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听赏四部曲(一)

  • 投稿沧海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38次
  • 评分4
  • 92
  • 0

许蕴彰 朱建萍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摘要】空气中声波震动,能量波随着气流敲击我们的耳膜,进入耳骨——在耳蜗里被转化为流体性冲力,然后在我们的听觉神经中被转变为信号输送到脑中,被大脑接收为一首歌或一段美丽的旋律。这是一个极其抽象的过程——从简单的震动产生到最后听到充满感情的音乐。

【关键词】音乐感受;音乐听赏;欣赏音乐;听觉神经

人的音乐感受以对音波的反应为基础,音波的频率、振幅、长短和波幅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构成了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的感觉。

音乐欣赏一般从音响感知人手,然后进入想象联想与情感体验,直至通过理解认识领悟音乐的思想,进入意境。 一、音响认知 对音乐内部各要素的初步把握、总体认知。心理学将“认知”定义为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的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比感觉更高级的感性映象。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审美者的聆听不仅局限于音乐内部各要素,而是对表现着的音乐进行综合认知,将这些要素结合为主题、乐段、乐章等,从而进入整体的音响认知。

音响认知包括以下两点内容:

第一,对音响中“部分”的辨别——这是整个音响感知过程的基础,即对音乐中基本要素的感知;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寓于整体存在。在音乐音响中,音高、音强、音色、音长等要素贯穿始终,形成了整体音乐进行的基础。如果一个欣赏音乐的人连基本要素的产生及变化都辨别不出,那么很难进入更深层次的听觉世界。例如我们熟知节拍的强弱规律后,就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乐曲的情感基调:

这是一首典型的进行曲式,二拍子的强弱规律比较明显,容易辨别;在此基础上,欣赏者可以轻松把握全曲的情感定位——热情、活力、刚强等字眼跃然显现。与例1相比,下面的乐段就显得委婉、柔情、舒缓些:

以上是对基本节拍的辨别,在音乐聆听中,如果不能清晰地辨别音高,那么旋律听起来就会十分困难,更不要说和弦色彩、旋律变化了。

第二,对音响中“整体”的把握——指对音乐中旋律感、节奏感、和声等结构形式上的综合感受,最后进入从外显到本质的情感体验。综上所述,在对音响进行感知的过程中,感性材料作为基础,但需要理性的指导。比如我们听到的是一连串的半音进行,此时需要将欣赏提升一个层次,即对半音进行的深层理解,灰暗、刺耳的旋律发展,表示情节的曲折变化或表示作者纠结徘徊的心情。而不是停留在感性审美的层面上,即对音响元素的初步认知。只有建立在对音响中“部分”把握到位的基础上,才能进入音乐欣赏的更高级阶段——情感体验。

二、想象联想

想象与联想在许多音乐欣赏著述中使用普遍,指由音乐感知唤起的对相关形象和意境的想象与联想,听者身至其境,通过聆听体会音乐想要表达的内容。

想象联想的产生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模仿、制造音响效果:(1)音色模仿或变化产生的想象联想,例如《梁祝》中,大提琴与小提琴演奏的楼台相会,以对答的形式传递感情,模仿梁山伯与祝英台对话的音色,制造情境,使听者身临其中,思绪纷飞,想象两个陷入爱情的人如何情谊绵绵地倾诉衷肠;(2)利用音程(和弦)的色彩及其变化所产生的想象联想,例如《野蜂飞舞》中持续使用大小二度交替进行,凸显出交织、不安分、躁动的感觉,让人不经意想到密集的物体在不断变化的场景;(3)利用音的强弱及其变化所产生的想象联想,例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大家所熟知的动机-3331 2227:在乐曲开始便使用强奏,似乎在敲打聆听者的心门,迫切地争取与听者的内心对话;亦似乎是一串庄严而紧凑的问题或警示,直逼欣赏者的内心世界;(4)利用速度及其变化所产生的想象联想,例如海顿创作的《时钟奏鸣曲》以秒针转动的速度为全曲的恒定速度——每分钟六十下,在管弦乐队安逸、稳定的描绘下,全曲给听者带来的感觉显得十分安详、十分熟悉。

第二,通过改变和声、织体、节奏型、旋律走向等内部结构来创造不同的色彩;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赘述了。很多作品带给听者的想象联想不仅局限于对听者所熟悉的事物或情境的模仿层面上,在听者对音响元素有了初步认知后(即以上部分所提到的音响认知),可以由很多音响元素的具体变化产生不同的想象联想,甚至是各种休止的应用,更丰富了色彩的变化,例如约翰-凯奇《4分33秒》,全曲没有任何音响元素的存在,在持续4分33秒时间内的休止,让听者产生丰富的想象联想与期待。

第三,给定客观材料:(1)具有约定性的、在有限范围内的音响所产生的想象联想,例如中国人民听到《东方红》后,所想到的一定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就仿佛是一个约定俗成一样;(2)由标题性音乐所产生的想象联想,标题性音乐顾名思义是根据一个限定的标题而进行的创作,所以听者在此种情况下对于音乐的理解把握就显得更加轻松、进入情感体验的速率也相对快些。例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当听者在听觉上没有接收到音乐音响前,其实早已做到了心中有数,所以当优美高雅的旋律奏起时,大家的思绪早已被湖畔上一只只高贵温婉的天鹅所牵引; (3)由歌词、作者、创作背景等给定的客观条件所产生的想象联想,与标题性音乐所带来的想象联想类似,以上都是听者在接收音乐之前(或同时)可以接收的信息。使得听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契入作品、契入作者所要传递的情感,从而进入更深层次的听觉认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