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柴可夫斯基《八月》的创作特征

  • 投稿Stan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190次
  • 评分4
  • 81
  • 0

吴晓曦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文章通过对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中的《八月——收获》进行音乐本体和审美方面的详尽剖析,对柴可夫斯基简洁的曲式、多彩的和声、抒情的旋律等方面的创作手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体会到其音乐中的俄罗斯民族特点以及柴可夫斯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对劳动的赞美,对祖国的忠诚之情。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八月;创作特征

对于音乐家来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他们创作和赞美的主题。一年中四个季节美轮美奂,春的生机、夏的浓郁、秋的柔和、冬的瑰丽,风格迥异的四个季节在他们眼中格外的迷人,激发着一代代的音乐家为之抒发、慨叹。在众多关于四季题材的作品中,从内涵上当数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最为深刻了。

一、柴可夫斯基简介

柴可夫斯基是俄国乃至于全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既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又具有动人的抒情性,并且具有强烈的戏剧色彩。他留下的许多传世之作都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如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室内乐:《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套曲集:《四季》等。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创作的初期阶段:1866~1877年间,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充满了明朗乐观的思想感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二是创作的中期阶段:1878~1885年,柴可夫斯基大部分时间是在意大利和瑞士度过的,与梅克夫人相识,受其资助与鼓舞,全力投入创作的时期。三是创作的高峰阶段:1887~1893年,梅克夫人停止对其资助,沙皇制度下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其作品更为深刻。本文即将分析的是钢琴作品《八月》,出自《四季》中的一首,是作曲家在创作初期阶段的一部作品。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在音乐内容表现方面,善于利用戏剧的矛盾冲突,把对美的赞扬与对恶的抨击交织在一起,以达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在音乐技法运用方面,他非常重视俄罗斯民间曲调的收集与运用,同时把西欧的创作技法与本民族的创作特色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二、《四季》简介

1876年柴可夫斯基接受音乐杂志主编的约请,每月为这家杂志写一首钢琴曲,他连续写了十二首曲子,构成了一套脍炙人口的组曲《四季》。在这十二首钢琴小品中,有的曲子是描写的是自然风光,比如《四月——松雪草》、《五月——白夜》等,就像一幅幅浓墨重彩的风景画,清新、自然;有的描写的是人民生活情景的,比如《七月——割草者之歌》《八月——收获》,柴可夫斯基以民间人民生活为主线,用他真实的感受描绘这一时期俄罗斯人民真实和惬意的生活;有的则描写俄岁斯民族风俗习惯,如《二月——狂欢节》、《十二月——圣诞节》,形象地表现出俄罗斯人民浓烈的生活气息和多姿多彩的民间特色活动。

三、《八月——收获))音乐本体分析

(一)诗乐并茂的创作构思

著名的美学大师黑格尔说: “在一切艺术之中,音乐不仅可以自南脱离实际存在的歌词,而且还可以自由脱离具体内容的表现方式,不过在这种情况之下,音乐就变成空洞无意义了,只有在用恰当的方式把精神内容表现于声音及其复杂组合这种感性因素时,音乐才能把自己提升为真正的艺术。”

套曲《四季》中的每一首单曲都有一首题诗,《八月——收获》是套曲中的第八首,这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柴科夫斯基抓住收获这一最能体现农民生活的场面进行创作,《八月》它的素材源自柯里佐夫的诗:《八月收获》。

八月收获——阿·柯里佐夫

家家户户来收秋禾,高高稞麦齐根斩割,

捆捆庄稼聚成麦垛,牛车轧轧连夜奔波。

诗中若隐若现的场景与音乐的旋律、节奏交织在一起,做到了诗中有乐,乐中有诗,把柴可夫斯基创作的具体形象和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诗、乐、画”三者的统一。

(二)简洁清晰的曲式

此首乐曲的曲式结构是带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b小调。6/8拍。下面将按部分进行曲式的详细分析。

1首部(1~ 67小节)

首部的曲式结构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曲式结构图如下:

A段是个呈示性的段落,共有两个乐句,每个乐句结构比较匀称,都有8个小节,是个方整型的乐段,又由于两个乐句动机一样,旋律基本相似,故A段又是平行乐段,a句在b小调上进行,在第8小节处以b小调的V7-I全终止结束,而a’句是a句的变化重复,基本在b小调上进行,结束在V7/v-v开放性终止,为第二乐段的发展敞开了思绪,因此A乐段亦是开放性乐段。

B段是转调乐段,大致结构是南两个各有4小节的平行乐句和一个连接句构成的,使用A乐段的材料展开发展,属于引申型中段。B段第一乐句b,由h小调开始,于第18小节进行转调进行,转入e小调,19~ 20小节在e小调V7-I,打破了原来的调性规律,音乐开始发展起来。b’在b句上方纯四度模进,由e小调转向a小调,在a小调的V7-I收拢结束。连接句通过模进的方式,经过了一系列的离调,造成了全曲的矛盾激化点,也就是乐曲的高潮。调性不断运动,持续的和弦进行弱化了旋律线条,凸显出回归主调属方向的和声功能。为再现段的出现做了铺垫。

A’变化再现段分为两个乐句和一个补充句。其中a句( 37~ 44)是A段中乐句的完全再现,a”句经过材料、句法的发展比a句规模大一些,最后在58小节收拢在b小调V7-I。所以A”段是非方整性,收拢性乐段。两乐句之后有一个结束的补充,充分地强调生动、诙谐的律动,使其自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部分。

2中部( Trio)

中部是规整的三声中部,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c乐段为两平行乐句,各8小节,第一句D大调,结束在Ⅶ,/V-V7/V半终止,第二句A大调,为K 6一V 7一I的全终止,属于方整、转调、开放性乐段。D乐段为146小节,使用c乐段材料,属于展开性中部,调性依次为D-E-#F-G-A-b-D,再现部C’为动力再现,第一句无变化,第二句调性由原来的A大调变为D大调,和声也有所变化,但仍为8小节,这一乐段属于方整、守调、收拢性乐段,其后是14小节的连接,b小调,采用了C乐段材料,为再现做好了准备。

3.再现部

再现部为静止再现,其后加入11小节的尾声。最后多出主和弦的三次柱式强奏,加强了全曲的终止感。

(三)形象性的主题

1.A部主题

A部两个主题动机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声部相呼应出现,有一种谐谑曲的风格,也有一种俄罗斯舞曲的特点,气氛欢腾热烈,节奏明快,旋律清晰,表达了丰收季节中农民繁忙劳作的生动场景。

2.中部主题

中部主题也是有两个声部呼应的乐思组成,比起A段,中部旋律显得安宁闲适,明朗而严肃,抒情而庄重,有着极为优美惬意的旋律,似乎描绘了一幅农民因丰收而心满意足的恬美画面。

3.再现部主题

再现部完全再现了首部主题,最后一串强有力的柱式和弦,增加了音乐的层次,把柴可夫斯基对八月这一季节的理解,上升到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及大自然的赞誉。

(四)色彩性的和声

1.短暂离调

这首作品主要用到了转位的大、小三和弦、转位的属七、减七和弦,以及转位的重属及副属和弦,都是以功能性和声的运用为主体。从横向来看,和声的模进展开、频繁离调,都是乐曲拓展和延伸的具体表现。

作为乐曲的呈示段,和声通常都是比较稳定的。可我们发现它的和声并不稳定。首先它的和弦变化比较多,有很多转位的副属和弦,使作品在原有的主调上出现频繁地向其自身的Ⅵ级和Ⅶ级方向离调的倾向。其次它的和声节奏也是比较急促而紧密的。究其原因,是作者想在开篇时用动荡的和声来塑造农户们繁忙收割的音乐形象。

B段第一乐句是一个9小节的乐句,和声从主调D大调有向其属调及下属调进行短暂离调的倾向,并最终回到主调主和弦上。想通过离调所产生的变音使声部中的进行阶梯化,即三个声部分别形成级进下行,我们明显发现这里副属和弦的应用使声部的进行更加平稳。而作者正是想用平稳的声部进行来表现农忙后大家在田间休憩时安静祥和的场景。

2.三度转、离调

乐曲首段中部。我们在分析了第23~32小节的和声后发现它有两个特点:首先,它的调性。在短短的数小节之内就总共转了五次调,它们依次为a小调-C大调-e小调一G大调一h小调,是一个持续的三度上行的小调与大调的交替。这较之古典乐派的四、五度调性关系转换而言则更具有多样性。其次,它的低音走向,跟它的调性转换相对应,依次为A-c,-e-g-b,是一个典型的根音连续三度上行。这里是首段的中间部分,随后将引出主题的再现,因此在乐曲中起到一定的连接作用。那么这里根音进行与调性转离连续的三度上行会让音乐有逐步推进之感,最终将热列、欢快而且忙碌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

3.二度转、离调

中段中部的84-95小节,也出现了频繁的转调,即D大调一e小调-#f小调-G大调-A大调-B大调,是一个连续上行二度转调。相应地,其低音走向也是一个连续的上行二度的根音进行c-d-#d-e-#e-#g-#g-a-#a。这里变音的出现是使低声部的进行更加平稳,加上这一部分和声节奏相对首部也要更加缓慢与宽广一些,就更能塑造出农忙后人们安静祥和的休憩场景。

除此之外,和声上的特点还有乐曲中大量持续音、倚音的使用,增加了音乐的色彩,复调手法中模进的大量应用,并且一些补充终止的出现也让音乐表达更加的完美、极致。

(五)民族性的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没有节奏的音乐就像没了灵魂的躯壳,音乐离不开节奏,离不开源远流长的民间歌舞节奏。土生土长于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了解和熟知自己民族和人民的优秀品格,他在《四季》创作中把俄罗斯的一草一木以及俄罗斯人民的心声真实地再现在音乐之中,并且大量运用了俄罗斯民间舞蹈性节奏,充分彰显其音乐作品的民族特性及其艺术价值。

四、音乐美学方面

柴可夫斯基创作的《八月》是内容美、形式美、韵意美的统一,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他做到了音乐的旋律性、抒情性、质朴性、深刻性相结合,也体现了柴可夫斯基对美的追求。他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幸福。虽然他受到了俄岁斯黑暗社会的影响,但他能够面对现实,将心目中的美好理想寄托于音乐之中。

五、结语

《四季》是一部反映俄罗斯人民生活真实写照的艺术珍品。柴可夫斯基通过十二首钢琴小品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俄罗斯民俗之画,它是作曲家热爱生活、赞美祖国、歌颂俄罗斯人民的内心独白,更是一部反映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历史画卷,值得我们去深深地研究。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朱光潜 美学(第三卷·上)[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作者简介:吴晓曦,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表演艺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