作品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由双簧管独奏吹奏出音色明亮且短暂的乐句,然后加快吹奏速度且节奏规整紧凑;接着小提琴高四度重复乐句,使音乐色彩更加明亮,牧神在梦境里的热情被夏日的阳关驱散;竖琴刮奏带出了圆号缠绵悱恻的“对话”,接着相继出现了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圆号四种乐器的独奏,让音乐表现得更为细腻,展现出一种柔情之美,将一场“爱情的白日梦”展现得惟妙惟肖,奏出了爱情的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触摸;紧接着,音乐的力度逐渐强化,各个乐器衔接更加协调,织体更加细腻,共同描绘出了千变万化的音乐色彩。第二段,展现出的音乐是整个作品中十分优美的,由所有的水管组奏出旋律,弦乐演奏的旋律很细,在切分节奏的演奏时也很轻,表现出整个旋律的移动性,两架竖琴的琴音也融合其中,随着音乐的发展力度逐渐增强,最终使乐曲的热情达到一个顶端。

4.第三部分

作品的第三部分可谓是第一部分音乐的简单再现,依旧是南长笛吹奏,体现出慵懒之意,但此时乐曲的调性已发生改变,作为背景的音响表现得更加细腻,整个音乐的发展是以线性为主题不间断向前,就像是流淌的小溪一般,没有任何扩展。而且,为了将牧神午后慵懒的状态表现得更加传神和细致,第三部分的音乐主题节奏有一定的拓展,音乐织体也更加丰富。

5.乐曲尾声

最后一部分就是整部作品的尾声,长笛仍然是主要的演奏乐器,同时弦乐组用极为细致和十分轻柔的震音衬托长笛的演奏,增添一种“震颤”之感。但这种欢愉是十分短暂的,接着音乐又展现出慵懒的情绪,就好像“欢愉”没有来过一样。最后音乐在寂静里结束,回到了炎炎夏日和煦的阳光、芬芳的草木、森林的安静,牧神又进入了梦乡。

三、结束语

德彪西在创作《牧神午后》时,既延续了浪漫主义后期部分音乐元素,也有印象派音乐的独特镶嵌,可谓是集聚开创性的作品;作品中德彪西独特的创作手法以及艺术风格更是凭添了一丝风华,为后人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更是奠定了德彪西在音乐界的不朽地位。

参考文献

[1]范奇玉.音乐道路上又一里程碑——德彪西的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前奏曲》[J],邢台学院学报,2005,(4)

[2]李思诺,浅析《牧神午后前奏曲》[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