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间美术欣赏——土家族吊脚楼

  • 投稿seij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16次
  • 评分4
  • 73
  • 0

刘俊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

一、土家族吊脚楼概述

湘西土家族民居的外部造型丰富多彩、自由灵活。步入湘西土家族村寨,展现的是一幅长长的画卷:层层重叠的马头墙高低错落,掩映在绿树青山与蒙蒙雾气之中,有凌空欲飞的气势;轻灵秀美的吊脚楼,或融合在奇峰怪石间,或依附于河滩溪水旁,透出一分温文尔雅的气质;乱石交错的石墙面,笔直高耸的保家炮楼,雄浑古拙,显示出原始的粗犷与古朴…一所有这一切都依恋在湘西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融合在大自然之中,显示出对自然的崇拜和原始的浪漫色彩。

只要提起湘西土家民居,人们会自然地联想起吊脚楼,它几乎成为湘西风土建筑的代名词,是湘西民居之精华所在。吊脚楼因为其别具一格的造型而产生了独特的魅力。它既体现了湘西风土建筑的清新秀美,舒展大方,又反映出民居形式中的古朴粗犷及其原始的野性。吊脚楼这一形式,很好地反映了湘西风土建筑构图上的自由灵活和浪漫情趣,要研究湘西土家族建筑形体外观,吊脚楼无疑应列为重要的课题。

吊脚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人认为它是由最古老的居住形式—一巢居演变而来的。据历史工作者介绍,湘西早在周朝以前便已形成吊脚楼。在此以前,湘西少数民族先民由于经常受害于洪水、野兽、虫蛇,居住方式由洞穴进入森林,由地面改为树上,构木架巢,由此开始了巢居生活。韩非《五蠹》中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这里所谓的“构木为巢”,也就是利用自然树木搭建窝棚或可供居住的巢居。有巢氏使人们有了这样的安居之所,所以人们推举他为首领,这便形成了部落。随着部落的发展,受到在树上搭建巢穴的启发,慢慢地延伸出了在地面用柴草、树枝搭建的巢穴的形式,后来形成了干阑式雏形。随着时间的流逝,巢居形式大约经历了独木槽巢、多木橧巢、桩式干阑、柱式干阑及架空地板的穿斗式地面房屋和楼阁式干阑等几个阶段。

土家人选址,大多位于悬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为扩大使用空间,往往向外悬挑,木构架间用葛藤联接,下面用木柱支撑,下不住人,这便形成了架空地板的穿斗式地面房屋和阁楼式的吊脚楼。同时为了行走安全方便,于是在悬挑的一面由藤条做成“丝檐”,类似于直楞式栏杆,这也许就是吊脚楼栏杆的最初形式。现在的吊脚楼与普通平房相联的组合方式,也可以认为是巢居与穴居两个最为原始的建筑形式的融合、折衷与发展的结果。虽说这一观点尚待进一步考证与补充,但吊脚楼从湘西这块土地上产生、繁衍,并深深地扎下根来,受到人们的厚爱,是不容置疑的。此外,吊脚楼对于湘西的阴雾潮湿的气候和山中野兽虫蛇的侵扰也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二、土家族吊脚楼的构造

吊脚楼在平面布局中位于正房的一侧或两侧,与正房相垂直,它的开间及进深、屋脊高度及层高均较正房小,其构架一般为三柱四挂、三柱六挂或三柱二挂的穿斗架。如果吊脚楼与正房同时建造,则构造相互连成一体。后来加建的吊脚楼,则可能与正房脱离。其进深一般与正房的次间或稍间的开间同宽,檐口与正房持平,中柱则一般与正屋前金檩同高。

吊脚楼的屋顶一般为歇山式,少数为悬山式,坡度与正屋相同。歇山顶的翼角有起翘和不起翘两种,不同地区起翘高度和形式也有所差别。起翘的高度一般按方5斜7原则斜出,翼角平面比正檐平身多出5~7寸。起翘做法是用一个45度的大挑梁将翼角高高托起,翼角檐口的曲线则是用自然弯曲的木料做檐檩而直接形成的,用材巧妙简洁(图1)。翼角的檐口从起翘开始,在挑枋端部钉木板捧檐。捧檐的高度依挑枋端头的高度而定,这样既可防止挑枋外露部分遭雨淋朽坏,又加强了翼角的造型。吊脚楼的廊宽在2尺8寸左右。挑廊的吊柱有吊墩和坐墩两种做法,均由挑枋承起(图2)。吊脚楼底层角部处理,也都是民间做法。一种是似翼角斜出45度,由挑枋支撑角部吊柱。这种做法需将挑枋后尾插入后部柱子或固定在其他构件上,由于需躲开角部纵横向两个挑枋,斜出的挑枋需在二者之下,使得较低的底层空间又降低了一个挑枋的高度,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底层的使用。另一种做法是在角柱之外另设—短柱,支撑斜出的挑枋,挑枋后尾只插入角柱而无需后伸,也有不设角部吊柱,由两侧垂直相交的连枋承托角部的荷重,翼角出挑亦复如此。此种做法较易下垂,结构受力不如前者合理。

三、土家族吊脚楼风格及典型案例

由于湘西少数民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致使各种历史演变过程的资料极少,因而对各种说法都难以考证。目前所能做的,只是在现存实体建筑资料的基础上,对湘西吊脚楼的形体组合、外观形式、比例、尺度、色彩、质感等方面做粗略的分析。

吊脚楼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至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外观造型相差很大,一种是清新雅致的“挑廊式”,一种是古朴粗犷的“干阑式”。如若它们同出一源,那么究竟从什么时候、在什么力量的驱使下,才导致了这种风格上的分野,尚需探求。

1.挑廊式吊脚楼

挑廊式吊脚楼是因它们大多数都在二层挑出一走廊而命名的。建造挑廊式仿佛是为了追求清淡、脱俗,它不仅外观上显得古朴典雅,就是选址也极少于城镇之中,而寻找山中的清宁。它们或位于丘壑岗峦之间,或位于漪涟池水之旁,或于蟠根附壁、山藤盘绕的峭壁之上,或于急流险滩、临水绝壁之巅。有的依山就势而建,更显山峰的陡峭;有的顺绿水清山而筑,更显一分幽深淡雅的秀丽。这种外观与自然的融合是人们对自然崇拜的反映。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合,很少有人工斧凿痕迹。这亦是湘西风土建筑之一大特征。(图3)

这类吊脚楼空透轻灵,文静雅致。高高的翘角,精细的装饰,轻巧的造型是它们的主要特点。若从地形上看,吊脚楼往往占据地形不利之处,如坡地、陡坎、溪沟,等等,而主体部分则“心安理得”地端坐在平整的基地上。这样既弥补了地形的不利,图了吉利,并很好地与自然相结合。若从吊脚楼与主体的结合方式看,有一侧吊脚楼、左右不对称吊脚楼、左右对称吊脚楼等三种形式,其中以一侧吊脚楼最为常见。在平面上有“厂”型和“II”型两种。在体量上,吊脚楼与主体相比显得矮小。从层数上看,二层、三层的都有,以两层的为多。

“挑廊式”的名称只能概括一部分吊脚楼的特征。目前有不少虽保留了这种模式,但已不做挑廊,其中的种种变化将在下面实例部分详细介绍。

吊脚楼相当集中的泽家镇金星村属永顺县管辖。这里青山环绕,风景秀丽,土家人民世代辛勤耕耘,繁衍生息。秀美的大自然赋予他们以艺术的灵性,成群的吊脚楼又赋予自然以智慧的灵光。金星村田宅三开间的主体部分与两开间的吊脚楼直角相连,似乎形成约定俗成的“规矩”。吊脚楼下层谷仓、上层卧室也是常见的“功能分区”。(图4)

若在近距离观看,映入眼帘的是细致的花格栏杆,合理的构造,木材柔和的肌理,片石台基粗糙的质感。若从稍远距离观看,可见轻灵欲飞的翘角,空透与封闭的虚实对比,朴实无华的色彩。若从更远的地方放眼观望,隐约可见山林小径蜿蜒曲折至吊脚楼下,几步石阶更增野趣。跌落的山势、茂密的树林,映衬着翘首耸立的吊脚楼,构成一幅绝妙的图画。如果仔细分析其形体外观,不难发现吊脚楼的显眼夺目,展翅欲飞的气势,有意无意地加强了吊脚楼主体部分的视觉冲击力。从建筑整体看,并没有冲淡主屋,反而更显主体建筑沉着稳重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吊脚楼“客不欺主”的组合原则。但吊脚楼因其细致的装修、通透的支柱、轻灵的翘角而成为视线的焦点,主体反倒颇受冷落。泽家区大部分吊脚楼都有类似的特征。(图5)

一些吊脚楼在形体组合上有与众不同之处。吊脚楼与主体建筑并无完美和谐的过渡,而只是保持一种若即若离、似连非连的关系。这种屋面的直率交接,材料的直接撞击,自然而无矫揉造作的处理手法到处可见。也正是这种非理性方式带来了形体组合的灵活性。这种组合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风水地理决定的。吊脚楼所处地段标高比主体建筑地坪一般要低,底层做架空的木板层以防潮防虫。有的吊脚楼下部支撑不同于—般,设45度角斜撑,类似撑拱。它是用天然曲线形木料加工而成的,形成了独特的外观。(图6)

地形地貌的情况亦是决定吊脚楼设置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地形导致了不同的形体组合方式,从下面两个吊脚楼中不难体会形体与地形的关系。

吉首德夯,全村建筑基本沿小溪而建,背枕龙脉面向溪沟是风水的基本要求;一条淙淙的溪流从吊脚楼下横穿而过,以示财源不断;一座石拱小桥横卧溪上,两旁峰峦起伏,郁郁葱葱,峰回路转,溪水长流,真可谓得天独厚。就建筑本身来看,吊脚楼设在低洼沟坎之上,装饰简单粗犷。吊脚楼下部片石柱墩及承重构架雄浑刚劲,与上面栏杆的纤细小巧形成强烈对比,而主体建筑的倾斜封檐板加强了建筑的完整性。值得一提的是吊脚楼的形体与周围路之关系。湘西的工匠们凭着朴素的直觉,悟到了步移景异,对景借景之妙的真谛。不少吊脚楼位于小路旁,虽然不一定构成底景关系,但在回家的路上首先映入眼帘的往往是吊脚楼,形成了对吊脚楼的最佳的欣赏角度。

龙山洗车河溪河边吊脚楼,在造型、比例及与自然的结合上都是比较突出的代表。从所处地段来看,背靠大山,前为陡坎,四周树木环绕,竹林叠翠。正房为五开间,五柱八挂。吊脚楼有一层完全处于地坪以下,三层水平的栏杆恰好与山势的等高线相呼应。倾斜的封檐与外露的挑枋,既是很好的装饰,又形成一种韵律。未经装饰的木板、栏杆,经长年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已变为素雅的深褐色,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图7)

土家吊脚楼虽然存在着某些差异,但总体来看却具有许多共同特点,即几乎全部使用木构架与木装修,一般不砌砖墙或土坯墙,因此外观轻巧空透。

以上所介绍的吊脚楼是“名符其实”的挑廊式,形成了它们的主要特征。但有些苗族村寨的吊脚楼在挑廊的外围全部用木板装修,并设有木窗。这样的外观不同于土家的开敞,但也保留了吊脚楼向外悬挑的特性。除上述以外,另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形式。

水边吊脚楼(图8)。挑廊式吊脚楼直接建于水边的很少见。但王村某宅是个十分难得的例子。它位于河东岸边的悬崖之上,山崖怪石嶙峋,瀑布飞流直下,气势巍然。由于巧妙地结合了自然地形,与青山绿水、波光倒影融为一体。不论是上行还是下行,它都成了河上的—道好风景。

王村某宅是目前见到的唯一多向挑廊形式例子(图9)。该楼建于东向集市口,体量较大,平面四开间,楼上部分在前面后面及左右两侧分别挑出走道,饰以雕栏,屋角微有起翘,远观时整体性很好。

由于道路与地形所限,有的吊脚楼与主体部分呈约130度角相交。斜向组合的构造方式是很随意的,屋面的交接与屋架的过渡无一定法式。然而这却形成了灵活的形体变化。形体与地形的巧妙结合,带来了更多的实用空间。

以上介绍的都是在主体侧加吊脚楼式,这一类型在湘西挑廊式吊脚楼中占多数。但主体左右两侧都加吊脚楼的形式亦不少见。两侧加吊脚楼的有左右不对称与左右对称两种不同情况。

左右不对称时,两个吊楼往往并非同一时期所建,建筑风格很不相同。与主体部分同时建造的吊脚楼彼此风格协调统一;而后来加建的吊脚楼可能出自不同工匠之手,致使外观成为不同风格。它们虽建于不同时期,有不同风格,但民间工匠都巧妙地创造出协调的外观,使之成为完美的整体。湘西风土建筑的形体外观,并不都和谐统一,也不失矛盾的调和,是一种对立的统—体。而不同风格、不同年代的建筑物并存,是由“分期建设”的习俗所致。湘西建筑物往往没有确定的“竣工”时期,主体骨架完成之后,各种装修、加建、扩建在未来若干年内不断进行着。建筑物正是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充实,形成“多样统一”与“偶成”的特性。

左右对称式吊脚楼比不对称的稍多。对称的形式天生就有一副稳重严肃的面貌,因而对称式吊脚楼在外观性格上与一侧吊脚楼的轻巧活泼有一定差异,显得更为端庄。

永顺县王村向宅(图10)位于湘西闻名遐迩的风景胜地王村(芙蓉镇)。该宅左右几乎完全对称,吊脚楼部分稍有起翘,与其侧面的乱石墙面形成很好的虚实与质感对比。乱石墙现已改修为石阶,前面的池塘也填成禾场。

2.干阑式吊脚楼

所谓“干阑式”就是底层架空、上层居住的一种形式。它也由古老的巢居形式演变而来。《旧唐书·南蛮传》中有“山有毒草及虱蝮蛇,人并楼居,号为干阑”。我们所称的“干阑式”吊脚楼也有类似的特征,故由此而得名。

“干阑式”吊脚楼似与河流急滩结下不解之缘。从对挑廊式吊脚楼的介绍中不难发现,它很少直接位于河滩岸边,往往散布在崇山茂林之中。而“干阑式”吊脚楼却相反,它们的嵯峨风姿往往以群山为背景,以河滩作衬托,成群连片,浩浩荡荡地沿河岸展开。这是干阑式吊角楼的主要特征。在土家族聚居的酉水两岸,如保靖、花垣、永顺王村等地,都是“干阑式”吊脚楼集中展示其风采的地方。由此而形成了上述传统城镇的风貌和沿河的主要景观。它们以群体显示出的宏伟壮阔、气势磅礴之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和艺术的享受。

这种干阑式吊脚楼的外观主要特征,是檐口、腰檐、腰廊形成的水平线条与下边纵横交错的垂直支撑形成强烈对比。它雄浑粗犷,体现了残垣断壁似的原始美,对人们的审美视觉产生强大的冲击力。这类吊脚楼布局特征,是紧密结合地面,整个建筑物从陡坎、河岸处向外挑出,上层居住,下部由木柱支撑,底层全部架空。这种建筑形式一般选地多在溪水河流两岸,成群连片沿河岸展开,房与房之间常以马头墙相隔。但这种方式在永顺老司城及泽龙村例外,笔者认为与土家族族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有待进一步研究。(图11)

此外,土家吊脚楼一般都配有精美的木雕装饰,装饰题材基本都是吉祥观念的物化。这些装饰图案是人们借助于某些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利用象征、谐音、假借等手法,或利用直观的形象表达非本身意义内容的形意手法,经过着意加工而成,用以表达美好的祈愿。土家族吊脚楼的装饰题材有动物、植物、器物和人物等几大类。动物类中常见的有狮子、麒麟、鹿、鹤、蝙蝠、凤凰、孔雀、蝴蝶、喜鹊、鸳鸯、雄鸡等;常用的植物题材有松、竹、梅、桂、桃、石榴、牡丹、芙蓉、兰花、菊花、海棠、水仙、百合、万年青等;器物常以人工制造物为原型,如如意、古钱、花瓶、乐器等;而人物则以传说中的仙人为原型,如八仙、寿星、天官、关帝、钟馗,等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表达了本民族独特的观念意识,这些观念意识的范围涉及面极为广泛,包括人生观、道德观、宗教观、艺术观、民俗信仰等。不同的民族文化虽存在着差异,但人类的一些共同的基本生理、心理特性,使各民族在观念意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追求吉祥、幸福,希望一切事物都能对自身有利,土家吊脚楼的装饰原则同样体现了这一点。

注:

①本文为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编号:13XM204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唐凤鸣,张成城.湘南民居研究[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6.

【3】魏挹澧,方成孚.湘西城镇与风土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4】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5】楼庆西,乡土建筑装饰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