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 育人为先——《双胞胎》同课异构教学研究

  • 投稿Stan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442次
  • 评分4
  • 59
  • 0

李建勇 天津市静海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作者简介:李建勇,男,中学高级教师,天津市静海县教育教学研究室,邮编:301600。

什么是“同课异构”?中小学教师也许并不陌生。它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教研活动方式,各个学科都较为关注此类探索与研究。

我们对“同课异构”的理解基本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的:一是从教学设计的层面看,同课异构就是同一位教师或者不同的教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的自身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是共性,“异构”是变化,而这种变化必须以“学生的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的自身特点”为基础才有可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二是从教学实施的层面看,“同课异构”就是指同一节课的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进行备课并上课。由于教师不同,所备、所上的课在结构、教学风格,以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上,也就各有不同;这样,同一教学内容,却是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不同的思路和不同的环节进行教学的课,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课堂风貌。当然,作为教师,无论想要如何突出个性、如何进行课的“异构”,最终都要把有利于学生吸收知识、形成能力、实现个人发展放到首位;这也应当是每一位教师的共同追求。从这个层面上看,这种追求电可以称其为这种教研方式的“同”;也就是说,这个“同”就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于以上所述,美术课程更应把育人放到酋‘位,因为《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审美教育应是美术课程的中心任务。

下面呈现的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8课《双胞胎》,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教材.匕给出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了解对称的原理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2.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创作一组对称的人物或者动物形象;3.体验创作的央乐。对目标“1”的理解,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了解自然和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并将这一现象进行提炼,使之成为自己美术创作时的一种方法。在日常生活和艺术作品中,“对称”现象具有它的审美性,教师对此要善于挖掘,如平衡之美、和谐之美,以及庄重、安静、韵律、趣味等,从而让学生充分感知、体会“对称”的美。对目标“2”的理解,其中“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创作……”这一说法,不仅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教师提出的建议。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在某方面有特长,当讲授这一内容时,根据所面对的学生和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依据自身的特长去讲授,这样既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也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内容。而对于目标“3”中“体验创作的快乐”的理解是,一定要先让学生弄懂、学会所要学的内容,然后在创作时,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才能获得快乐。

针对本课内容,我们选择了不同地区的四位教师,参与同课异构的研究。他们分别来自静海县实验小学、静海县唐官屯镇小学、大邱庄镇津海小学和大邱庄镇津美小学。这四所小学中,静海县实验小学和唐官屯镇小学建校较早,都是百年老校。除了静海县实验小学是一所县办小学,在师资和教学条件方面相对更为优越,特别是计算机等硬件设施配备比较齐全外,其他三所小学都属于镇办小学,相对而言,硬件条件稍逊一筹。不过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文化积淀,这三所学校的美术老师也都是各自学校的中坚力量。

静海县实验小学的郭浩老师擅长电脑绘画,因为所在学校有比较先进的计算机房,所以他在教《双胞胎》一课时,首先想到了以电脑绘画的形式为学生进行讲解演示,而且,通过平时的教学,他发现学生对电脑操作很感兴趣。所以,结合该校学生实际,他对《双胞胎》一课做了如下设计,既显示出电脑辅助教学手段的优越性,也成功地让学生认识了对称之美。

郭老师首先以幽默小品《照镜子》导入,这一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近距离地细致观赏,不经意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深了对“对称”现象的认识。在新授环节中,为了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对称之美,教师采用欣赏绘画和摄影图片、回忆生活场景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而不是对他们强行灌输。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判断能力和审美意识等,都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提高。在示范讲解环节,虽然使用了电脑的画图板工具进行创作,但是始终没有脱离审美的宗旨,电脑只是一个媒介,更多的时间是在强调整体构图、颜色搭配,以及对称这种艺术形式所体现出来的方正、端庄、和谐、美观的特点,凸显了美术教学的审美性。

唐官屯镇小学的宋美战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她在学校除了教美术课外还兼任班主任工作,和所教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在本课教学中,她从让学生欣赏自己的双手开始感受对称及其美感,并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对称形式。通过欣赏不同材料创作的对称形式的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材料和方法所表现出的不同视觉效果。在欣赏中注重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色彩、线条、造型、创意等方面进行分析,使学生充分体会不同艺术形式的美感。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愿望。作业形式是让学生任选一种方法创作一幅有主题、富于美感的画面,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使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作业展评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创设宽松和谐的评价氛围,并将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保护学生审美表现的积极性,尊重审美个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课后拓展环节,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领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了学生用自己的双手装饰生活、美化生活的热情。

大邱庄镇津美小学的刘宏强老师有着民间面塑艺术专长。在接触到《双胞胎》这一内容时,他采取了将传统的面塑技法和现代的超轻黏土材料相结合的方法,让《双胞胎》这一内容立体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玩中感知“对称”的美,同时也使以往神秘的面塑技法走进现代美术课堂,使传统美术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导入阶段,教师播放视频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对称”知识点;讲授阶段则通过欣赏照片感受对称的美,通过欣赏面塑作品了解创作的规律,通过教师的亲手示范让学生认识到,传统的制作技法适用于超轻黏土这种材料;并且,在此过程中对造型、动态、熊猫身体各个部分的比例大小与整体的关系、颜色的搭配等内容做了特别说明,让学生从中归纳出审美的方法并形成审美意识,也为学生们的亲手实践做了很好的铺垫。

面塑是我国一门传统的民间艺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写实性和写意性等多种表现手法。刘老师巧用超轻黏土,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这也是对学生们进行品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大邱庄镇津海小学,是我县一所剪纸教学特色学校,该校美术教师王霞在剪纸教学方面也比较有特长。在讲受本课时,她从欣赏“对称形式”的天坛祈年殿、京剧脸谱、《木制卫兵雕像》等图片人手,向学生渗透“对称”是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重要法则,引领学生感悟作品所体现的优雅、庄重的美感。在让学生欣赏了不同类型的“对称”作品(如绘画、对印、泥塑、剪纸等)之后,教师凭借自己的特长,重点引导学生利用剪纸方法了解“对称”,体验“对称”之美。从而也激发学生对民族剪纸艺术的热爱。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及材料创作作品时,教师特别强调了废弃材料的使用和巧用,既让学生懂得了节约、环保,又向他们渗透了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热爱生活的健康态度。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所以,美术学科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是教师所不容忽视的,电许教师平日里的言行、曾组织过的某一场活动,就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一生。我们认为,美术教学无论如何改变,育人的方向不能偏离。参与本次教学研究的四位老师,在设计《双胞胎》一课时,都能把育人放到首位,让美术学科的审美性贯穿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不仅学到美术专业知识,更在习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懂得做人的道理。

同课异构,是一种很好的美术教学教研活动方式,能拓展教师的思路,寻求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双胞胎》这节课只是我们的一次初步尝试,问题和不足在所难免,恳请大家指正。

《双胞胎》教学方案一

执教:郭浩

天津市静海县实验小学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对称”现象的回忆,体会对称的规律和特点,并运用“对称”这种艺术表现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表现和创作,从而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对称”艺术形式的美感,了解“对称”这种艺术形式的特点,掌握运用电脑画图板工具进行创作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实践等学习方式,利用电脑画图软件创作一组对称的人物、动物或其他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创作成功的乐趣,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的态度,并培养运用“对称”这种艺术形式美化生活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对称的原理、特征,创作一幅作品。

难点:发挥想象力,结合以前学过的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的知识,创作一幅对称形式的作品。教学准备

教具:计算机教室、多媒体课件、教师范作、学生作品。

学具:与“双胞胎”相关的图片资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刘全和、刘全利表演的哑剧小品:《照镜子》。

2.在学生的欢笑声中,教师提问:像刘全和、刘全利这样同一天出生、长得一模一样的兄弟俩或姐妹俩,我们把他(她)们叫什么?(预想学生回答:双胞胎。)

教师小结:除了我们人以外,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特别是艺术作品中,也有这种“双胞胎”的现象,这就是“对称”。对称是物体相同部分有规律的重复,其中有单个形体的对称,如蝴蝶、蜻蜓、剪刀等;也有两个以上物体的相互对称,它们就像双胞胎一样。(引出课题:《双胞胎》)

【设计意图】考虑到“对称”概念的抽象性,学生不易理解,以及与课题的呼应,在导入过程中先以幽默的哑剧小品导入,再过渡到对称的话题。这样在上课伊始,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自主探究认识“对称”

1.欣赏图片,寻找对称的形象。

教师提前搜集一些对称的美术作品和摄影作品带领学生欣赏。在欣赏前,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寻找每幅作品中对称的形象是什么。

2.回忆交流:生活中的“对称”。

教师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属于对称的例子?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联系日常生活,进行这方面的思考讨论,并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虽然“对称”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体现,但是学生并没有留意。通过欣赏和回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对称”,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捕捉艺术灵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树立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三)引导发现探究制作方法

1.请学生欣赏教材中的作品,认真分析一下每幅作品都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出来的。

2.欣赏之后,分析归纳制作方法:(1)对折剪;(2)对折印;(3)对折画。

3.教师追问(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以上表现方法外,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对称? 预想学生交流讨论出以下方法:铅笔拓印、复写纸、电脑绘画中的“复制”功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相互交流更加明确:对称的物象可以通过复制等方式进行制作,既省时省力又准确;而不必单个制作,那样既费力又不准确。

(四)教师示范布置作业

1.教师示范讲解利用画图板工具进行创作的方法。(图1至图3)

2.师生共同归纳创作步骤:(1)选定主题与制作方法;(2)设计主体造型(注意构图与色彩);(3)适当添加背景。

3.教师布置作业:利用画图板工具设计一幅以《心心相印》为主题的绘画作品。要求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鲜艳。

课件播放一段轻柔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认识“对称”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示范讲解,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明确、成熟;并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对称”的两个因素是相对的,而不是简单的“重合”;以及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艺术作品中“对称”所表现出的方正、端庄、和谐、美观等特点。

(五)作品展示多元评价

学生作品完成后,上传到教师电脑的共享文件夹,每位学生可以自由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评价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

在学生自评、互评之前,教师给出评价标准,强调应当从作品的创意新颖、构图美观、色彩和谐等方面进行评价,并设立“最佳创意奖…‘最佳视觉奖”“最佳进步奖”等多个奖项。 在教师点评阶段,教师一方面注重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以保持其创作的勇气,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作品做出准确的评价。因为教师适当的分析和引领,能给学生成功掌握本课知识和技能要点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计意图】学生作业展示是美术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设立多层次评价标准,既对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进行表扬,又能鼓励有进步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六)课后拓展

教师提示学生,课后可以尝试一下运用其他材料和方法创作对称形式的艺术作品;还要多留心观察日常生活和美术作品中还有哪些对称的造型,将“对称”这种艺术形式恰当地运用到以后的美术创作之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更加持久。

《双胞胎》教学方案二

执教:宋美战

天津市静海县唐官屯镇小学

教材分析

对称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时经常遵循的一项重要法则,它的图案常代表着某种平衡、比例和谐之意,而与优美、庄重联系在一起。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对称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创作一幅有主题、富于美感的画面,体验美术创作中的乐趣。

作业呈现形式

通过欣赏观察,让学生利用对印、剪纸、绘画、彩泥制作等多种形式方法来表现对称的形式特点,创作人物或动物等的组合。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美、体验美,在实践中表现美、创造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对称的原理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能运用对印、剪纸、绘画等形式创作对称的人物或动物组合形象。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和观察的过程中学习创作对称形象的简便方法,并运用发散思维拓展出其他实用的形式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对称的形式美,体验美术创作实践的乐趣;形成严谨认真的学习、生活态度,了解对称形式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作对称的人物或动物形象。

难点:创作新颖生动、富于美感的对称组合形象。教学准备

教具:对印示范材料、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等。

学具:颜料、卡纸、彩纸、彩泥、剪刀等常用美术工具。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课题

上课伊始,让学生伸出自己的两只小手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两只小手长得一模一样,由此引出“对称”。

由于二年级下册《对印的花纹》-课,学生对“对称”的概念已经有所理解,所以本环节重点启发学生回忆对称的形式特点:对称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的重要法则。对称是物体相同部分有规律的重复,它的图案常代表着某种平衡、比例和谐之意,而与优美、庄重联系在一起。

总结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对称可以是单个物体的本身的对称,也可以是两个一模一样的物体的形式对称,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两个人(课件出示两组双胞胎照片),我们叫他们“双胞胎”。

出示课题《双胞胎》。

【设计意图】“对称”这一概念的定义和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从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双手开始本课教学,使学生易于理解,又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让学生感受对称的形式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对称的形式特点,增强学生的美术知识储备。由欣赏双胞胎照片引入本课课题,使学生了解组合的对称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本课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观察发现精讲点拨

1回忆感知

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大家都在哪里见过像“双胞胎”这样的对称现象呢?

预想学生回答。如照镜子的时候、两个人面对面做游戏的时候、双人跳水的时候,物体在水里的倒影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对称,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因而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捕捉艺术灵感。

2.总结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双胞胎呢?启发学生找到对折绘画、对剪、对印、泥塑、电脑绘画复制翻转、用复写纸拓印等方法。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重要环节。在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引导学生回忆感知开始,注重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对称的表现方法,并思考拓展其他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3.示范引领

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用对印的方法表现青蛙形象(图4至图7),并提示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步骤:

(1)选定要表现的主题与方法。

(2)设计主体造型(注意构图与色彩的掌握)。

(3)可适当添加背景,使画面更完整、生动。

4.欣赏构思

共同欣赏一些同龄小朋友创作的“双胞胎”形式的作品,边欣赏,教师边点拨,在学生对“对称”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明确、成熟。让学生知道“对称”的两个因素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简单的“重合”,在欣赏的过程中构思自己要表现的内容和采用的形式方法。 欣赏之后,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创作想法,生生间互相启发,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拓展他们的思维领域。

5.明确要求

(1)以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一组自己喜欢的对称的图案,可以适当添画背景使作品更完美。

(2)注意正确运用材料、色彩和水分等,要力求作品构图饱满、造型生动、创意新颖、美观漂亮。

(3)可以自己独立创作,也可以和小组同学合作。使用工具的时候注意安全,同时注意保持教室的环境卫生。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能直接起到激发学生创作热情的作用。欣赏同龄小朋友的作品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的构思,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明确作业要求的同时,注意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当堂训练自由表现

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播放轻松优美的背景音乐,同时大屏幕循环展示“双胞胎”形式的图片和典型作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大胆、耐心、细致地进行创作实践。

教师巡视指导,加强对能力稍差学生的辅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及时表扬学生的创意。同时,注重对学生活动过程表现的评价。

【设计意图】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和谐的创作实践氛围,以宽松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为学生搭建自由发展的平台。

(四)交流展示总结评价

1.自评:可以评价自己作品的优点或是不足之处,说说自己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2.互评:说出自己喜欢哪一幅作品,对作品进行评价。

3.点评:教师点评的过程中注意发现学生作品的闪光点,尤其是那些能力不是很强,自信心还不够的学生的作业中的闪光,从不同角度给学生以肯定,同时使其他学生受到启发。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力求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评价他人和自己的作品。创设宽松和谐的评价氛围,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保护学生审美表现的积极性,尊重审美个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美术学习的持续动力。

(五)意韵犹存拓展延伸

课件播放一些连续的人物、动物、植物的对称组合形象。除了左右形式的对称还有上下形式、团花形式对称的作品。鼓励学生在本课学到的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他形式方法,创作更丰富多彩的三胞胎、四胞胎、五胞胎……的形象,并可以用创作出的作品来装饰自己的房间。

【设计意图】课后利用所学本领延伸创作,能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巩固和发展,为今后相关知识的积累打下基础。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双手装饰生活、美化生活的热情。

《双胞胎》教学方案三

执教:刘宏强

天津市静海县大邱庄镇津美小学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对称原理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了解面塑常识,学会简单的造型技法和制作程序;以超轻泥为材料,体验对称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演示、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等方式,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利用超轻黏土创作双胞胎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超轻黏土塑造形象,体会对称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体验塑造中的乐趣;感受面塑的造型美和色彩美,培养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验超轻黏土的特点并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创作对称的人物或动物。

难点:色彩的巧搭与造型的准确。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人物、动物的卡通图片,超轻黏土、面塑工具等。

教师:超轻黏土、多媒体课件、范作、面塑工具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上课伊始,教师演示电脑课件(一组有关双胞胎的视频),然后提问:同学们看一段视频,说一说,这些人有什么特点?通常这些人被称为什么?

(预想学生回答:他们长得一模一样,可称之为双胞胎。)

2.教师:我们如果看见一对双胞胎,往往会多看两眼,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申:在美术作品中,为了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经常用“双胞胎”的形式来表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8课《双胞胎》。(这时教师板书课题——双胞胎。)

【设计意图】双胞胎这个话题本身就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选用关于双胞胎的教学视频来导入新课,目的是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二)精讲点拨

1教师(出示对称图片):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件面塑作品,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两件一样的作品就像一对双胞胎,在美术创作中,这种表现形式称为“对称”。

2.教师请学生打开课本,翻到第8课,自己默读一下教材中阐述“对称”这个知识点的相关文字,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对称”。学生读完以后,教师继续讲解对称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单形体的对称,例如人就是左右对称的;另一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对称,就像双胞胎一样。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两个物体间的对称。

3.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和寻找生活中的“双胞胎”形象

教师(播放课件):大自然是高超的设计师,大多数的动物、植物本身就是对称的,“双胞胎”形象在我们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1)先观察美国出生的熊猫双胞胎宝宝“美轮”和“美奂”;再看一对双胞胎小狗,就连它们身体上斑纹的位置也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还有一对双胞胎企鹅,它们的神态举止几乎一模一样。

(2)除此之外,生活中也有很多“双胞胎”,如水杯、凳子、鞋子等。

(3)请同学们自由发言,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双胞胎”。

【设计意图】从具象到抽象,从实际的双胞胎到生活中的“双胞胎”,最后变成一种美术语言。让学生对“对称”这一现象有更直观的认识。

4.师生探究揭示创作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们说出的双胞胎形象,以及刚才共同欣赏的几组有趣的“双胞胎”形象的作品,以大家都熟悉的大熊猫为例,进行示范讲解。

教师(边讲边示范,强调所创作对象的大小、比例、动态等,以渗透审美规律于讲解中):首先根据大熊猫的大小,选择大小适宜的超轻黏土,然后再根据大熊猫的动态和结构,做大熊猫的身体基本型,是椭圆形的;再做出圆形的头;接下来做的是四肢、五官……根据对称的规律,所有部分都要做两套,形状、颜色、大小等都要一模一样。

【设计意图】教师着重讲解示范,目的是让学生对超轻黏土性能和技法有一个更直观、更正确、更规范的了解,为接下来学生自己的创作打下基础。在这一环节,教师还特别强调了造型和动态、熊猫身体各个部分的比例大小与整体的关系、色彩的搭配等要点,让学生从中体会审美的方法。

5.同桌讨论

学生根据课前自己搜集的各种卡通人物和动物,与同桌互相欣赏讨论,并确定自己制作有趣的双胞胎的形象。

(三)尝试练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同桌的两名学生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一组“双胞胎”形象,可以是人物、动物或是生活用品。

教师提示作业要求:要突出生动和情趣;完成后摆放到教师前面的小展台进行评比。

(四)展评作业

教师将学生完成的作品布置到展台上,先让一些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创作意图:表现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你觉得哪组作品最能打动你?为什么?最后,教师总体评价作品,侧重创意、造型特点、色彩搭配、生活情趣、生动形象,以及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程度等,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得到肯定,获得乐趣,在比较中了解自己作品的不足。

【设计意图】学生们在评价对方作品时,往往爱说别人的不足,甚至把它说得一无是处。这就会使一些同学自尊心受到影响。遇到此类现象,教师要及时制止,并即刻作出调整,对双方都要从正面予以引导。让学生知道,评价是要真诚地提出建议,而不是一味挑错;要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切不可自以为是。从评价中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五)总结、拓展

教师总结: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有关对称的一些知识,并用可塑性很强的超轻黏土做媒材,制作出自己喜爱的各种双胞胎形象,巩固了对“对称”的认识和理解。大家的表现都很优秀,收获也很大。

提出拓展建议:运用对称规律创作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常用的方法。本节课我们用的材料是超轻黏土,而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材料可供开发和利用,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认真观察生活,要善于发现更多的材料,运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

《双胞胎》教学方案四

执教:王霞

天津市静海县大邱庄镇津海小学教材分析

本课把“对称”内容,形象地比喻成“双胞胎”,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使他们很自然地产生探究的欲望。

对称是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时常常会采用的一种形式法则。对称的图案有一定的含义,常代表平衡、和谐,具有优美、庄重的美感。本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对称形式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创作一幅有主题的作品。多年来,我校在学生中始终坚持剪纸教学,学生对剪纸的技法掌握电比较熟练,通过对本教材的研读和分析,笔者想在讲授本课内容时,以剪纸的方法为主,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对称知识。从而,既弘扬了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让学生学会了对称内容,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对称原理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并知道能选用多种材料体验对称造型。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欣赏、问题引导、教师示范以及实践操作过程,初步感知对称原理及对称所产生的美感;掌握以剪纸的形式创作对称图形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对称的审美价值,培养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兴趣及继承和发展民间优秀艺术的热情和责任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对称规律和剪纸技法表现对称图形。

难点:设计具有新意的对称图形。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教师剪纸范作、剪纸工具、绘画工具。

学具:剪纸工具、铅笔、橡皮、彩纸、废弃包装纸等。教学过程

(一)欣赏照片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向全班学生提问:“老师今天把大家的好朋友带来了,他们每天与我们每一个人朝夕相处,对我们非常了解,那么,大家想不想看看每一个人的好朋友分别都是谁呢?” 教师把每一个学生的照片拍下来,并通过电脑合成,让每一个学生都呈现“双胞胎”的样子,再用课件展示这些图片,并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当每一个孩子看到两个自己时,都是一副既惊喜又兴奋的样子。

与此同时,教师揭示并板书本课课题:《双胞胎》。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展示电脑合成的学生照片,让孩子们看到“双胞胎”的自己。这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顺势揭示本课课题,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问题引导初步感知

1.引导了解对称

问题一:双胞胎这个词一般用在人或动物身上,可是现在美术作品中也出现了双胞胎这个词,这是怎么回事呢?

教师课件出示不同类型的对称图片(人类身体器官,如:双手、双脚、耳朵等,剪纸图案、对称的建筑、对称的交通工具等)。

问题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对称的现象?学生回答。

(教师可以出示课件并补充:两只跳舞的猴子,从它们的色彩、姿态上看是对称的,这两只猴子就成了一对“双胞胎”;一幅美丽的桂林山水图,它的倒影和真实的景物是对称的,倒影和真实的景物也成了一对“双胞胎”;双人跳水图,从她们的动作、高矮、穿着上看是对称的,这两个跳水队员也可以看成是一对“双胞胎”,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创设,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对称”的概念并不神秘,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以此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体现教师教为主导、学生学为主体的思想。

2.观察分析合作探究

教师分别给每一组的学生展示两种形式的对称图片,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交流探究,得出对称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单形体对称,一种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物体间的对称,也就是“双胞胎”。

教师小结:对称是物体相同部分的有规律的重复,是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的重要法则。

教师出示对称的天坛祈年殿照片(图8)、京剧脸谱《张飞》(图9)、威廉斯·多佛的雕刻作品《木制卫兵雕像》(图10)以及插画《少女头像》(图11),让学生从中体会“对称”所带来的美感。

教师小结:“对称”给人带来的美感,其中包括平衡、和谐、优美、庄重等。

教师出示图片(不同类型的对称图形,不同类型的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是我们当前十分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此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结论的方式,注重的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师生共同欣赏名作,为学生下面的创作提供依据。

(三)教师示范揭示创作方法

教师首先出示用不同手法制作的范作,并发给每组学生欣赏。通过学生自己讨论研究,教师简要说明所运用的方法,如对折印、对折画、剪纸法等。

教师以剪纸的方法进行本课的教学:

(1)首先,让学生观看运用对称方法创作的人物、蝴蝶、花卉等剪纸作品: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图12至图14分别为示范步骤),重点是“如何将纸对折”;

(3)对折后可以先画好样子,然后再剪,注意在设计图样时要考虑好大小、各部分之间的比例;

(4)利用课件归纳出几种最常见的剪纸内部装饰方法,如:锯齿纹、月牙纹、鱼鳞纹、橄榄纹。教师在演示过程中主动将剪下的废纸、碎料放到该放的位置,以自己的行动为学生做出表率,培养学生整洁、有序、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5)趁着学生们创作情绪高涨之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创作方法及主题。

【设计意图】多年来,我校在剪纸教学方面比较见长,所以,在讲解此内容时,我选择了剪纸这种艺术形式。此环节的设计,着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真正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并且通过教师对设计物象的结构、大小、比例等要点的提示,为学生的创作打开思路,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教师的几件作品展示和现场示范,也向学生展示了教师的基本功;同时,教师对剪纸艺术的介绍,也激发了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营造氛围大胆创作

教师提出创作要求:同学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一组作品,可以是人物、动物等。提醒学生可以选择废旧包装纸、卡纸等材料进行创作,以此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增强他们热爱生活、提高审美情趣的愿望。

学生创作的同时,教师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同龄孩子及大师的作品,并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创作。

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创意巧用废弃材料,并随时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提高学生创作的信心。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在学生进行讨论,教师点播之后顺利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信任学生。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创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五)展示评价总结延伸

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图15至图22为部分学生作品)拿到台前向大家展示,让同学和老师下评语、提建议。然后全班共同评选出“最佳创意奖”。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注意提示:可以从自己的创作思路、选用方法、材料工具、表现主题、是否体现对称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适时予以点评,以激励、表扬为主,针对有创意、有个性的作品进行细评,为学生们今后的再尝试、再创作,增强自信心,并明确努力的方向。

拓展延伸:同学们在课后,可以跟爸爸妈妈共同进行创作“双胞胎“的立体造型,一起体验不同媒材带来的创作乐趣。

【设计意图】展示评价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本课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习美术的信心,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欣赏和评述的能力,有助于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此外,课后拓展延伸,有助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使学生感受美术创作的乐趣,形成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六)收拾整理培养习惯

教师提醒学生:下课前请同学们把工具、材料、纸屑等进行收拾整理。通过美术课的学习和美术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