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评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7-16
  • 阅读量83次
  • 评分0
  • 0
  • 0

  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创造力和人格,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各学科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有其更为突出的优势。以下是笔者对此问题的几点认识。


  1.培养自控力,发展稳定的情绪


  体育活动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期待与失望所带来的紧张和不安的程度。


  在校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心理上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失衡。这类学生往往不承认患有心理疾病,不愿接受任何心理治疗。此时体育教师对这些学生有意识地利用体育活动进行调节和治疗,可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清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对维持心理平衡有独特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照顾个别,通过有意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使学生的不愉快情绪得到宣泄,沉重的心理负担得到减轻。同时对个别心理脆弱、失调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他们一份关爱,多给一份鼓励和表扬,使他们消除心理负担,重拾愉悦的情感体验。


  2.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自我认知水平


  我在平时教学中常会发现,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差异,会出现如下情况: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总有表现的机会,课上练习时很活跃,很大胆,精神状态较好。而那些运动能力差、身体素质低的学生,总认为自己跑不快、跳不高、投不远,产生一种自卑心理,总怕同学取笑,难以完成动作。体育教师要细心观察,发现他们的长处并加以表扬、鼓励。逐渐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知道自己有比别人强的地方,丢掉自卑感,主动提高自己。对个别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教师应区别对待,降低难度,多带领他们一起活动,也试着让他们轮流带领小组练习,体验主体意识,增强主动精神,体现自我价值,培养自信心。


  3.协调人际关系,培养交往能力


  良好的社会环境能促进教育,帮助学生确立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建立互助、友爱、合作、融洽的人际关系,减少人际冲突,提高社会化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体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完成的,其中存在着多种人际交往活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到师生之间因处在教学中的不同位置上,必然有教与被教的关系。如在队列练习、教师讲解、队列调动时,学生应无条件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但师生之间始终还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协作关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如学生在自由练习、游戏时,要让学生摆脱羁绊,充分表现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自主学练的能力。


  4.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个性完善与人格健全


  体育教学是以学生进行身体锻炼为主要特点的教学过程。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异常活跃,特别是在游戏和竞赛中,他们各自的思想、品德、意志、情感得到淋漓尽致地表现。例如:在寒冷的冬季,教师在课堂上安排适当的长跑课程,对学生既是耐力的较量也是毅力的考验。一个激烈的教学比赛、游戏等体育教学活动,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对待挫折和压力的承受能力,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5.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激发自我提高动机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正是为其步入竞争的社会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合作则是一种集体协作的活動,这种合作是为了使这个集体更好地与别的集体展开竞争。教师通过比赛和游戏,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发地产生学习动力,不断进取,以便得到他人积极肯定的评价,并将这种意识渗透到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合作将个人的目标转化为群体的目标,使小组成员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由于合作小组之间水平基本相当,比赛竞争自然有胜有负。这样一来,让每一名学生主动地学习,自觉地锻炼,同时正确对待胜负,胜不骄,败不馁,在胜利中找不足,继续前进,在失败中找教训,以顽强的毅力去争取胜利。


  此外,体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性格、心态、生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显而易见。将体育与健康教育统一起来,方能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陈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