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文化视角下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分析与思考

  • 投稿小庄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441次
  • 评分4
  • 95
  • 0

崔淑辰

摘要:通过对校园多元体育文化元素的分析,对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发挥的学生主体作用进行思考、探索。研究认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着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积极创造性显著提高,使体育课堂越来越迎合学生的需求,最终为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达成,增加新的砝码。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学生主体作用;分析;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4.013

1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深入,在教学中,强调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意识与行动,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得到了建立。近十年来,不少体育教育工作者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了教法和学法的探讨及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可谓丰富了体育课堂、提升了教学品位、拓展了师生视野、增强了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体育课程的开发,更加能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为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与能力的培养,注入蓬勃的活力与生机。

事实上,体育课程需要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参与中,各自发挥聪明才智,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延伸;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将会为学生开发课程资源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分类及呈现形式

2.1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载体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包括体育设施、体育活动及体育竞赛等,实现的是体育道德风尚、体育精神和体育价值观的追求;它是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科学融合、和谐展示,并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为校园群体共有、共享的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2.2校园体育文化的分类及呈现形式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更多合格体育人才的培养及学校良好形象的树立。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长期接受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熏染,无疑有助于其形成主动的、科学的终身体育观;步入社会后,必将积极地、创造性地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使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工作能够更好、更快地落到实处。

校园体育文化的宗旨:一是有效性,即关注体育精神的培育、注重体育意识的培养、重视体育技能的培训;二是长远性,即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三是自觉性,即通过对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指导、引领,渗透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励学生的自觉行动。

目前,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主要趋向于竞技体育、传统保健体育、现代健身体育和娱乐体育这四大类。围绕这四大类,本课题组经过调查发现,竞技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最主要的构成之一,是校园体育文化“小群体”形成的根因。

3基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发实践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影响分析

3.1体育课堂文化的影响

体育课堂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教育过程,是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同时利用学生榜样的作用,从心理层面上教育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了解体育对身体健康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育课堂的主要参与者是学生,因此体育课堂效果的呈现跟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相关性很大,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体育课堂为阵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体育活动为主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为目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实际条件和校本特色选择适宜的体育活动,以此让校园体育文化更富时代性,更具科学性。

如在一节排球教学课中,教师将学生按人数分组垫球,学生站在距离同心圆圆心15m外的规定线上,运用正面双手将球垫至圈内,同心圆由内到外R=1,3,5,7m,垫到不同的圆圈内获得不同的分数,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教学难度,每组垫至R=1的同心圆数量为10个,垫至R=3的同心圆数量为15个……,达成目标的小组可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在垫球过程中,学生为了达成目标,超过其他小组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会充分发挥小组间的合作,帮助队员垫出高质量的球,而学生自身为了小组获得更好的成绩,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向教师、同伴学习垫球进圈的动作要领。

通过调查、实践、研究,初步形成了这样的结论:体育与艺术的结合,浓郁了课堂氛围,律动了魅力青春;体育与美育的结合,丰富了体育内涵,拓宽了学科外延;而体育课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场地布置的新颖性、教学资源动态化等体育文化元素的合理设计将全面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3.2校园体育文化物质层面的影响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运用标语、橱窗、专题讲座、体育节(周)等媒体形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体育价值观,弥补了体育教学中所缺失的主动作用,使其真正了解体育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生活方式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随时掌握校园、社会体育动向,拓宽师生体育学习的视野,从而提高师生对体育的关注度、参与度。如江苏省的三所实验中学不管是在体育节、体育周方面还是在运动橱窗、标语等方面都比较注重,使之成为自己学校所独有的校园文化特色,呈现了不同的学校体育教学理念与整体形象。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校园运动环境。

调查表明:利用校园内运动橱窗和青奥苑进行体育文化、竞赛知识的介绍,能促使学生了解世界体育运动史和奥运史、古代体育和现代体育、西方体育和东方体育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体育充满了向往,激励其勇于变革、大胆创新。校园内的标语能感召学生,感化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动力并为之达成运动目标而拼搏、进取。通过环境的感染、积极的思考、活动的参与,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使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形成精神层面的支柱。

3.3校园小群体体育文化行为的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需要全方位、多角度考虑整合,将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会、体育竞赛、校外活动等多种方式融为一体,使之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综合效益,从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服务。类型划分的依据是志同道合,小群体的建立是根据参赛的需要,但无论怎么组织、建立,都有明确的目的,而不管运动队水平的高低,对师生都具有很强的凝聚力。由表4可知,小群体运动队通过比赛,在向社会展现了学校高超的竞技水平的同时,为学校增添了荣誉,提升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通过体育竞赛,加强了校校间的合作与交流,释放了师生紧张的教学(学习)压力,强化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通过活动的参与,抒发师生的情感,使其愉悦心情,分享体育锻炼带来的快乐,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按照中学生争强好胜的特性,在体育课堂、课外体育活动期间,按学校、年级、班级、兴趣班等不同等级组织学生进行足球、排球、篮球等比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加对体育运动的投入度,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培养团队意识,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

在现实生活中,体育文化营造了文明、推进了人文,对人们健康生活的追求、交往方式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大课间活动的日趋丰富,学生感悟、体验了多彩多样的运动,娱乐了身心、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毅力、振奋了精神;在集体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相互协作,展示了果敢意识,树立了集体观念,体育冲破了樊篱、打破了禁锢,让人们从陌生走向了熟悉,从初交变成了挚友。温馨你我他,和谐一群人,就是体育文化行为魔力与魅力的彰显。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的前提下、主体作用得到发挥的氛围中,开发出的体育课程,无疑会适合学生的个体心理、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相辅相成。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越浓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就越强、求知欲望就越大;当学生的聪明才智层出展示时,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就会得到更多的拓展、延伸。

4.1.2在时代快速发展、信息日趋更新的当下,体育课程的开发离不开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体育课程开发实践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的指路明灯,具有引导作用、激励效果、完善功能。

4.1.3本课题组通过调查、了解发现,球类项目在学生中的认同度、参与度较高,绝大多数学生乐于对球类项目的“玩法”进行探究,且在活动中形成了球类“小群体”。随着校园体育文化的推进,“小群体”更具影响力,校园更具活力。

4.2建议

4.2.1用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用现代的体育观念武装头脑,用强有力的规章制度做保障,建设适合学生运动的场地、器材,使之符合校园体育文化的时代性建设。

4.2.2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活动环境、体验氛围,学校要加大资金投人,改善场馆设施及条件,以适应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需求。

4.2.3学校要把体育文化建设的工作纳入到正常轨道,通过经常性、恒久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巩固、提升体育文化建设工作。

4.2.4加强文化教育与体育教育二者的结合,使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进行文化课学习的时候,适当加入体育新闻、体育明星、竞技比赛等方面的知识,在体育课教学时适当加入地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识,使体育课与文化课二者互补,交叉教学,促进体育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校本化开发体育课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思考与实践》(T-c/2013/008)指导老师:陈志山江苏省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参考文献

[1]张养利.论校园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06).

[2]成守允,刘东辉,邓玉.校园“小群体”体育文化氛围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5(03).

[3]张环,耿志民,白劲松.论体育文化对中学生体育习惯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1).

[4]王灜,河南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1).

[5]夏红伟.浅谈省级示范高中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8(11).

[6]潘丽萍.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J].体育文化导刊,2002(3):70.

(江苏省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